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汕头迎来第十二次党代会。
一大早,出席大会的400余名代表从各驻地出发,陆续抵达鮀岛影剧院。他们,承担着汕头人民群众的重托。
党代会上,汕头市委书记温湛滨代表中国共产党汕头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工业立市 产业强市 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的报告。一组组数据、一项项举措、一个个目标,深深印刻在参会党代表心中。
迎头赶上,实干为要。历时1个多小时的报告,其中“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作为本次大会报告的主题,成为最瞩目的词汇。温湛滨说,要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努力开创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新局面。
围绕“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党代会工作报告中提出八个“坚定不移”,为接下来如何走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指明方向。
第一个“坚定不移”,是要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加快打造高端产业集群,全力构筑重大平台载体,全面强化资源要素保障,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着力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壮大“工业树”,繁茂“产业林”
产业是发展的支撑,工业是产业的核心。汕头工业有基础、有亮点、有特色,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导、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产业体系,但产业体量不大、层次不高、新兴产业偏弱、发展方向不清晰,发展面临困境。
产业不够高端,这是汕头工业的突出短板。要破解这一短板,则需要从“不够高端”向“高端”升级,这势必需要产业升级。无庸置疑,科学的现代产业体系有助于提升工业竞争力,因此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壮大“工业树”,繁茂“产业林”,为的是挺起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脊梁。
“加快打造高端产业集群”成为首要目标。记者关注到,“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格局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三新”,即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两特”,即纺织服装、玩具创意特色传统产业;“一大”,即大健康产业。
作为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一名科技人员,王珂最关心的内容是科研单位和科技工作者要如何更好地服务“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省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及其他科技力量的布局如何与汕头市工业产业需求相匹配,科技工作重心如何转移到服务地方经济上来。
党代会报告中,他找到答案。报告提出要全面强化资源要素保障,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高校院所和科研机构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应用研究,推动建设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和科技基础设施,这让他充满信心。
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项目是发展的重要抓手,是转型的重要推力。无论何时,抓好项目建设,就抓住了经济发展的“牛鼻子”。
构建“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格局,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就要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让企业愿意投资汕头,让项目能落地汕头,让人才能留在汕头。报告中也对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出相应的要求,党代表黄贵松表示,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工业产业的发展,作为汕头本土制造企业的一名技术人员,他非常期待政府出台强有力的政策,为本土制造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加适合的环境。比如立足本土优势产业,改善、优化上下游供应链,形成共力,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形成更大的产业经济效应。
今后五年,是汕头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党代会工作报告指出,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活力特区、治理高效的法治城市、开放包容的文明窗口、聚侨惠民的和美侨乡、绿色宜居的智慧都市、共同富裕的粤东明珠。
建设新时代经济特区,每个人都应当是主角,扛起汕头经济特区新时代使命担当。
相关文章
党代会观察③ 开跑即冲刺,汕头怎样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
党代会观察④布局“321”产业,汕头即将打开的新空间有多大?
【记者】余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