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是一座名人辈出的城市,也是一座盛产商界精英的城市。
越南堤岸广东街,我国近代爱国华侨、著名企业家陈启沅的事迹传颂至今。为了纪念这位传奇的南海人,胡志明市现在仍设有陈启沅学校和陈启沅街。
百余年间,以陈启沅为代表的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南海人率先开眼看世界,从南海出发,以强大的信心、勇气和能力,砥砺奋进,在海外书写商界传奇。
如今,一批“新南海人”又再次出发,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演绎着新的商界故事。从约300年前南海人成规模赴东南亚谋生开始,商人与商道,一直是“岭南丝路300年”上的经典主题。
弄潮时代,海纳百川。商界传奇背后,“立志敢为、崇实善为、担当有为”的有为精神,“海纳百川、敢为人先、团结奋进、脚踏实地”的南海精神,已融入全球“南商”的血脉。
敢为人先开拓创新
历史不会忘记南海人陈启沅的故事。
1854年,年仅18岁的陈启沅离开故乡南海,跟随其兄陈启枢到越南经商。合作贩卖绸缎、开设钟表修理店、经营染货纱绸、将云南的大米、槟榔、燕窝等土产运回广州珠江口售卖……勤奋的陈氏兄弟,用了十年时间在商海中拼杀,成为越南堤岸广东街的巨商。
完成财富积累后,心怀祖国的陈启沅很快开启了人生的下半程——引机器,回家乡!
1872年,陈启沅卖掉自己在越南堤岸广东街的物业,回到南海简村,并于次年开办了继昌隆缫丝厂。自发的“草根力量”,让继昌隆缫丝厂成为真正意义上第一家民族资本企业,也是中国第一家机械缫丝厂。
与原来的手工操作相比,机器缫丝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生产的丝质量精良,柔软精美,简村丝大量出口远销欧洲和东南亚。鼎盛时继昌隆的缫丝工人多达600人。
由此开始,一直到1903年逝世,尽管中间有许多波折,但陈启沅仍将人生后30年时光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纺织业和民族工业发展,为中国民族工业的革新作出了巨大贡献。
陈启沅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激励了无数后来者。
祖籍佛山高明荷城古椰村的泰国“糖王”关元年就是其中之一。如今,关氏家族仍牢牢占据着泰国糖业的龙头地位,每年生产糖量达1亿吨,其中7000吨用于出口,是全球第二大糖业出口商。
在关家参与投资的曼谷首家五星级酒店——香格里拉大酒店内,记者见到了关元年的孙子、关氏家族如今的掌门人关鸿强。出生于泰国的他,说着一口流利的粤语,目前还担任着泰国广肇会馆的理事长。
提及爷爷的奋斗历程,关鸿强了熟于心。
1919年,年仅11岁的关元年和爸爸一起,从佛山航渡来泰国谋生。从学徒开始,一步一步成长为机械厂负责人。其后,关元年陆续开创了关源昌铸造厂、机械厂、椰油厂、铁钉厂、南华霜厂,积累了全面的机械技术。
战乱过后,当时泰国缺糖,关元年和祖籍佛山高明的乡亲何德年,一起合作自己设计榨糖机,开办泰国首家糖厂。这样的魄力,在当时的泰国极为罕见。此后,从一间糖厂到快速开枝散叶,关家在糖业领域风生水起。
作为长子嫡孙,关鸿强也充分继承了祖辈的创新精神。18岁时,关鸿强被爷爷送往德国学习了5年机械,接着又在美国学习环境保护与生态管理专业。学成后,回归糖厂,在年复一年的一线实践中,他对机器有了新想法。
“泰国是甘蔗种植大国,我们的甘蔗轻些,叶多,沙多,外国的机器不好用。”10年前,关鸿强设计出泰国首台适合本土的砍蔗机,并创办机械厂进行量化生产。如今,其最新型机器的砍蔗机效率为国外进口机器的5倍,成本却只有其一半。
他和团队还自己设计、制造榨糖机,创新了甘蔗的品种,优化了蔗渣的后续处理手段,在提高出糖品质和效率之余,也为生态可持续性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阿爷是第一个教我讲中文的人,我一直跟着他,吃饭也是一起,他教我做好人、有信心。”关鸿强说,爷爷在临终前还反复叮咛,“一定要把糖业继承好,保持泰国糖王称号,不让位!”
