强化创新驱动,广东制造业如何挺起科技“脊梁”?|制造业九章

南方+ 记者

制造业九章·第四章 创新

12月9日,广东珠海金湾机场。一架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M腾空而起,飞行13分钟后平稳降落,现场响起了一片欢呼声。

12月9日,由我国航空工业自主研制的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M(1006架)在珠海首飞成功。南方日报记者 关铭荣 通讯员 廖文峰 摄

12月9日,由我国航空工业自主研制的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M(1006架)在珠海首飞成功。南方日报记者 关铭荣 通讯员 廖文峰 摄

大飞机是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鲲龙”AG600M试飞成功,立起了广东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新高度。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第一家外向型工业园区深圳蛇口工业区破土开建,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在东莞悄然开工,都留下了广东制造业的时代注脚:开始利用外资“借船出海”,吸引无数人用汗水浇灌梦想,蹒跚起步、由小到大。

风雨兼程,时光流转。

40多年后的今天,广东制造业正从“汗水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全球第三阵列向第二阵列跃升,但此时也面对更加错综复杂的全球经济环境。是因循守旧,还是向上突围?是“拿来主义”,还是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答案已然揭晓。

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制造业当家必须挺起科技“脊梁”。广东正大力培育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推进实施“核心软件攻关”“广东强芯”“璀璨行动”等重大科技工程,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畅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01

千军万马奔腾在创新丛林

手机芯片、显示屏以及高端装备的动力控制系统,它们的性能如何?这几年,企业纷纷把测试样品送到位于“制造业之都”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

测试样品来到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前沿设备上,原来在自然环境中可能一个月甚至一年发生一次的偶然事件,可加速模拟至数分钟一次,进而高效地检验极端条件下的故障率。

“启用4年来,中国散裂中子源已完成8轮用户实验、800多项课题,全球累计注册用户4000多名,成为大湾区科技创新的共享性关键支撑平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说。

位于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的实验装置。南方日报记者 姚志豪 摄

位于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的实验装置。南方日报记者 姚志豪 摄

佛山,广东的另一制造业重镇。在这里,集聚了美的、格兰仕、志高等一批家电领军企业。

季华实验室“90后”海归博士魏晟通过增加视觉系统,提升整体性能,帮助一家家电龙头企业破解了多种电路板高效自动检测的难题。

季华实验室成立于2018年,全称为先进制造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是广东首批启动建设的省实验室之一,立足点正是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

大科学装置能探索前沿科学问题,也能攻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

依靠“三来一补”起家的广东制造业,“拿来主义”不能一劳永逸,不少关键技术和核心元器件却掌握在别人手中。以中国散裂中子源、季华实验室为代表的一批大科学装置、重大科研平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广东以科技自立自强、摆脱制造业“缺芯少核”的实际行动。

“广东制造转型进程中,新科技、新技术正加速应用。”省社科院原院长王珺说。

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6年全国第一,去年的研发经费支出超过38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14%。在一批重大科研平台的引领下,广东推进实施“核心软件攻关”“广东强芯”“璀璨行动”等重大科技工程,努力补齐产业核心技术短板。

深度参与全球竞争的广东制造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也更足。曾几何时,汽车产业集群“扎堆”广东,但本土品牌地位弱势,不掌握关键技术。充电电池生产商深圳比亚迪公司进入汽车产业,不仅开始民族自主品牌燃油汽车的生产,还致力于研发与推广新能源汽车。

接近20年后,比亚迪“高端纯电动乘用车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得2021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还举行第3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仪式,跑出新能源汽车的“广东速度”。

比亚迪研发的刀片电池。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比亚迪研发的刀片电池。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只有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才能实现快速发展。”比亚迪集团执行副总裁廉玉波说。

千军万马奔腾在创新丛林。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集群,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创新链。”长期从事制造业创新研发的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张国军说,广东加强源头技术创新,开拓技术与产业化结合的新途径,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驱动力。

02

创新人才的“源头活水”

夜幕降临,实验室灯光亮起来了。广东工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熊晓明带着青年教师胡湘宏争分夺秒攻克集成电路“卡脖子”难题。

广东工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熊晓明(右一)在指导学生。受访者供图

广东工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熊晓明(右一)在指导学生。受访者供图

一年前,广工成立集成电路学院,“牵手”华为、粤芯半导体等30多家企业,协同培养集成电路复合型创新人才。“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要实现无缝对接。”熊晓明曾在知名企业工作25年,深知产教融合对培养集成电路人才的重要性。

大学是科技和人才的重要结合点。

广东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大省的地位并不匹配:改革开放之初,只有26所普通高校,3.8万名在校大学生;跨入新世纪,有普通高校52所,29.95万名在校大学生,但毛入学率仅有11.35%。

时不我待。支撑制造业发展,必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才有更多拔尖创新人才“源头活水”。

