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川藏|高原县城医院来了中山专家

南方+ 记者

进入8月,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卫生服务中心消化内科此前几乎每天爆满的治疗室和病床如今却冷清了一些。“大家都忙着上山去挖松茸和虫草了。”该卫生中心医师王玮向记者说出了其中的“秘密”。

趁着松茸采摘季节医院病人较少,在女儿义西卓玛的陪同下,今年60岁的工布江达县居民索朗多杰进行检查治疗。索朗多杰患有肝病,由于此前县卫生服务中心缺乏专门的治疗力量,治疗需到林芝市或更远的拉萨医院,他只好做保守治疗。如今,在中山医疗援藏力量的支援下,工布江达县卫生服务中心已开设消化内科,来自中山的医疗团队让索朗多杰更放心地在家门口接受治疗。

消化内科是中山市援藏医疗力量与工布江达县卫生服务中心于2019年联手组建的独立专科,如今已成为全县乃至林芝市中的“明星”专科。工布江达县卫生服务中心是林芝地区首个开设消化内科、内镜诊疗中心,率先开展胃肠镜检查及胃肠镜下相关技术的县级卫生服务中心。

来自中山的医疗力量为工布江达县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消化内科的专科,也带出了一批当地的技术骨干。

县卫生服务中心消化内科的多个“首个”“率先”是通过中山援藏医疗力量“接力”而来。从2017年起,中山市启动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工作,确立了以中山市人民医院为主导,联合中山市各级医院优势专科力量,开展医疗援藏工作。截至目前,中山市已先后组织2批10人中山医疗人才到藏区开展“组团式”医疗援藏,组织4批10人柔性医疗人才开展对口帮扶,中山市中医院还与工布江达县藏医院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

医疗援藏接力

随着一批批中山专家进驻,当地医疗格局发生了系列变化。2017年,由吴克松、周良军、吴旺钊三名中山医生组成首批“组团式”医疗队进驻工布江达县,进入工布江达县医院工作的第18天,医疗队就开展该县近8年来的首例胆囊切除手术。2018年,在中山医疗队的帮扶下,工布江达县卫生服务中心创建了微创中心、制氧中心、远程医疗中心和无痛胃镜中心等。2019年,该卫生服务中心还在林芝地区率先组建消化内科及消化内镜诊疗中心。

新科室的开设运作给当地群众看病带来了便利。王玮表示,消化疾病是高原地区的高发病,胆囊结石胆囊炎、阑尾炎、胃炎、肠炎、肠息肉等都较为常见。但由于牧区群众居住分散且离县城遥远,除非遇到危急重症,他们一般只在药店诊所买些药,作简单治疗,小病往往因没有及早发现治疗,久拖成大病。另外,由于此前县级医疗机构缺乏消化疾病的有效治疗能力,即使当地居民遇到危急重症,他们往往“舍近求远”,远赴林芝市区、拉萨甚至到四川等地求诊。

2019年,参与援藏的中山市黄圃镇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雷浩强在该卫生服务中心为一名当地老人成功实施了当地首例CAES术,术后当天患者便可自行下床活动及流质饮食,3日后顺利康复出院,“做微创手术要到工布江达县”的说法和“中山专家”的名声就在林芝市内流传开来,到该卫生中心消化内科接受治疗的病人也慢慢多了起来。

师带徒,留下不走的医疗队

“忙的时候一周要做2到3台手术。”王玮也是中山医疗援藏的受惠者,她是雷浩强医生的首批“徒弟”之一,经过跟班学习和到中山市黄圃镇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学习进修,此前对消化内科手术“零经验”的王玮如今已是该卫生服务中心消化内科的业务骨干。

今年5月,中山市新一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进驻工布江达县卫生服务中心,来自中山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的主治医师岑川、中山市博爱医院新生儿科NICU副主任医师陈志君、中山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黄书哲从上一批援藏队手中接力,继续为当地医疗工作开拓新领域。

中山市博爱医院新生儿科NICU副主任医师陈志君参与对工布江达县的医疗援藏工作,协助该县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儿科,破解当地儿童家门口就医难问题。

来自中山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生岑川曾三次申请参与医疗援藏,终于在今年4月获批。今年5月,进藏后不久,他就带领着该卫生服务中心消化内镜团队开展了西藏首例内镜下逆行治疗急性阑尾炎(即ERAT术)。陈志君和黄书哲则带领团队在当地建设儿科、重症等科室,其中,重症科室建成后,工布江达县卫生服务中心有望成为西藏地区首个开设重症科室的县级医疗机构。

到工布江达县卫生服务中心参与医疗援藏工作的中山市博爱医院新生儿科NICU副主任医师陈志君(右二)、中山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黄书哲(右一)和当地医生探讨业务。

定期下乡开展义诊和健康知识宣传是中山医疗援藏团队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每年夏秋季节,工布江达县就进入了虫草和松茸采摘的季节,当地群众纷纷上山采摘收集虫草、松茸,带病上山也是常见的事。“没有人来,我们就去牧区找他们。”进驻工布江达后,岑川常和援藏团队一起驾车数百公里到工布江达县内的牧区。每一次下乡都让他感动,每到一个村庄,村民都出村迎候,献哈达,称他们为“安吉拉”(藏语对医生的尊称)。

“传帮带”工作也仍在持续,在工布江达县卫生服务中心二楼内儿科医生办公室外的告示栏上,一张张《师徒签约协议》和《援藏工作计划》尤为显眼。作为带教老师,岑川和陈志君分别带教两名当地医生。“医师,医者救死扶伤,师者传道授业。”对于自己的角色,岑川有着独特的理解。

来自中山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的主治医师岑川与当地医护人员的签订“师徒协议”。

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工布江达县中山工作组成员、中山市东凤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科长、工布江达县卫健委副主任陈喜炎表示,通过“一对一带教计划”,发挥专家“传帮带”作用,中山在医疗领域持续开展“造血式”援藏,这也是作用更为持久的援助方式,可为当地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雷海泉

【策划/统筹】龚晶 曾毅峰 罗丽娟

即日起,南方+中山频道将推出“走进川藏”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相关阅读:

1、走进川藏|高原之巅,山海人共追小康梦

2、走进川藏|山海同心,跨越高峰更向前

3、走进川藏|新村新气象,藏民融入现代社区新生活


编辑 朱晓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