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广州深圳“双城联动”论坛在深圳召开。广州深圳强强联手、优势互补,聚焦强化整体效应、集聚效应、协同效应、战略效应和辐射引领带动效应,全方位推动产业、科技、教育、医疗、金融、基础设施等领域对接协作,构建更加紧密、更加高效的联动发展机制,为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广州、深圳是两座GDP超两万亿的双子星城市,同样也是世界上两座相距最近的一线城市,各自具有鲜明的比较优势和发展特色,互补性强,蕴藏巨大的合作潜力。本期观点我们邀请广深两地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未来广深双城联动的高质量发展领域和空间,以及在新的高度上打造全球城市合作共赢典范的路径和启示。
广深合作具有很好的基础。从现实需求来说,面积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深圳,一直面临城市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10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定下基调:深圳扩容不是走兼并之路,而是要到更大区域协调资源。
从理论支撑来说,古典经济学派提出“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这同样也适用于广深联动,通过互联互通逐步确立各自有优势的领域,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城市竞争力。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助理、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所所长刘国宏>>>
广州、深圳两个超大城市,已经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中成为国家城市发展的标杆和示范。广深双城联动,具有内在的客观条件,也有诸多现实需要。
因此,要创新和拓展新的合作领域,构建新型区域合作机制,以市场主体偏好为导向,促进紧密的市场合作,共同构建新发展格局,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进而增强两市在全国和全球的国际影响力,共同打造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构建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先行区域。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白国强>>>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党中央要求深圳承担起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使命。
党中央赋予深圳的这一重大历史使命,同样适用于广东全省各市,尤其是作为全国中心城市、综合型门户城市和广东省会城市的广州。广深两市同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和极点带动城市,2020年上半年两城经济规模接近广东全省48%和大湾区45%左右。广深双城深化联动发展、携手朝着党中央赋予的历史使命比翼双飞,共同为广东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双核主引擎动力,进而为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广东力量,成为当前广州、深圳在重大历史机遇下必须完成的重大任务。
系深圳市委党校(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谭刚>>>
广州和深圳都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体量超过两万亿元、常住人口超过一千万人的中心城市,在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长期以来,有关广深之争的议题总是会不时引发热议,两地孰为区域发展龙头的争论也备受关注。然而,从大都市圈与城市连绵带的实践经验来看,相邻大城市发展的零和博弈思维既不可取,也无必要。无论是国外的东京-横滨、首尔-仁川,还是国内的北京-天津、成都-重庆,都是双城联动发展的典型。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副院长杨永聪>>>
【统筹】周甫琦 郑四方 朱伟良
投稿邮箱:nfrbgzxwb@126.com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