新世纪以来,广东建设广州大学城,拓展办学空间;2015年后启动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再实施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提升内涵发展水平;到了去年取得历史性突破,实现本科高校、公办高职院校21个地市全覆盖……如今,广东有普通高校160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7.65%,每年输出数十万高素质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制造业重镇佛山、东莞、中山,设有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高校教师和企业导师一起带着学生,扎根企业一线,直面产业难题。从基地毕业的研究生,几乎全都留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只有到车间实操,知识才能转化为可见的成果。”今年7月,新一批近300名佛山基地研究生陆续到97家企业报到,其中汕头大学学生黎达入驻佛山百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短短半年里,黎达依托企业平台成功申请三件专利、发表两篇论文,制备出耐高温、耐冲蚀、高导热涂料并在电厂投入试用。

创新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形成纽带。

当前,广东高校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1491个,合作纵向科研项目立项1081个,立项金额超过10亿元。45所本科高校建有218个产业学院,本科生培养规模超4.6万人,直接服务广东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

广东工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学生参加“华为杯”第五届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全国决赛,获得大赛二等奖、华为杯专项一等奖。受访者供图

广东工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学生参加“华为杯”第五届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全国决赛,获得大赛二等奖、华为杯专项一等奖。受访者供图

“行业出题、校企答题。”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感受到,广东逐渐建立起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共同体,使学科链、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多链聚合融通。

03

让“知产”变“资产”

资本嗅觉敏锐,总能洞察到机会。作为一家北京风险投资机构的项目经理,张峰过去一年飞了69趟广州。

“创投市场风向发生转变,硬科技领域赛场竞争走向白热化。”在张峰眼里,当下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提速,一大批企业加快科技研发,正是硬科技的投资热土。

不久前,粤芯半导体宣布完成B轮战略融资,估值超百亿元。从初创公司到“超级独角兽”,粤芯半导体仅仅用了5年。

粤芯半导体在广州成立,此前广东缺乏大型芯片制造项目,已成为制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粤芯半导体被寄予厚望。”一位投资粤芯半导体的投资人回忆,手握技术的粤芯半导体成立之初最缺的就是钱。伴随粤芯半导体成长起来的是一个近30家机构的“超豪华”投资人阵容,他们为粤芯半导体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能。

而今,粤芯半导体已经成长为粤港澳大湾区内唯一一家专注于模拟芯片领域和进入全面量产的12英寸芯片制造企业,且带动芯片设计、封装测试、终端应用等88家企业落户广州黄埔开发区,让广州告别了“缺芯”历史。

广东要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向全球产业中高端迈进,关键是要提高制造业的附加价值和自主创新能力。然而,并不是每家高科技企业一成立就获得资本的青睐。

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为汇百盛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了持续、稳定的金融活水。图为汇百盛生产车间。南方日报记者 石磊 实习生 何立言 摄

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为汇百盛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了持续、稳定的金融活水。图为汇百盛生产车间。南方日报记者 石磊 实习生 何立言 摄

在佛山高明,汇百盛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厅里,除国产自主研发的激光设备外,还陈列着几台进口激光发射器,记录了行业突围、从海外垄断到国产替代的过程。汇百盛总经理梁建冬聊起切割钢板如“豆腐雕花”般的技术很自豪,但说起融资却直摇头:“我们最大的财富是多年研发积累下来的专利技术,而不是固定资产。但银行融资还是习惯问有没有‘砖头’。”

汇百盛遇到的问题不是个案。对科技型制造业企业来说,产品研发、技术推广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因素,企业从蹒跚起步到实现自我“造血”需要不断投入资金,希望把手中的“知”本、专利变成发展的资本、红利。

科技型制造业企业的烦恼反应的是银行融资的供需不匹配。“过去,科创企业的轻资产现状与银行传统授信的重资产抵押模式不匹配。”建行广东省分行科技金融业务部总经理鲍杰汉说。

在广东这片制造业创新的沃土上,金融创新没有止步。

摆在银行业面前的第一道难题,是如何评判其核心技术的价值。银行很快发现,科技企业开展创新活动,会留下行为数据。通过数据可以清晰地判断:这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创造了什么成果?这些成果中,是发明专利多,还是外观设计多?

鲍杰汉说,建行广东省分行在全国首创提出“技术流”评价体系。换一套评价体系,同样一家企业,呈现在银行面前有了完全不同的价值——该体系首次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要素纳入评价系统,率先从信用评定方面对科技型企业作出倾斜。

“技术流”是近年来广东银行业服务科创型制造业的一个注脚。广东银保监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辖内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累计投放规模达到110.23亿元,同比增长66%;截至9月末,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余额超160亿元,同比增长104%。

得益于此,汇百盛的融资难题也迎刃而解。一个多月前,汇百盛佛山总部增资扩产项目顺利落地。其中,来自于农行的1亿元授信中就包含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这笔资金为企业继续向激光智能装备和应用产业高端迈进提供了持续、稳定的金融活水。

知识产权质押等融资正在给科技型制造业企业带来新动能。即便如此,与庞大的市场需求相比,供给仍远远不够。

“除知识产权融资外,广东银行机构正运用信用、动产质押、股权质押、存单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国内保理、担保公司担保等多种形式,为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弹药’。”广东银保监局副局长陈晓勇说。

04

知识产权在创新中无处不在

“重视知识产权的企业,大都是曾经吃过亏的。”想起那场惊心动魄的专利围堵,京信通信集团公司高级副总裁李学锋感慨良多。

当时,京信通信海外市场份额进入全球第6名,不料遭遇欧美两家通信行业巨头的层层“围堵”。一旦被起诉,企业品牌形象会严重受损,客户也会提出终止合作。

一定要在最短时间内打赢这场仗!

