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对于成立仅6年的国家级发展平台——汕头华侨试验区,更是如此。
汕头华侨试验区自2014年成立以来,多措并举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加大人才驿站柔性引才力度,深入实施引才聚才优惠措施,全力“筑巢引凤”,打造人才“归谷”。
人才大厦一角。 杨立轩 摄
◎人才大厦打造人才“归谷”
人才大厦的建设,是华侨试验区打造人才“归谷”,优化人才生态环境的生动实践。2018年10月17日,华侨试验区人才大厦正式启用,一楼为华侨试验区人才服务大厅、党群服务中心、展示展览厅和柔性引才平台;二、三楼为创客办公区,除办公区外还另外配套文体生活设施;四至七层均为人才住宿区,设置60间标准房和8套专家公寓,可拎包入住,舒适便捷;人才大厦紧邻创新创业中心和华润商业综合体,周边配套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环境优美,生活便利;试验区还在人才大厦建设“一站式”服务窗口,无缝对接市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专区建设,协助高层次人才办理入户、入学、出入境、就医等服务措施,为他们提供精准、贴心的“零跑腿”“不找人”服务。
近年来,这个坐落于东海岸新城,面积约5800平方米的7层大厦,作为华侨试验区创新创业重点平台,发挥了“聚才”“聚项目”的作用:来自北京的国家级孵化器启迪创业孵化器和北欧创新中心是第一批进驻华侨试验区人才大厦的企业;国家级孵化器清华大学“启迪之星”的入驻,成为吸引高端双创人才的“吸铁石”,现已成功引进孵化20多家初创企业;广东工业大学在汕创新研发平台“汕头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的引进,则将大力提升华侨试验区创新研发能力。
汕头金中华侨试验区学校。 杨立轩 摄
◎制度创新引才聚才留才
政府搭台、人才与企业精准对接的形式,已逐渐成为试验区人才对接的常态。人才大厦启动不久,一场高水平的人才对接活动就落地此处——“能源、资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2018年年会暨人才项目(汕头)对接洽谈会”上,2位院士、47名国家级专家,组织了19个项目,专程来到华侨试验区对接。
2019年底,首场中高端人才招聘会在汕头华侨试验区人才大厦举行,近百家企业进场招贤,所提供的岗位近1000个,大部分年薪超过10万元,最高60万元。
今年以来,华侨试验区更是加大人才驿站柔性引才力度,积极举办形式多样的创新大赛和人才招聘培训活动,先后承办推城出新之“玩美之城”汕头超级产地批发节启动仪式、清华大学汕头校友会“三创”大赛等活动55场次,为人才引进创造更多契机。
制度创新是引才聚才留才的关键。华侨试验区深入实施《华侨试验区新引进人才双补贴暂行办法》《华侨试验区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及留学人员创业扶持资助办法》等3项人才政策措施,兑现人才政策申报,吸引港澳台、海外华侨华人和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技术和创业项目落地试验区。
今年8月,华侨试验区发布《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创新平台建设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对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给予“实质”支持,涉及的方面包括活动、平台、场租、创新创业、运营等措施。不但省“珠江人才计划”“广东特支计划”,以及省“扬帆计划”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入选人才,市“金凤计划”和“特支计划”入选人才直接创办的企业或主持的项目入驻可获得相应资金支持,每年将对各创新创业平台进行考核,根据不同的等次予以相应的经费补助,以此切实促进创新创业环境的优化,以及优质双创企业和团队的引进。
【记者】王涵琦 杨立轩
⊿编者按:
有海水处就有华侨,有华侨处就有潮人。汕头是著名侨乡,现有海外华侨华人500多万,在历史年轮的进程里,侨资侨力无疑是这座城市腾飞的重要力量。
2014年12月8日,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下称“华侨试验区”)挂牌运作,汕头深化改革开放迎来了“二次创业”。过去6年间,华侨试验区以多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实践,努力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和面向全球华侨华人聚力发展的创新平台,全力做好“侨”字文章。
恰逢华侨试验区挂牌6周年之际,南方+汕头华侨试验区频道全新上线,让我们一起回顾历程、展望未来。
点击阅读:汕头华侨试验区这6年 | 大建设:从围海造城到投资热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