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川藏 | 藏族姑娘大学毕业回乡,为藏猪产业“代言”

南方+ 记者

从工布江达县城沿着尼洋河顺流而下,向东44公里就是巴河镇叮当村,工布江达县藏猪产业园就坐落在这里的一片河谷地带。在园区内的藏猪产业展览馆,藏族姑娘旦增旺姆向前来采访的中山记者团一行详细介绍当地藏猪产业发展情况。时针拨回两年多以前,她自己都无法想象自己会回到这片故土。

旦增旺姆在藏猪产业展览馆内兼职讲解工作。雷海泉 摄

旦增旺姆在藏猪产业展览馆内兼职讲解工作。雷海泉 摄

2018年7月底,23岁的旦增旺姆已经大学毕业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西藏工布江达县应聘谋得一份工作——藏猪产业园里的行政文员。在此之前,她已经走出高原在外求学多年,并未慎重地想过回乡发展。

“藏香猪很熟悉,但是为什么藏香猪还能成为一个产业?当时心里有很多问号。”旦增旺姆介绍,自己的家乡在林芝市波密县,但从小随父母生活,在工布江达长大。在童年的印象里,藏香猪并不陌生,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散养几只,但这种在当地司空见惯的畜种,并未发展到规模化养殖的层面,更没有产业化的概念。因此,当大学毕业后正式应聘这份企业文职工作时,“藏猪产业”这个说法,引起了旦增旺姆深深的好奇。这份工作,也成为她重回故土工作生活的契机。

旦增旺姆向中山记者团介绍当地藏猪产业发展情况。雷海泉 摄

旦增旺姆向中山记者团介绍当地藏猪产业发展情况。雷海泉 摄

实际上,工布江达与藏香猪有着极深的渊源。工布江达藏猪,是青藏高原通过自然选择作用下形成的耐寒品种,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呈现出皮薄、瘦肉多、肉质鲜美等特点,肉中富含氨基酸、微量元素和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成分。目前,工布江达县的藏猪培育规模已跃居全国前列,拥有国家级藏猪原种保护区、藏猪原产地地理标识“双地标”,成为名副其实的“藏猪之乡”。

紧抓这一优质的资源禀赋,2017年,在广东省援藏工作队工布江达县工作组开始牵头谋划工布江达县藏猪产业园项目,援藏干部深入调研,制定实施《藏香猪产业园规划》,多层次全方位搭建产业体系,利用援藏资金开展园区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招商引资,吸引了一大批重要项目企业落地藏区。

旦增旺姆在藏猪产业展览馆内兼职讲解工作。雷海泉 摄

旦增旺姆在藏猪产业展览馆内兼职讲解工作。雷海泉 摄

3年多来,在中山援藏干部的共同推动下,中山已先后投入援建资金3000多万元,建设了藏猪质控中心、藏猪产业园招商服务中心、中国藏猪网等项目。目前,园区一期已入驻企业9家,涵盖藏猪保种育种、养殖、饲料生产、藏猪食品加工、藏猪产品开发、发酵火腿生产等产业领域,一座现代化的藏猪产业园已经雏形初现。

随着藏猪产业园的加快建设,园区招商项目、企业的加速落地,一条围绕藏香猪展开的深加工产业链条,正在加速完善成型。园区的运营,不仅吸引了旦增旺姆这样的大学生回乡就业,还吸纳了当地农牧民就近务工,同时带动了当地藏香猪规模化养殖,大大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门路”。

旦增旺姆在藏猪产业展览馆内兼职讲解工作。雷海泉 摄

旦增旺姆在藏猪产业展览馆内兼职讲解工作。雷海泉 摄

8月底,尼洋河河谷,秋色已至,藏猪产业园一期建设仍在加紧推进。今年,由中山投入援建资金1700多万建设的屠宰基础设施、冷链物流、牦牛肉加工设施设备三大项目正在加快推进,藏猪产业园的产业链,正在由藏猪食品深加工延展到产品结构更加丰富的农牧特色产品深加工领域。

如今,旦增旺姆已经是西藏先创藏猪产业园开发有限公司行政部门的一名负责人,但是2年来,她一直在园区兼职着藏猪产业展览馆讲解员的工作。刚入职时的那些疑问,她早已找到答案,向外地客商介绍藏香猪产业发展情况时,她更像是一位专业“代言人”。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何伟楠

【策划/统筹】龚晶 曾毅峰 罗丽娟

“走进川藏”系列报道

1、走进川藏|高原之巅,山海人共追小康梦

2、走进川藏|山海同心,跨越高峰更向前

3、走进川藏|新村新气象,藏民融入现代社区新生活

4、走进川藏|高原县城医院来了中山专家

编辑 朱晓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