历经数百个日夜,京信通信的团队在国内外来回奔波,终于取得了外国专家的15组证言证词。“与全球知名的海外竞争对手进行一系列知识产权诉讼,全部取得胜诉。”李学锋说,诉讼胜利使中国天线品牌在国际市场占有率从15%跃升到65%。

知识产权在产业链中无处不在,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在逆全球化抬头的国际环境中,传统制造业企业对知识产权不够重视,容易遭受跨国企业的“伏击战”。

“40年前,中国的老百姓不知道什么是知识产权;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所接触的法律专业辞典没有这个词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校长吴汉东曾这样来描述我国知识产权起步的“一片空白”。

变化悄然发生。

2019年3月,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孵化的泰斗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将瑞士一家公司告上法庭。理由是该瑞士公司在中国市场销售的近30款芯片及模块产品,涉嫌侵犯泰斗微电子已授权专利。

“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凭借深厚的专利积累,捍卫国产集成电路企业的荣誉。”泰斗微电子发出声明。

从吃亏退让、被动应战到主动“掐架”、维护权益,越来越多的广东制造业企业开始织密知识产权保护网。

“吃过亏”的京信通信连年来集团研发投入占比超过9%,设置法务与风险管理部统筹管理知识产权工作。京信通信国内外专利申请5400余项,专利授权3500余项,参与起草、制的国家和通信行业标准140余项。而其所在的广州开发区,今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园区,也是广东省唯一入选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见微知著。广东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逐步增强,知识产权能力建设也迈上新台阶:广东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连续9年居全国第一,知识产权重要指标均居全国前列。今年8月,佛山市顺德区、深圳市南山区、广州市越秀区、深圳市福田区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

“广东专利成果转化和运营运用扎根制造业沃土,将为制造业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新活力。”广东专利代理协会会长郝传鑫说。

创新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新征程中,广东坚持制造业立省不动摇,推动创新成为制造业发展的第一动力,集聚优势资源,推动协同创新,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为制造业当家强筋骨上台阶。

行思录

制造业当家,关键靠创新

制造强,则经济强。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关键靠创新,难点也在创新。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横琴新区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时指出,制造业的核心就是创新,就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力更生奋斗,靠自主创新争取,希望所有企业都朝着这个方向去奋斗。

面对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向纵深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作为制造业大省的广东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要提高产业链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摆脱对外技术依存度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核心就在于通过创新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通过实施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等一系列行动,广东已展开探索,先行先试。比如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截至去年共组织实施八批次项目,在5G、超高清视频、高端电子元器件等领域打破一批技术瓶颈,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进一步增强。

广州博冠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8K 50P小型化广播级摄像机参与北京冬奥会转播。受访者供图

广州博冠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8K 50P小型化广播级摄像机参与北京冬奥会转播。受访者供图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等攻关项目中,一批又一批像比亚迪这样的广东制造业企业勇于“挑大梁”、敢啃“硬骨头”,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进一步发挥。企业不断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在国际市场上“变现”为愈发强劲的竞争力。

类似季华实验室这样的重大科研平台,则是广东正着力构建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未来,广东应当继续发挥好科技重大基础设施、科研平台的作用,加强基础研究与源头创新,努力攻克解决一批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瓶颈,转化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和标准,积累储备一批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培养造就一批技术创新领军人才,为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还要推动金融、知识产权保护及运用等服务业的创新,反哺实体经济。以金融业为例,数字金融创新能够丰富金融服务普惠性,借助金融的力量串联拓展产业链,通过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等新业态,可以更好为制造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和帮助。


【总策划】郑广宁

【总统筹】王更辉 王义军 郎国华

【执行】王溪勇 林焕辉 袁佩如

【主笔】吴少敏 卞德龙 马立敏 陈颖 宾红霞

【调研团队】彭琳 昌道励 苏力 吴少敏 丁建庭 王彪 肖文舸 叶洁纯 吴欣宁 陈晓 王良珏 陈颖 刘倩 唐柳雯 宾红霞 李赫 黄叙浩 张子俊 曾美玲 许宁宁 唐亚冰 卞德龙 马立敏

往期调研

从起家到当家,广东制造业到底处于全球什么方位? | 制造业九章>>

产业集群如何架起广东制造业的“四梁八柱”?|制造业九章>>

顶天立地”的企业生态,如何炼就广东制造业的真金本色?| 制造业九章>>

编辑 冯颖妍 陈梅玉
校对 符如瑜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