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最高地标都出自他手!第一高楼建造者陆建新:见证历史,我之幸

南方+ 记者

图

陆建新

2018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中建钢构华南大区总工程师

56岁的陆建新是我国钢结构建筑施工领域顶级专家。38年来,他扎根一线,从一名基层测量员成长为大国工匠,不仅一手参与建造了国贸、地王、京基100、平安金融中心等深圳四个不同时期的第一高楼,还见证了中国超高层建筑从无到有、再到国际领先的全过程,被誉为“中国楼王”。

图

图

1982年国庆之后,中专毕业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为南京工业大学)工程测量专业的陆建新来到深圳参与国贸大厦的建设。“当时我只见过5层高的楼房,听到要盖一座53层160米高的高楼,很向往。”但踏入国贸工地的那一瞬,陆建新震惊了,“从没见过这么大的单体建筑工地”。

国贸大厦是我国第一幢超高层建筑,设备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当时,我国没有相关施工经验可借鉴,建设过程异常艰难。“在农村建一层楼房至少要七八天,但国贸用这种施工方式是不现实的,所以发明了‘筒中筒’的大平台液压滑模施工技术。但试验屡次失败,终于成功的时候,大家都欢呼雀跃、很多人都哭了。那年我才18岁,周围那种热烈的气氛和大家脸上洋溢的喜悦,让我非常感动。”

最终,国贸大厦以20厘米提升一次的滑模施工,顺利建设到160米的高度,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成为深圳改革开放的标志之一。而这项技术后来得到了国家科学进步奖。

1994年,陆建新担任地王大厦项目测量负责人。当时条件艰苦,高空作业还没有完备的安全保护措施,他克服恐惧,经常凌空在百米高、巴掌宽的钢梁上摸索前行。同时,他反复钻研,创新出小棱镜配全站仪等测量方法,将384米高的大楼整体垂直度偏差控制在了25毫米,为中国超高层钢结构建设树立了标杆。而地王大厦也用“两天半一层楼”的刷出新的“深圳速度”。

图

图

长期扎在一线,陆建新攻克的大大小小施工难题可谓成百上千,但他称,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项目是平生“最严峻”的挑战。2012年,深圳最新第一高楼、地面高度600米的平安金融中心动工。这个新地标的钢结构总用量10万吨,每一处焊接都必须检测合格,毫无差错。大厦使用的四台大型动臂式塔吊,须附着在井筒的外壁上,这一做法当时在世界上还没有先例。

陆建新与团队排除万难,攻克了这项世界级难题,研发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塔吊支撑系统。不仅节省工期至少96天,而且创造了7680万元的工期效益,该项技术后来获得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金奖。

坚持初心,坚守岗位。38年来,论资历早已可以进入管理层的陆建新,始终坚守在建设一线。先后参与44项工程施工,其中包括国内7幢百层高楼中的4幢,参建工程总高度达3600余米,见证并参与了中国超高层建筑从无到有、从100米级高度攀升至600米级世界高度的全过程。取得了国际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的技术成果,有6项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3项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1项国内领先。

如今,陆建新以施工总承包项目部技术副总监兼钢结构项目部总工程师的身份,正全心投入到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一期)建设中。“每一栋楼、每一个建筑,都是我的孩子。38年来,我见证了中国高楼的发展史,很自豪。感谢这个美好的时代给了我这样的机会。没有中国的快速发展,就没有今天的我。”陆建新说。

【记者】张玮

编辑 刘越亚 李定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