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了“中国金银花之乡”山东平邑,“岐黄海踪第三季——中医药全球抗疫调研团队”来到了第2站——素有“千年药乡”“天下药仓”之称的甘肃陇西。
陇西是中国“道地药材”的重要产区之一,党参、当归等十多种药材已有上千年的栽种历史,甘草、柴胡、地骨皮等40多种野生中药材遍布全县。全县已普查到310种中药材,标准化种植面积20万亩,总产量4.21万吨,产值达14.04亿元。
规模化加工 1克误差都不轻易放过
从陇西李家龙宫出发,驾车只要十余分钟,就能抵达广东一方在甘肃的生产基地——陇西一方制药有限公司,这里主要从事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作为当地的利税大户,该公司在陇药实现从重“量”到重“质”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进入一方的配方颗粒生产车间前,报道小组被要求“全副武装”:头戴防尘帽,身着“白大褂”,脚戴鞋套。“不要怕麻烦。”陇西一方制药有限公司党总支副书记李岑洁说,这都是为了确保药材加工不受外界因素干扰。
在蒸煮车间内,李岑洁接受采访。冯颖妍 摄
终于推开了车间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数十个大机械炉,炉里正在高温熬煮药材,整个车间弥漫着一股浓厚而芬芳的药材香味。
陇西一方制药有限公司的中药材蒸煮车间。 邹菲序 摄
药材经过熬煮提取、浓缩、干燥等环节,最终会变成一袋袋独立包装的配方颗粒。患者只需根据医嘱用开水冲泡服用,就能取得和传统煎制药汤相当的疗效。
目前,中药配方颗粒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具有不煎煮、直接冲服、服用量少、疗效确切、卫生安全、携带保存方便等优点。
在甘肃省中医院药学部中药房,药师在配制中药颗粒。新华社
李岑洁告诉记者,陇西一方目前研发建设了13条中药配方颗粒生产线、自动化提取生产线,实现了从药材提取、包装、检验等生产环节到仓储全程质量控制,每年可加工转化各类中药材2万吨、生产提取物4000多吨。
“就算是在配方颗粒成品的包装上,我们也会坚持精准把控。为了确保药效一致,我们连1克误差都不轻易放过。”李岑洁说。
此外,陇西一方还实施了药渣循环利用项目。根据药渣的有机质情况分类处理,划分为有机肥、家畜饲料和流化床锅炉的燃料,循环化处理生产废料,实现绿色循环,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
绕了“九曲十八弯”,记者终于摸清了一袋袋配方颗粒的生产全过程。脱下“白大褂”,记者的后背已被捂出了不少汗水,但李岑洁仍精神抖擞地和记者介绍着车间生产的细节。“之所以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做这么多突破,目的就是为了让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覆盖中药材生产的每一个角落。”他说。
土地“拼着耕” 规模化种植质量好效益高
还没来得及把李岑洁细致入微的介绍“消化”完,记者又跟随国药集团陇西一方制药有限公司采购部主管田维忠驱车驶向福星镇元兴流域万亩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示范基地。那里长出的中药材,正是陇西一方配方颗粒生产车间里重要的原材料之一。
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一路上尽是看不到尽头的山坡和梯田。路面由泥土和石子覆盖,不时会迎来几台满载中药材鲜货的对头车下山。
尽管已经入夏,但在海拔3000多米的山坡上,黄昏时分的山风依然能把人冻得满脸通红。田里的药材发芽不久,被划分成小块的地里,分别插着牌子,标识着施用不同的有机肥。
田维忠告诉记者,这里的中药材种植有严格的操作规范标准,每个基地每块药田都有详细的种植、采收、粗加工标准书。每个环节都有一个记录表,比如种植记录表,记录每天种植的数量、土地湿度、灌溉水量、光照热度等。农药化肥使用表记录使用时间、数量及效果。
“以前是农户自己种药材,产量低,碰到天灾人祸,连收入都无法保障。”田维忠指着远处的一大片田说,如今这些土地都流转给了像陇西一方这样的大型药企还有当地政府,“改装”成了标准化种植基地,农户按药企的标准种植高品质药材,再由药企统一收购。
从农户“单干”种药材,到如今农户主动流转土地给大企业集中种植,陇西先后制定了黄芪、党参、甘草等11个标准化种子种苗繁育和栽培技术操作规程,当地农户正朝着标准化规模化种植不断迈进。
“从选苗、管理都有技术规范,施肥也要采土化验,由技术员提供指导。”田维忠说。
小小摄像头 让中药材长势尽收眼底
得知陇西一方还在甘肃的岷县、榆中、陇西及宁夏等地布局了甘草、党参、黄芪等多个药材基地,记者立刻提出,要到现场“一探究竟”。
又是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报道小组来到了陇西一方位于兰州市榆中县的甘草标准化种植基地。
漫山的梯田上规整地长着一株株小小的嫩芽。这里出产的甘草,除了供给配方颗粒的生产,还广泛被使用于中药饮片、养生茶、植物饮料,甚至火锅锅底的香料。
田维忠刚在基地前下车,没有停顿便走向了甘草田,顶着山风蹲下身子看着作物的长势。在那里,记者目之所及的甘草田都由他和他的几个同事负责管理。
他告诉记者,基地的药材每年都要倒茬,通过仪器检查,对土质、水质和肥料都有科学的要求,以保证种子种苗的无公害化发育生长。
甘肃北山,看似荒芜,其实土里全部种着药材。 冯颖妍 摄
梯田的面积之大,已经远超记者来之前的估计。“这么大一片田,得用多少人力才能耕完?”
“用不了多少人。”面对记者的提问,田维忠笑着回答说,除了播种等农忙时节需要农民耕作外,这片田在日常期间基本不需要实地照看。“每块甘草田旁边都竖立着一根柱子,柱子上的摄像头替我们‘干了许多活’。”
原来,依靠这些摄像头,技术人员可以24小时监测作物的生长状态,严格监控生产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或天气等原因引起的原药质量问题。“一般情况下,只有摄像头出问题了,才需要派人到现场解决问题。”田维忠说。
为何要如此大手笔建设陇西一方自己的标准化生产基地?费尽心思在一片又一片山头田间安装摄像头监测药材生产用意何在?一遍遍地倒茬、土质水质检查又有什么长远意义?田维忠再次解答了记者的疑惑:
“农户‘散种散卖’下种植出的药材,不仅药效不稳定,还有可能出现重金属超标,土壤农药残留过量的现象。唯有坚持标准化规模化的种植模式,中药材种植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田维忠说。
甘草是用量最大的中药材之一。 邹菲序 摄
策划:刘江涛 徐林 陈韩晖
统筹:王会赟 卢轶 严慧芳 王瑾
采写:羊建溶 王瑾 冯颖妍 邹非序
摄影/视频制作:冯颖妍 邹非序 羊建溶
“岐黄海踪第三季——中医药全球抗疫”更多内容请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