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深圳人

南方+ 记者

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谢谢你,五湖四海的深圳人。 南方报业资料图(赵炎雄摄)

谢谢你,五湖四海的深圳人。 南方报业资料图(赵炎雄摄)

你为什么选择深圳?

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理由,但大多数都有一个共同点:想闯一闯,试一试。

40年,深圳实现了从边陲农业县到现代化大都市的蝶变,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全世界有目共睹,深圳强大的吸引力不言而喻。

对选择了深圳的你,我们要真诚地说一声,“谢谢!”

位于南海之滨,毗邻香港,深圳的区位优势与生俱来;40年前,蛇口响起第一声春雷,深圳肩负起“中国发展先锋队”的使命。

深圳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这一点,我们大大方方承认!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成为国家政策的“宠儿”,怎能不打拼?

从3万人口到2000万, 从“马路不平,路灯不明”到国际化大都市,从改革试验田到“创新之都”“智慧之城”,从小渔村到先行示范区,每一个在这片热土上挥洒汗水的深圳人都功不可没。

“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敢闯敢试的先行者走在前头,无数默默无闻的“建圳者”接力而上,砌筑了这座城市的基座。

谢谢你,奋斗在一线的劳动者。 图片来源:南方都市报

谢谢你,奋斗在一线的劳动者。 图片来源:南方都市报

“参与建设国贸之前,我只见过5层高的楼房。”1982年,中国第一幢超高层建筑国贸大厦启动建设。那时候的陆建新才18岁,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万建设者来到深圳,用双手盖起“深圳第一楼”。

“试验屡次失败,终于成功的时候,大家欢呼雀跃,很多人都哭了。”忆起当年,“中国楼王”陆建新仍十分感慨。

谢谢你,奋斗在深圳的科研人员。 南方日报资料图片

谢谢你,奋斗在深圳的科研人员。 南方日报资料图片

1977年出生的杜玉涛是深圳知名的生物科学家,曾是世界首只手工克隆猪的研发团队成员。

如今她的梦想是把技术做到极限,将出生婴儿的缺陷控制到最低,让深圳未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唐氏综合征几乎被清零的城市。

谢谢你,奔波在路上的上班族。 南方日报资料图

谢谢你,奔波在路上的上班族。 南方日报资料图

1991年毕业的张森来到深圳,是一名技术能手。十年前,他成了一名地铁“守夜人”,负责深圳地铁维保。

工作作息日夜颠倒,他却乐此不疲。“参天大树须有根生,国家就是我们安居乐业的根。” 张森的理想和信念在这座城里,也在深圳精神里。

谢谢你,高交会馆的参展商。 南方日报资料图

谢谢你,高交会馆的参展商。 南方日报资料图

1999年的腾讯名不见经传,现今已是全球互联网巨头。

追根溯源,是马化腾带着修改了66个版本、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出现在深圳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付出艰巨的努力才获得了第一笔风险投资。

 谢谢你,不夜的都市。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谢谢你,不夜的都市。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奋斗岁月最珍贵,深圳的成长过程来之不易,是一批一批、一代一代人接力闯出来的。

而今,路上的步履匆匆,夜晚长亮的办公大楼,坚守岗位的身影,正是深圳人不变的奋斗底色,也是他们安全感的来源。

政策为深圳改革发展保驾护航,而“拓荒者”和“后浪”们让无数“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天时、地利、人和,让今天的深圳远超出当年外界对它的期待,教人怎能不喜欢呢?

先来看看这组数据:

2019年,深圳GDP超过2.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7%,在最新的“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中居中国城市榜首。

短短40年,从荒芜到全球瞩目,深圳打下的地基真的扎实吗?相比于拥有深远历史的北上广,深圳是否“速而不达”“比上不足”?

其实,亮眼成绩单的背后,一笔一都“看得见”:

“在这里,3天时间就能找到做产品原型的零件。”

1981年的华强北。

1981年的华强北。

从华强北电子市场的楼上走到楼下,拿到的零件可组装一部手机——40年来,华强北成为创客的“硬件天堂”,“中国电子第一街”的名声响彻海内外。

更快、更便捷、更便宜地获取产品研发所需的硬件,这是华强北的吸引力所在。而袖珍收音机、录音机和电子表等这些当时国人眼里尤为新奇的物件,也是由这里进入全国千家万户。

2020年的华强北。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20年的华强北。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与华强北繁荣生态“共生共荣”的,不正是一批批努力奋斗的年轻人吗?腾讯创始人马化腾、神舟电脑创始人吴海军,TP-LINK路由器创始人赵建军……从华强北走出的亿万富翁,有50多个!

踏踏实实闯,齐心协力干,深圳人的底气来自努力。从山寨手机发源地到智能硬件市场,从传统档口到跨境供应链,从线下到线上,华强北的突破从未停歇,也是深圳人勇往直前的缩影。

“深爱人才,圳等您来!”

40年来,人才强市战略是深圳的“法宝”。人才政策、服务、环境不断创新,引才聚才的成效看得见、摸得着。

人才招聘会。 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人才招聘会。 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毕业大学生来深工作,想落户?APP上动手点一点,“秒批”完成入户登记,甚至还发入户补贴,实实在在地诠释什么是“来了就是深圳人”。数据显示,2019年深圳新引进人才28万人,人才优势尽显,想不发展都难!