以诚立业用心经营
“对事业忠诚、有长远计划、有家庭支持、有荣誉感。”这是关鸿强归纳的企业家的重要品质。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诚”。
而在位于曼谷中心地带的一家名为“广东生锅”(canton suki)的火锅店内,祖籍南海、现任泰国广肇会馆名誉理事长的张国成,也数次对记者强调“诚”的重要性。
张国成今年78岁,父亲是南海人,母亲是泰国人,这使得他的面孔具备中泰混血的特征。但老先生一开口,地地道道的南海话,夹杂着家乡的味道扑面而来。
他和搭档,祖籍佛山高明石岐江山村的何雪桃等,一起经营“广东生锅”店已有40余年。“生锅”即火锅,在记者采访的3个多小时内,店内一直人声鼎沸、客流如龙。食客的面孔也十分多元,华人、泰国本地人、欧美游客,通通就着热气腾腾的“生锅”,大快朵颐。店内还有一副客人送来的对联,上书“四海营商天下利,五湖行义中华魂”。
“我们都讲关公精神,就是要忠诚、有诚信。”张国成告诉记者,这也是他们40年来行商的准则。坚持自己挑选新鲜食材、坚持调制秘制蘸酱、坚持每天亲自到店服务,鼎盛时候,“广东生锅”在曼谷开出了5家分店。
“我20年前刚来泰国时,他们的店就要排队才能进,现在还是这么火!”泰国广肇会馆总干事周锦鑫说,广东人在泰国有很多独门生意,不管大还是小,“大家都很用心去经营管理,找到乐趣。”
同样以诚立业,并乐在其中的还有在内衣行业工作20多年的“新南海人”杨建伍,同样是以诚实勤恳、坚守信誉和品质底线著称。在业内,他被称为“内衣工匠”。
1996年3月,杨建伍从家乡湖南益阳南县怀揣100元来到南海盐步,从广东奥丽侬内衣集团有限公司的装箱工做起,一步一个脚印。2000年,杨建伍开始创业,带领标美服饰从一个20来名员工的小作坊,逐步发展为一家国际化企业。
如今,标美位于缅甸的加工厂已经正式投产。谈及经营之道,他分享了一个小故事。
“做外销的企业在货期、数量等方面都要求相当准确,否则外国客户可能会扣下款项,甚至拒绝下次合作。”杨建伍说,他深刻记得创业初期,公司一个新的外贸客户下单时,由于客户指定的供货商提供的物料出错,致使他们的出货期延误,如果按照合同使用船运,势必耽误客户最佳的销售时机。杨建伍毅然选择空运,花了10万元的运费,准时把货送达。客户对这件事非常赞赏,后来成了标美最忠实的客户,每年给标美的订单稳步增加。
商业征途与家国情怀
“我觉得我今天有这么一点小成绩,有一条重要的原因是继承了中国人的传统,刻苦干出来的。如果你不刻苦,就很难做出一番事业,这是中国人的美德。”在泰国曼谷,记者见到了泰国广府裔华商、建筑业巨子陈景镇。
84岁的陈景镇态度谦和,温文尔雅,由其一手创办的联泰工业建筑有限公司,是泰国本土最大的建筑承包商之一。1994年,他临危受命,陆续担任泰国财政部助理部长、内政部长等职;其后,更是担任了泰国副总理、看守总理等职。
谈及政商两界的经历,陈景镇说,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深深影响着他,他最喜欢的两个字是“涵养”:“有学问、有放宽心、有原谅、有正义,还有忍耐。”陈景镇说,他还将这两个字印成了卡片,送给孩子和员工。
在泰国和缅甸两地追寻岭南华人足迹时,我们发现,这些远离祖国的异乡游子,“侨二代”乃至“侨三代”,不管是否曾回过家乡,但他们都能说一口流利的粤语,对远在千里之外的祖籍地都怀着深厚的感情。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谨记石门中学校训,‘任重道远,毋忘奋斗’。我手持地图走天涯,到泰国谋生存,逢凶化吉,白手起家。我教人认字,帮人种植,替人理财,帮人治病,修理机器,建筑房子,沿街叫卖,又开饭店,创立了宝石镶嵌画工厂等,得失都是当年修来的。”在写给母校石门中学的家书里,泰国广肇会馆名誉理事长何锦江,用一段话概括了自己在泰国近50年的奋斗史。
