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看过草原养牛羊,想过海里“牧”鱼虾吗?| 乡行漫记,时长共2分53秒)
记录有趣“三农”,留住美好瞬间。本期乡行漫记带大家来到珠海市万山区桂山镇的蜘洲岛。
当前,广东就在探索发展“海洋牧场”这种高级渔业形态,并且越来越多业态让牧场变得热闹起来。
在蜘洲岛,一座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平台“澎湖号”,成为当地探索海水养殖与能源、休闲结合的新方式,展现出人们向蓝色空间要食物的智慧。
“澎湖号”位于珠海蜘洲岛养殖渔场,在海洋里宛若一座“人造岛屿”,两个篮球场大小的平台上,网箱与海水相通,养殖着金鲳鱼和石斑鱼。
“最开始是利用潮汐能解决海上养殖用电的需求,后来调研发现可以与多业态结合。”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海洋能研究室副研究员王振鹏介绍。
“澎湖号”采用钢结构加软体网结合,可提供1.5万平方米养殖水体,在2020年元旦,“澎湖号”已生产第一批金鲳鱼。“养殖到现在都未发生鱼病,效果比较好。”广东大麟洋海洋生物有限公司副总理王申介绍,能养鱼、发电,现在又与海钓等旅游结合,“一片海能干多种事,把多种产业融合起来。”
并且,“澎湖号”搭载可再生能源装机120千瓦,能源均源于波浪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这为未来养殖业走向深远海提供稳定的平台和能源。”王申说。
事实上,海洋牧场是个很开放的概念,水上装备为人类服务,水下礁构为鱼类服务。
当前,广东正在创建15个养护型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长长的海岸线上,这15个海洋牧场从汕头延伸到湛江,如同珍珠链一般串联,勾勒出广东发展海洋牧场的布局和决心。
多地正在探索引入更多业态,立体、综合利用海洋,通过网箱养殖、贝类底播、能源项目、休闲海钓等形式,在向海洋要食物的过程中拓展出更广阔的产业空间。
【出镜/脚本】张子俊
【摄像】罗一飞
【剪辑】罗斌豪
【监制】黄应来 肖文舸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