深圳还为人才设立了专门的节日——每年11月1日是《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规定的“人才日”,这可是属于每个深圳人的节日。

“这里有着最适合创业者发展的土壤。”

大疆创新、大族激光、比亚迪、华大基因、顺丰控股……深圳这些土生土长的牛企,大家耳熟能详,“创业沃土”“创新之都”早已成为深圳名片。

事实上,深圳每千人就拥有商事主体253.4户,拥有企业159户,商事主体总量和创业密度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约三分之二世界500强企业落户于此。

人才公园。 南方日报资料图

人才公园。 南方日报资料图

搞科技创新,创业者绝非“单枪匹马”。

创业扶持、创业红利、创新鼓励、创新专项保护,深圳为此想了不少办法。比如一站到位的生态园区服务配套;出台保护改革创新的专项法规;让企业开办零成本……

2019年11月,深圳一次性拿出30平方公里土地面向全球进行产业招商。深圳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刘庆生表态:“只要符合深圳未来发展定位的产业,愿意到深圳来发展,需要多少地我们满足多少地。”堪称“壕气”!

如果没有丰富的资源和机会,优良的营商环境,深圳怎么会受到创业者的青睐?人们怀着梦想而来,深圳就为他们建设舞台。

年轻,代表的是活力,代表着向上生长。因为年轻,力量更满;因为年轻,深圳人更爱拼。

堵车这个“老大难”问题,是大多数一线城市的通病。可是,成天奔波在车流中的朋友们,是否错过了身旁通畅无阻的“风景线”?

不存在堵车、无需长时间等待、准时上下车,还有比深圳地铁更贴心的陪伴吗~

2004年12月28日深圳地铁一期工程通车试运营。

2004年12月28日深圳地铁一期工程通车试运营。

2004年12月28日,深圳第一列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列车从罗湖站驶出。

16年后的今天,深圳地铁从单条17公里的线路,延伸为超400公里的地下交通网络,密度全国第一,公共出行选择地铁早已成为许多深圳人的第一选择。

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除大鹏区、坪山区外,目前深圳所有区都通了地铁,也就是说,深圳“区区通地铁”指日可待

深圳北站。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深圳北站。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同时,铁路建设也一路加速。2019年5月,《深圳铁路枢纽总图规划》获得了正式批复。线路贯穿东西南北,“全国铁路枢纽城市”已经在路上了。自驾游乐趣多,但轨道窗外的美景,一年更比一年好。

当然,交通“内外兼修”,深圳怎会落下!

1990年,深圳机场候机楼建设情景。南方日报资料图

1990年,深圳机场候机楼建设情景。南方日报资料图

1991年,“要建一个自己的机场”,于是一片滩涂华丽变身;如今,深圳机场已成为全球最繁忙的机场之一。

深圳机场T3航站楼。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深圳机场T3航站楼。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粤港澳大湾区东风到,深圳机场新机遇也来了。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将提升广州和深圳机场国际枢纽竞争力,建设世界级机场群。

总之,无论是眼前的通勤,还是梦中的“诗和远方”,深圳人在家门口都能实现。

选择一座城,想安一个家。在深圳安家,是所有来深圳打拼的人共有的愿望。

你知道深圳有多少人吗?“深圳≈五湖四海”。

特区初建时,不到3万人;现在,实际管理人口超2000万。近5年,深圳每年保持新增常住人口40万-50万人,深圳早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移民城市。

房价高,住房需求却日益增多,怎么破?

梧桐山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成长。 南方报业资料图片

梧桐山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成长。 南方报业资料图片

深圳今年推出新“深八条”,提出调整商品住房限购年限、打击房地产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等,精准调控楼市,引导市场逐步回归理性。

深圳今年加大居住用地供应比例,并计划至2035年,筹集建设各类住房170万套。其中,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总量不少于100万套。

这几年,深圳加大综合治理,1547个城中村蝶变新生。从“农民房”到青年公寓,深圳与城中村的1200万居民一起改变。

除此之外,城市群不断发展,高铁、快轨让“一小时生活圈”成为现实,深圳高房价的压力会不会减少?

无论如何,深圳在宜居安居方面,仍在不断努力。先行示范区的美好图景已在纸上,把蓝图筑成现实,仍有赖你的行动。

有人说,深圳特区仅有40年,缺少历史底蕴和文化积累。

大芬油画村。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大芬油画村。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国际艺术城区大芬村了解一下?这个0.4平方公里的城中村里,如今有原创画家群体300人。2016年7月,35幅大芬原创油画作品还现身于第三届戛纳中国文化艺术节。

2012年火爆的《熊出没》堪称深圳文创高光时刻。其制作公司,是2006年就扎根深圳的华强方特文化科技集团。作为国产少儿动漫中的领军代表,该系列已更新了22部。

去年9月,《哪吒之魔童降世》冲破49亿元票房大关。在这部“国漫之光”的背后,有6家公司来自深圳。

“富庶之地,从来都文艺。”从城中村生长出艺术温度,用传统文化IP与迪士尼PK,深圳惊喜连连。

这不正是令我们痴迷的城市?发展硬件,它一往无前;提升软实力,它有“铁汉柔情”。

如今的深圳,仍有许多人奔赴前来,选择留下。他们与深圳志同道合,与深圳精神息息相通;他们为梦想奔波,忙碌步履之间,藏着这座城市带来的治愈和希望。

放眼历史长河,40年仅是一瞬,深圳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而一代又一代深圳人,后浪接前浪,与深圳共成长。

谢谢你,前浪与后浪。南方报业资料图片

谢谢你,前浪与后浪。南方报业资料图片

【话题研究员】姚昱旸 王勇幸

【栏目策划】王勇幸 曹斯

题图:深圳地铁9号线香梅站,车站艺术墙。

参考资料:

《第一高楼建造者陆建新:见证历史,我之幸》

《深圳女科学家杜玉涛:“祖国永远是港湾”》

《深圳地铁“守夜人”张森:“国家是安居乐业之根”》

《“中国电子第一街”书写华强北不老传奇》

《深圳面向全球推出3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

《从蒙娜丽莎到光头强,看深圳本土文创崛起之路》

编辑 姚昱旸
校对 蓝淑茹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