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与南洋,跨海相望,数百年相连。如今,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两地正开展着越来越频密的产业互动。
从约300年前南海人成规模赴东南亚谋生,到陈启沅从越南归国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再到如今制造企业赴东南亚投资兴业甚至技术合作,南海与南洋交织了一段有血有肉的近代商贸往来史,构建起一张涉足多个领域的南洋商贸网络,也演绎了一段荡气回肠的跨海商贸故事。
有华人的地方必有文化,有文化的地方必有故事。南海与东南亚的“南洋商贸网络”背后,是岭南华侨的开拓进取精神;“岭南丝路300年”中,藏着岭南商道文化的蓬勃力量。
去年11月,“岭南世界观——寻访全球南海会馆跨国调研”启动,调研组走过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新加坡、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美国、加拿大。这一次,我们从南海出发,走进泰国和缅甸,踏上跨国调研最后一站,寻找“一带一路”上的“岭南世界观”。
集结调研报道成果,南方日报今日推出《岭南世界观——寻访全球南海会馆跨国调研之东南亚篇》,8个整版内容一次全部奉上。
南海会馆,是岭南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在中国近代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泰国、缅甸,乃至在整个东南亚,南海人都不孤独。会馆背后,是广东华人华侨在海外的携手奋斗史,他们不仅演绎了精彩纷呈的创业故事,还将开放包容与造福社会的精神根植在海外。
在泰国和缅甸,乃至整个东南亚,“南海制造”的身影不仅存在于古老的会馆内,还逐步融入海外家居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里,大到全屋定制家具、中央空调,小到一块陶瓷、一件内衣,处处都可寻到来自岭南的踪迹。它们的背后,是一个以广府华侨为中心、开放拥抱世界的跨海商贸网络。
从开眼到开物,“南海制造”走南洋的故事,正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南海是一座名人辈出的城市,也是一座盛产商界精英的城市。
百余年间,以陈启沅为代表的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南海人率先开眼看世界,从南海出发,以强大的信心、勇气和能力,砥砺奋进,在海外书写商界传奇。
如今,一批“新南海人”又再次出发,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演绎着新的商界故事。从约300年前南海人成规模赴东南亚谋生开始,商人与商道,一直是“岭南丝路300年”上的经典主题。
以广肇同乡会馆为坐标,“无信不立”的商业大格局、合纵连横共赢之道,南海人以商业之利连接岭南与世界大市场的同时,积极开设医院、学校、义山等,深度服务当地民众需求,诠释了南海人以会馆为纽带连接乡情、凝聚人心的精神特质,并揭开一幅广府人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南洋商贸网络建构、广府文化在南洋开枝散叶的瑰丽图景。
“石湾瓦,甲天下”“佛山陶,闯全球”,这些为人熟知的说法,点明了佛山陶瓷产业的发展盛况。如今,从传统日用陶瓷到会馆建筑用的琉璃陶瓷,再到以现代工业建陶为代表的拳头产品构筑起新的全球城市天际线,佛山陶瓷深度融入进东南亚人的生活。
以会馆为组织体系的南洋商贸网络,在全球化初期就抹平了岭南与南洋市场之间的疆界。近年来,随着我国家具消费市场的日益饱和,不少南海的家具企业都将目光转向了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从祖屋的藤席实体到指尖的虚拟制造,南海人在家具跨洋版图上,不断闯出自己的新天地。
在仰光亚联工厂,由佛山标美服饰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企业,正凭借“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结合南海的技术优势和缅甸的劳动力优势,生产出一件件物美价廉的内衣成品,以更加强大的竞争力,走向东南亚、欧洲和北美市场,也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百年沧桑商旅途,海上丝路今又兴。古代商贸网络的现代升华,南海内衣产业在海外构建的全新未来,以及岭南商人奋发进取、拼搏不休的精神,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图景。
“学习中国话要从娃娃抓起”。在泰缅边境小城湄索市智民学校里,从幼儿园到高中的2100多名学生都可接受12年制全学段华文教育。这所被中国国务院侨办誉为第一批海外“华文教育示范学校”,背后捐资支持的,正是来自当地全德善堂中的数百名“华文守望者”。
【策划】何又华 林焕辉
【采写统筹】张培发 赵进
【编辑统筹】杨杰利 谭亦芳
【调研组成员】赵进 阎锋 沈梦怡 王雅铄 王谦 戴嘉信
【整理】李嘉欣
查看此前全部报道,欢迎点击专题↓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