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山一水两分田,万里绵延海岸线,广东坐拥广袤的绿色国土和蓝色空间。
这既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超乎想象的庞大“粮仓”。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要求,要深入践行大食物观,向森林、江河湖海、设施农业要食物,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从大食物观里,我们得以窥见广东保障粮食安全的生动实践。自5月以来,南方日报记者兵分四路,行走2000公里,深入挖掘山河湖海间的美味“密码”。
有飞蜂采蜜,方有群山叠翠,谷满仓盈,瓜果飘香。
从水果到粮食到森林,人与植物建立的几乎所有合作关系,都离不开授粉昆虫的参与,蜜蜂扮演着其中最重要的角色。通过规模化养殖、传统野生蜂放养等方式,广东授粉昆虫和森林资源都得到有效恢复提升,“越索取,越丰富”正成为广东林下养蜂的突出新特点。
我国是食用菌生产大国,目前全国食用菌年产量超4000万吨,占全球产量的75%以上,其中广东食用菌年产量超71万吨。
然而,野生食用菌可遇不可求,为留住这些山珍美味,科研人员正努力探索食用菌人工栽培。记者走访韶关等地发现,广东食用菌产业正通过分段栽培、三产融合等方式,从“藏在深山人不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不断丰富群众“菜篮子”,撑起乡村振兴“致富伞”。
油茶树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之一,油茶果榨出的茶油是我国高端植物油的重要原材料,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90%以上。近年来,国家对油茶产业愈发重视,广东气候、土壤等条件均适宜油茶种植,全省计划在“十四五”期末,在目前种植面积约263万亩的基础上再增100万亩。
接下来,广东将以实施油茶质量提升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推进油茶产业规模化发展,进一步打造油茶产业品牌,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海底水草摇曳,大小鱼类穿梭其间;一片小小海域上,数千个人工鱼礁礁体投入深海。从人工鱼礁区向远处望,会看到大片风车耸立,风电场在蔚蓝的海面上很是壮观。
遍布全省海岸线的海洋牧场,被认为是海洋渔业的高级形态。记者走访阳江、汕尾等地发现,全省海洋牧场建设已初具规模,海洋生态逐步修复,渔业资源保育成效显现,这为筑牢“蓝色粮仓”,实现“藏粮于海”夯实了基础。
跨越山和大海,一张大食物观的广东“答卷”,正向我们徐徐展开。
【记者/出镜】邵一弘 陈薇 黄进 张子俊 黄叙浩
【摄影/摄像】罗一飞 陈薇 黄进
【视频剪辑】许舒智 罗斌豪 陈薇
【海报设计】张昶
【策划统筹】王溪勇 黄应来
【新媒体统筹】肖文舸
【出品】广东乡村振兴智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