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川藏|山海同心,跨越高峰更向前

南方+ 记者

8月28日至29日,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与此同时,中山采访团“走进川藏”为期10天的调研采访行程也接近尾声。10天里,我们飞越青藏高原,走进工布江达,记录了中山开展对口支援工作4年来西藏发生的巨大变化;我们跨越金沙江,走进四川甘孜州白玉、巴塘两县,见证了中山在该地区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工作的最新成果。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提升发展质量,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党的组织和政权建设,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已经为西藏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山对口支援西藏及四川甘孜州白玉、巴塘两县工作也进入新阶段。中山援藏人紧抓民生、教育、产业等几条主线,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不断完善协作机制,创新协作举措,拓宽协作领域,将中山援藏路不断走深踏实。

总结过往经验,创建新的战法,树立远大目标,中山正在向高质量对口援藏、援川工作发起新一轮冲锋。山海同心,中山人正携手西藏人民快步奔向小康生活,攀登经济社会发展的更高峰。

一切资源向民生倾斜

随着中山援建的一批民生工程建成投用,群众上学难、就医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图为四川甘孜州白玉县城区第三完全小学教学楼。何伟楠 摄。

随着中山援建的一批民生工程建成投用,群众上学难、就医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图为四川甘孜州白玉县城区第三完全小学教学楼。何伟楠 摄。

“以后,孩子们在学校就可以洗澡,两个人挤一张床的情况,也不会再有了。”

9月1日开学,巴塘县昌波乡中心校校长陈丁康高兴地告诉记者,来自偏远农牧民家庭的150多名在校的小学生,已经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宿舍。这座由中山出资980万元援建的学生宿舍,完全改变了这所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生活质量。

这样的可喜变化,不仅有赖于大量援建资金的投入,也离不开中山援川援藏干部的持续跟进和推动。

援藏援川,不是体验生活,而是需要实实在在为当地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为西藏群众谋得福祉。走进川藏高原,中山援藏援川干部克服缺氧难关,第一时间迈开脚、俯下身,到基层的农牧民身边开展实地调研。

由于发展起点低,基础设施薄弱,西藏农牧民生活、医疗保障、文化教育水平,还与内地有较大的差距。解决民生问题就是最大的支援,要做到高质量援藏,首先必须将一切资源向基层倾斜,向农牧民倾斜,向民生倾斜。

在工布江达,援藏干部紧抓群众最急需的医疗教育,做好“雪中送炭”的事。在援藏项目的建设上优先瞄准改善民生,“十三五”期间,中山每年投资1800万元建设3个小康村项目,投资1200万元实施了2个乡镇基础设施升级改造项目,大幅提升了当地藏族群众人居环境、供水供电、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投资800万元建设2所乡镇小学教学楼,并对县中小学空中课堂实施升级改造,进一步完善了当地教育基础设施;组织社会资金519万元,实施基础建设、便民设施、医教帮扶等23个规划外项目,这些“自选动作”成为中山援藏“规定动作”的有力补充,有效实现了民生补短板。

在四川甘孜州白玉县,2017年起,广东省先后已经累计投入8270万元用于县第二完全小学B区项目,在农牧区集中办学寄宿制学校,为白玉县城区第三完全小学实施集中办学提供坚强保障,保障全县的区、乡学校3000名贫困农牧民子女能进城接受优质教育。

随着中山民生援藏工作的推进,类似的可喜变化,正在出现在中山对口支援西藏的每个角落,为西藏群众勾勒新的美好生活愿景。

以“输血”撬动“造血”

根据规划,占地5000多亩的工布江达县藏猪产业园将升级为工布江达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并被批准纳入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何伟楠 摄。

根据规划,占地5000多亩的工布江达县藏猪产业园将升级为工布江达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并被批准纳入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何伟楠 摄。

距离工布江达县城44公里,尼洋河畔的巴河镇叮当村,一座现代化的藏猪产业园在一片5000多亩的连片土地上已具雏形。根据规划,这座藏猪产业园将升级为工布江达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并被批准纳入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

2017年,广东省援藏工作队工布江达县工作组的牵头下,工布江达县藏猪产业园项目正式启动建设。3年多来,在中山援藏干部的共同推动下,中山先后投入援建资金3000多万元,建设了藏猪质控中心、藏猪产业园招商服务中心、中国藏猪网等项目。这些基础投入,又撬动当地先后投入1.2亿元,建设产业园主干道路、给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厂、藏猪标准化养殖基地等基础项目。随着藏猪产业基础配套设施的日渐完善,一条健全的藏猪产业发展链条正在成型。