他甚至一一细数了当年曾悉心教导过他的恩师们:张道中老师、邹耀时老师、欧杰老师、陈大森老师、邝介眉老师、胡勃老师、凌风老师、校工张友……每一个名字后面,都是难忘的故乡情。
还有更多的华侨商人们,在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于祖国和家乡的思念。
泰国广肇会馆的历史资料记载:在陈启沅去世后的第二年,当时南海县佛山镇的简静珊,来泰国创办了怡生公司,成为日本货品输入商中的翘楚。此后,简静珊陆续创办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分公司,并在曼谷三角路创立了安安旅店。
1917年,简静珊出任广州别墅(广肇会馆的旧称)总理,并成为会馆坤德女校及盘古中学的创始人之一,为推广泰国华文教育作出了积极贡献。
关元年带头创建广肇医院慈善基金、广肇学校教育基金,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捐资兴建家乡学校,后来又在家乡捐献了一座古椰祠堂。1991年华东水灾期间,他还带头捐款100万泰铢,交中国大使馆转交灾区。
何德年同样对家乡建设不遗余力,捐款修建高明城镇的公路、学校、医院、敬老院和横跨西江的九江大桥……
一张张卡片、一封封家书、一所所华文教育学校、一笔笔去往家乡的捐款,就是“桑梓情深、血浓于水”最好的证明。
■手记
向世界传播“南商”品牌
对泰国“糖王”关鸿强的采访持续了2个多小时,其间我们谈论了许多不同的话题。一个很明显的感受就是:每当谈糖厂和机械制造时,他的眼神都会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
热爱,并珍视自己的事业——在对这些华侨商人的密集采访中,是我感受最深的一点。不管事业大小,他们都尽力在享受这个过程,且极具感染力。
我想,这或许与早期华人在海外的艰难处境有关。资料显示,早期旅居海外的“老华侨”因语言不通、文化不熟,主要靠菜刀、剃头刀与裁衣刀“三把刀”安身立命。
随着时间推移,南海乡亲在解决生存问题,积累了一定财富和技术后,开始跳出这“三把刀”的局限,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和方向,并全力为之奋斗,不留退路。
创业者的精神就这样被一代代传承下来了。他们都有非常明确的企业经营理念,还描绘出不同发展阶段的经营愿景。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他们的主营业务也可能随之变化,但一定有不可逾越、必须传承下来的核心价值观——诚实、创新、热爱、合作,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关键词。
在泰国的南海商人张国成与其搭档桃姐,一个78岁,一个85岁,直至今日,两人仍然每天都会来店里亲自照料生意。多年来,店里的鱼丸、墨鱼丸,都是张国成亲手打的,酱料也是他亲自调。为了适应本地人的口味,他们不断创新菜式、创新锅底,将广东“打边炉”的饮食习惯根植在泰国。
这些良好的品质,我在“新南海人”身上也看到了。标美服饰的董事长杨建伍,总是能用最朴实的话,表达出最真切的情感。在南海,还有一大批和他一样正在砥砺前行,谋求全球布局的企业家们。
他们靠着诚信的品质、对创新的坚守、出色的市场判断以及精准的战略选择,造就了一个又一个享誉世界的“隐形冠军”。
也正因为有海内外“南商”的努力奋进,“草根”底色鲜明的南海民营经济才一直保持着长久的韧劲。他们的行动,就是向世界传播“南商”品牌。
◆相关
【撰文】沈梦怡 阎锋 王雅铄
【摄影】戴嘉信
【策划】何又华 林焕辉
【统筹】张培发 赵进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