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方案”中,中医药治疗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官方推荐的“清肺排毒汤”,就是由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四个方子化合而成。
2021年9月初,“岐黄海踪第三季——中医药全球抗疫调研”团队来到张仲景的故乡河南省南阳市,探寻中医药抗疫的渊源。
两千年前的治病良方造福当下
在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坐落着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医圣祠。这是一组具有汉代艺术风格的建筑群,正门上苍劲有力的“医圣祠”三个大字,由郭沫若于1952年12月题写。
东汉末年,战乱频仍,瘟疫流行。大规模的伤寒病传染性强,死亡率高。年少时便立下“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的张仲景身处其中,决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研究治疗伤寒病的方法。
他继承前人的医学理论,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不仅救治了大量病人,还创造性地总结出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书中提出了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的病因、病证、诊法等。《伤寒杂病论》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张仲景也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2020年3月,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清肺排毒汤列入中医临床治疗期首选。该方剂由复方“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五苓散”等几味药、复方综合而成,而几个复方均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经典名方,临床上,适用发热、疑似病例,轻型、普通型、重型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应用比较广泛,原则是“宣肺、化湿”。
医圣祠成列了历代《伤寒杂病论》的版本。
今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南阳市视察调研。当天下午,他来到医圣祠,了解“医圣”张仲景生平及其对中医药发展作出的贡献。他指出,过去,中华民族几千年都是靠中医药治病救人。特别是经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非典等重大传染病之后,我们对中医药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海外出版的《伤寒杂病论》。
医圣故乡是全国最大艾产品生产基地
对抗新冠病毒,除了中药治疗外,艾灸这一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案,也被列入中国针灸学会对新冠病毒针灸干预的指导意见。
作为医圣张仲景的故乡,南阳的艾产业市场份额占全国70%以上,是全国最大的艾产品生产基地,全市有1500多家在工商部门注册的艾草企业,建设了4个艾草产业园,位于社旗县的艾草产业园,正是其中最具代表的产业园。
社旗县的艾草产业园占地3000多亩,集艾草种植、加工、生产、销售、科研、灸疗特色体验、健康旅游、产业扶贫等功能为一体。
9月初秋,经过端午前的一轮收割后,新鲜的艾草正萌出生机,盈盈绿色铺满大地。
据当地农户介绍,艾草的适应能力很强,只要是阳光充足并且排水畅顺的地方都可以生长,对土壤的要求也不高,而且不易生虫,日常养护主要就是除草。
艾草一年可以收获3茬,第一茬收获期在6月初,第二茬收获期在7月中上旬,第三茬收获期则在下霜前后。
新鲜的艾草经过晾晒存放一年以上后,就可以送到艾制品加工厂进行深加工,制作成艾绒、艾条、艾炷、精油、灸器、洗护等系列医用、保健、日用产品。
9月3日下午,我们来到位于南阳市七里园乡达士营村的药益宝艾草制品有限公司。
这家成立于2011年的民营企业目前拥有全自动艾条(艾炷)加生产线10条,半自动卷条车间1个260台机组,半自动艾柱加工及包装生产线3条等,常年循环仓储年野生(南阳艾)陈艾2万吨,年生产能力达到100万件。
在这里,我们了解到,在艾条的加工制作过程中,通常有两个数值来表示它的品质。
一个是根据存放年限的不同,分为三年陈、五年陈、七年陈等;另外一个则是艾条所含艾绒纯度的不同,有5:1 15:1……40:1的标识,也就是表示多少公斤的艾叶,做成一公斤的艾绒。
南阳当地的业内人士告诉我们,艾叶并非越陈越好,艾绒的比例也并非越高越好。在使用艾灸保健养生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艾条。
艾灸制品。
艾草行业从业者:开社区店推广艾灸文化
得益于艾制品加工产业的发达,南阳街头遍布着各种各样的艾灸养生馆。在离开南阳之前,我们来到医圣祠街一家艾灸体验馆。负责人李延庆不仅是艾草行业的从业者,也是艾灸养生疗法的受益者。他身上的一些穴位的表皮,因为常年艾灸而变得黝黑。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李延庆明显感受到大众对于艾灸养生疗法的认可度在提升,他们公司旗下的艾灸制品和艾灸养生馆的营业额也实现了翻番。
“未来我们要在全国开2000家社区艾灸养生馆。”李延庆说,面对艾灸的复兴,他已经做好了三年规划,立志把艾灸这一古老的中医养生文化,推入寻常百姓家。
策划:刘江涛 徐林 陈韩晖
统筹:王会赟 卢轶 严慧芳 王瑾
采写:王瑾 严慧芳 龙达洋
拍摄/剪辑:龙达洋
出镜:王瑾 严慧芳
脚本/配音:严慧芳
“岐黄海踪第三季——中医药全球抗疫”更多内容请戳☟☟☟
一线传真②|抵达千年药乡,我们在海拔3000米高山,发现土里有玄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