投入启动资金,但不全盘包办。以“输血”撬动“造血”,让有限的援藏资金发挥最大的撬动力量,是中山开展产业援藏、援川工作的重要思路。

几年来,中山援藏援川干部深入发掘高原资源,将中山在现代农业、全域旅游、产品加工、冷链物流、招商引资等产业、工作领域已经探索出的有益经验带到西藏;同时瞄准有潜力、有前景的产业领域,集中投入援建资金,把钱用到“刀刃上”,为当地优势产业发展点起“火种”。着眼产业长远发展,中山援藏工作组注重开展全面详细的产业规划,在项目落地过程中,加强与当地政府的积极互动,以中山援建资金、资源的投入,撬动当地发展资金、资源的接续,形成推动西藏产业经济发展的合力。让对口支援资金的“输血”,带动援藏产业尽快发挥“造血”功能,反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

将珠三角发达地区的商业资本、发展经验带到“世界屋脊”,也并不是一场纯粹的单向输出。对于眼下已经启动重振虎威新征程的中山来说,这样的产业化探索,也必将为中山经济社会发展拓宽新思路,加入新动力,提供新想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循环下,由中山对口援建带动的资本输出、资源输出催生的西藏发展成果,也必将推动两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合作共赢。

所以,对口支援更是协同共进。

进来帮、出去学

“走出去”,成为西藏教育、医疗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图为工布江达县仲莎乡中心小学老师在带领同学们上机器人编程课。何伟楠摄。

“走出去”,成为西藏教育、医疗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图为工布江达县仲莎乡中心小学老师在带领同学们上机器人编程课。何伟楠摄。

站在援藏援川工作的全局视角来看,西藏最急缺的发展资源,并非资金、项目,而是人才。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推动西藏持续发展。

中山开展的对口支援工作,为补充西藏发展所需的人才资源,搭建了两条重要通道。

首先,中山与西藏工布江达县、四川甘孜州巴塘县、白玉县确立对口支援(联系)关系,打通了中山人才“进来帮”的重要通道。

近几年,中山对口支援西藏和四川甘孜州白玉、巴塘两县工作安排上最重要的变化,莫过于中山直接选派干部到当地任职、挂职。2016年7月,中山对口支援工布江达的首批援藏干部走进了高原在当地任职。2018年6月,中山首批援川干部也正式在四川甘孜的巴塘、白玉挂职。

中山援藏干部的进驻,成为西藏受援地发展人才的重要补充。他们积极对西藏产业资源禀赋开展摸底,开展产业蓝图规划,担纲当地经济发展的“调研员”;他们积极协调广东各地与西藏之间的沟通联系,引导优质资源向藏地流动,甘作西藏与外界的“联络员”;他们牵头启动产业援建项目,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推动项目落地产出,肩挑重点援建项目的“招商员”“管理员”……

与此同时,中山也为医疗教育人才进藏入川搭起了一座桥梁。2019年以来,中山援藏工作组已组织2批10人中山医疗人才实施组团式医疗援藏,组织4批10人柔性医疗人才开展对口帮扶,协调推动中山市中医院与工布江达县藏医院结对帮扶;中山教育系统派出2批次15位组团援藏教师开展支教,显著提升了当地教育质量。

西藏医生到中山交流学习后再回乡执业,为西藏医疗事业增添了新的力量。图为白玉县人民医院医生、护士在交流工作,他们之前都曾到中山市医院交流学习。何伟楠 摄。

西藏医生到中山交流学习后再回乡执业,为西藏医疗事业增添了新的力量。图为白玉县人民医院医生、护士在交流工作,他们之前都曾到中山市医院交流学习。何伟楠 摄。

另一方面,中山对口支援川藏工作的开展,也打通了西藏人才“出去学”的重要通道。

2019年来,中山援藏工作组已组织工布江达县60名基层党支部书记分两批到中山市参加培训提升班;持续实施“10+10”组团式校际帮扶,落实“联校培养”借读生模式,每年安排5名优秀生到中山实验中学借读委培;派出5名医护人员到中山进修学习,举办各类医疗专业知识培训9班次300余人次。

随着援川工作的深入推进,人才“走出去”的机制也正在加强。今年,在中山援川干部的协助下,白玉县委县政府将选派1名干部、3名专业技术人才到广东省挂职学习,巴塘县也将主动充分利用中山市在干部教育培训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和丰富经验,采取“走出去”方式开展干部人才交流培训工作。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何伟楠

【统筹】龚晶 罗丽娟 曾毅峰

即日起,南方+中山频道将推出“走进川藏”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相关连接

走进川藏|高原之巅,山海人共追小康梦

编辑 卢子衡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