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紧扣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坚持工业强市’的定位,多方发力,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为苏区振兴发展助力赋能。”梅州银保监分局党委书记、局长陈雁玲日前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梅州银保监分局将紧扣全市发展目标和重点战略部署,积极引导辖区银行保险机构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大实体经济信贷投放力度,努力探索金融与实体经济共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梅州银保监分局党委书记、局长陈雁玲。袁群华 供图
三条主线贯彻新发展理念
南方日报:作为监管部门,近年来梅州银保监分局在带领辖区银行业保险业稳实体、防风险、促改革等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陈雁玲:近年来,梅州银保监分局在广东银保监局党委和梅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扣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条主线,积极引导辖区银行保险机构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大实体经济信贷投放力度,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战略,切实为促进国民经济社会稳定恢复和良性循环发挥积极作用。
一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取得新成效。积极做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传导,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科技自立自强、先进制造、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近年来辖区银行机构类型不断丰富,设立了全省(不含深圳)唯一一家民营银行,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金融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普惠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持续提升。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辖区银行业投向实体经济信贷规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155.68亿元,同比增长12.5%,高于各项贷款增速3.5个百分点。
二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新突破。加强金融风险攻坚战责任落实,提高风险监测、分析和预判水平,把握好风险处置节奏与力度,对房地产、互联网金融、非法集资等重点领域风险“精确制导”“精准拆弹”,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辖区银行业不良贷款率0.92%,低于全省(不含深圳市)0.11个百分点。同时,深入整治市场乱象,保持行政处罚高压态势,提高金融违法违规成本,2021年合计处罚金额超过“十三五”期间处罚总额的2倍。
三是银行业保险业改革发展取得新进展。体现在三方面:农信社改制成效明显,在2018年末全省第一批全面完成农信社改制工作后,持续完善公司治理,强化风险防控,3年来新增信贷投放126.25亿元,相当于改制前5年的投放量,对“三农”、中小微企业、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撑作用明显增强。车险综合改革平稳有序,认真落实车险综合改革,实现“降价、增保、提质”目标,切实保障消费者享受改革红利。农业保险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在全省率先推出种鸽养殖、金柚价格指数、沙田柚气象指数等特色农业保险品种,新增森林碳汇遥感指数保险、鱼饲料价格指数保险,农业险种增加至41种。今年一季度,辖区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08亿元,同比增长23.69%,保费收入在山区五市中排名第一;赔付支出0.41亿元,同比增长100.14%,赔付支出在山区五市中排名第二。
三个方向突出服务实体经济
南方日报:金融业与实体经济是共生关系,互为依存。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激励梅州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陈雁玲:梅州是广东省唯一全域属原中央苏区的地级市,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梅州银保监分局作为基层监管部门,紧扣全市发展目标和重点战略部署,从三个方向推动银行保险机构更加突出服务实体经济,努力探索金融与实体经济共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首先是立足苏区实际,让金融活水“不断流”。一是支持市场主体保就业,加大普惠金融量化考核指标监测督导,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实施延期还本付息、降低贷款利率、创新产品和服务等支持措施,切实为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业经营主体等重点群体纾困解难。今年一季度,辖区法人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和户数继续实现“两增”,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5.34%,同比下降0.34个百分点。二是支持乡村振兴促发展,落实涉农和普惠型涉农信贷计划,两项贷款余额保持增长。除了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我们还建立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主责任银行制度,联合市5部门发文推动落实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实施方案。同时指导辖区全部法人机构设立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或内设部门,并建立“三农”金融尽职免责制度;指导银行机构探索开展金融助理和金融村官“驻镇进村”行动,广泛搭建“银农”桥梁,实现普惠金融“户户通”。三是支持创新驱动增动能,引导银行保险机构优化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金融服务,支持重点龙头企业扩大生产和研发投入。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辖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投向制造业贷款余额192.17亿元,同比增长29.18%,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0.23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贷款余额53.04亿元,同比增长55.25%。
其次是聚焦民生保障,让金融服务“有温度”。梅州在全省率先成立金融机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建志愿服务总队和45支分队,并成立“金融政策宣讲团”,不断深化金融生态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银行业“星级网点”创建,持续提升网点服务标准和管理水平,尤其是注重改进金融适老化服务,目前梅州存量“星级网点”17个,是全省唯一拥有2个“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百佳单位”的地级市。我们还联合市人民法院、金融局、人民银行等4部门签订《全面推进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合作协议》,建立工作领导、诉调衔接、信息通报交流等5项机制,畅通金融消费者投诉渠道。
再者是拓宽对接平台,让金融供需“深匹配”。一是推进“政银企”融资对接,联合市金融工作局、人民银行梅州中支等部门举办“政银企”融资对接会,推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组织银行机构开展“百行进万企”“访百万企业、助实体经济”专项行动,推动银行由“坐商”向“行商”转变,促进银企良性互动,不断提高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占比。二是强化数据互联互通。指导辖区银行机构加大金融科技和数据建设投入,主动对接“粤信融”“信易贷”等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以及政府部门、核心企业、征信公司等,着力解决信息不对称、缺乏抵质押物等关键难题。三是创新宣传金融政策与产品,指导辖区银行保险机构、行业协会共同编印《梅州市普惠金融服务指南》,系统介绍国家和省市有关支农支小政策措施,以及银行保险机构推出的各种普惠金融产品和办理流程,进一步畅通金融产品宣传和申请渠道,帮助企业和居民解决“能否贷、向谁贷、怎么贷”等问题,持续提升金融产品适应性和普惠性。
立足定位推出纾困举措
南方日报:面对普惠金融领域“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如何引导金融机构为中小微企业纾难解困?
陈雁玲:梅州银保监分局将持续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靠前安排、加快节奏、深化调研,及时掌握市场主体最新情况,收集金融服务过程中的难点痛点,深挖政策潜力,推动辖区银行保险机构立足梅州市生态发展定位,拿出更多针对性强的举措支持中小微企业。
一方面是强化政策传导,助力区域协调发展。督促银行保险机构认真学习领会乡村振兴、老区苏区、“特殊类型地区”等国家和广东省政策精神,持续加大对铜箔—高端印制电路板、汽车零部件、稀土深加工等先进制造业,以及粮食安全、绿色环保、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外贸、消费和抗疫救灾等重点领域信贷投放,扩大对新市民、个体工商户等微观主体的金融服务覆盖面,巩固提升出口信用保险风险保障和融资增信作用,做好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接续和贷款期限管理,继续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另一方面是强化监管引领,赋能金融服务创新。通过监管督导、现场检查、考核评价、走访座谈等方式,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创新开发个性化、差异化金融产品,积极推广存货、应收账款、知识产权等动产和权利质押融资业务,综合运用信贷、债券融资、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支持企业融资需求,加大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等险种推广普及,持续推进农业保险特色品种创新,做好“扩面增品提标”,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同时,鼓励银行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优化适合不同类型行业特点的客户准入、授信审批等制度,加快贷款审批发放效率。
与此同时,我们要强化横向协同,营造良好金融环境。一方面是加强与税务、发改、工信等部门协同联动,在营商环境等方面主动作为、同向发力,推动健全信息共享平台,丰富数据收集渠道和交换方式,打造更为开放的数字生态,助力银行保险机构充分对接公共数据信息并转化为信用资产,推动金融服务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是助推有关部门出台有利于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措施,深化“银税互动”“银商合作”“银担合作”“银保联动”等机制建设,强化对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支持保障。
【来源】南方日报·梅州观察
【南方日报记者】汪思婷
相关阅读>>>梅州金融机构一把手访谈系列报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