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酷又“聪明”,汽车是个大玩具?|车市新趋

南方+

image.png

“刷脸就能认出是你?”

“自动驾驶‘帮’你开车?”

如今的汽车越来越酷炫了,雷达与摄像头可以动态捕捉前方车辆,自动跟停控制距离;语音交互科技能用语音控制几乎所有的功能键,空调温度降低、视频通话……

越来越聪明的汽车让消费者会有些“不习惯”:车内没有任何物理按键,一个大中控屏包揽了一切。

智能汽车已俨然成为一台“大号手机”!“软件定义汽车”从某种意义上已是行业发展共识,汽车电子消费品的属性越来越强:突破了传统出行功能,并进化为智能终端的集合体。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关键技术不断突破,L2级乘用车新车市场渗透率达到20%。

黑科技的频频上车,其背后正是整个产业不断供给侧改革,以创新技术创造消费甜点,重构汽车的产品属性和产业链,实现了消费终端与供给端双轮驱动,促进智能化消费市场全面增长。

好酷!“大号智能手机”

“用手机就能直接启动汽车,它还会自动调整到合适的温度,夏天一点都不怕闷热了!”

最近购买了一台Model 3的姗姗,仿佛发现了“新大陆”。最开始被外观设计吸引的她,已经被其智能科技“征服”。尤其是车机互联功能,让她感到非常新奇。

“之前开燃油车的时候,每次进入车内像蒸笼一样,喘不过气来,”她说,“现在有了智能科技,在手机APP上就可以把汽车空调启动,上车时,车已准备就绪,开车变成了享受。”

智能化科技频频上车,为消费者带来了颠覆性的用车体验。担心忘带钥匙?摄像头让你“刷脸”就可以解锁车辆;开车不方便点击导航?一句“我想喝奶茶”,就能自动推荐奶茶店;长途旅行无聊?看电影,打游戏,视频通话,甚至不用打开手机了。

“黑科技”为汽车安装了一个“大脑”,让汽车不再是一个出行工具,已经成为一个智能终端。科技力量正在重构汽车的产品属性和产业链,让消费者使用汽车的目的从“出行”到“享受”,其用车理念的大幅改变,并进一步反馈到消费市场。

更让姗姗感兴趣的是,智能汽车不再像传统汽车一样越用越“旧”,通过OTA升级,能够多次优化更新,保证能够一直体验最新的功能亮点,智能化汽车可以越用越“新”。

这也让汽车更具有电子消费品的特点,更新换代快,OTA升级可实时更新,智能汽车仿佛一台“大号手机”,突破了传统的出行“职能”,成为全方位驾乘体验的升级。

好玩!可移动的“第三空间”

投屏沉浸式看电影,一键操控智能冰箱,甚至在车内午睡……如今的智能汽车,将智能交互座舱打造成为除居住空间、工作空间之外可移动的智能第三空间,拓展了娱乐、睡眠、户外生活等丰富美好的智能出行生活体验,吸引了大批年轻消费者,原来汽车可以这样“玩转”。

广汽本田一位销售顾问称,如今进店购车的客户中,追求智能化的客户以年轻人为主,他们基本都在40岁以下,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追求时尚。“他们最关注自动辅助驾驶系统,语音交互功能,会主动要求试驾,亲自试试是否智能,智能科技体验是他们购车的首要条件。”

这是消费者对汽车智能化需求的一个缩影。据J.D. Power研究发现,中国消费者对于智能化配置的需求非常高涨,在影响购车决策的七要素中,汽车智能化体验占据了 14%的权重,且有24%的意向购车者认为汽车的智能化体验是其最重要的购车考虑因素。

这就充分说明了消费者对“汽车”的理念正在发生极大改变。

“Z世代”对智能新潮、个性化的产品更加青睐,新的消费需求更多地集中在附加值较高、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上。调查显示,自动辅助驾驶、自动泊车、中控大屏及多屏联动,成为最吸引“Z世代”群体的科技功能配置,而车载娱乐系统和语音交互功能也是消费者的主要关注点。

如今,有越来越多消费者转变了用车理念,他们愿意升级用车体验,并为之付费。据德勤一项调查显示,90%以上的中国消费者表示愿意为车联网相关技术付费,其中25%-30%的消费者支付意愿超过5000元

姗姗表示,“我是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人,之后如果有更先进的智能汽车,我会愿意为技术‘买单’。”

好快!智能化向前奔跑

在智能化消费趋势的推动下,智能网联功能快速渗透、L2级自动驾驶普及“上车”,OTA迭代更新迅速,智能化在向前不断奔跑。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智能座舱市场预计到2025年将突破1000亿元。

然而,在智能化“飞奔”的路上,BUG依旧不小,也遭来是否激进的热议。

“一次我开车经过十字路口,旁边出现一辆三轮车,自动识别功能选择直接急刹车,事实上,两车距离并没有那么接近。”刚刚购买了一台电动车的李迪称,智能化功能虽然非常方便,但有时过于“激进”。“当时我吓了一跳,一声巨响,让我以为与其他车相撞,直接急停差点造成安全事故。”

这种“吐槽”也开始反映在各种投诉之中,《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1)》显示,新能源智能汽车消费正引发维权新问题。全国消协组织去年受理汽车及零部件类投诉4万余件,与上一年相比,2021年的投诉量上涨近20%。

智能汽车消费纠纷频繁,归根到底还是源于智能网联技术发展不成熟。这也透露出一个问题,部分品牌“急了”!智能本质是为了提供更好的出行体验,而非起到反噬作用。

智能汽车不是科技配置的堆砌,并不是屏幕越多越大就越好。智能化不应当作营销的噱头,更不应该被夸大,本质是让出行更便捷。智能化发展应该是让车更加聪明,让交通更智慧,让技术架构更可靠,让数据更精准,可靠、聪明、精确的智能技术,才能真正服务于消费者。

那么,我们智能化“步伐”大了吗?

事实上,尽管智能化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但智能化消费的“脚步”并未因此放缓,这也说明消费者对新鲜事物的“容错率”较高。相关数据预计,2025年全球网联汽车数量将接近7400万辆,其中,中国的网联汽车数量将达到2800万辆,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智能汽车市场。

在消费趋势引导下,各大汽车品牌商依旧在智能汽车领域“角力”,新车上市都打出了智能汽车的旗号。“黑科技”频频上车,成为新车产品的“吸粉”密码,将促进智能化消费进一步提升,智能化市场发展潜力依然巨大。

◎相关报道

50万,你会买一台“国货”吗?|车市新趋

逛个街顺便买台车,这背后是什么?丨车市新趋

“她”的潜力巨大丨车市新趋

真的,回不去燃油车了吗?丨车市新趋

【主笔】拱千舒

【采写团队】魏泓泉 拱千舒 黄晓韵

【视频剪辑】许蕾

【统筹】郭小戈 邵玉梅 许蕾

编辑 邵玉梅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