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泰国广肇会馆名誉理事长、龙盘艺苑创始人何锦江的广东饭店,仿如置身一座文化书院,一幅幅山水画、水墨对联映入眼帘。在饭店入口处,“中庸”二字,成为这位八旬老人一生秉持的人生态度。
南海是全国重点侨乡,旅居世界各地的南海籍乡贤超过40万人。包括何锦江在内,在泰缅边境的湄索市,在册登记的华人华侨就有近万人。
“从我1974年来到泰国,时至今天,总让我朝思暮想的不是家庭经济、衣食住行,而是家国之事。正是祖国的强大,才有了我们华人华侨幸福和谐的今天。”何锦江说。
工人们的“爸爸”“妈妈”
在广东佛山的南海会馆内,一幅名为《家南海之天湖游龙》的宝石画被永久珍藏。而这幅精致而别具意义的画作,正是在何锦江龙盘艺苑内的宝石画工厂制作而成。
“可以说,这幅画和我一样,源自南海,又回到了南海。”何锦江介绍,宝石镶嵌画的艺术灵感,来源于南海著名画家区太杰的画作《天湖游龙》,描绘的是改革开放之初西樵山天湖曾举办龙舟赛的盛况。
上世纪30年代末,何锦江出生于南海,高中时就读于石门中学,曾师从区太杰学艺。1974年,何锦江与妻子移居泰国湄索,在当地开广东饭店,又创立了宝石镶嵌画工厂。
“美术作品是可以传情的,任何时候都要把自己的好心好意放进去。”对每一位工人,何锦江第一句总是会这样叮咛。“美心绘美术、不苟出精品”,学生时代区太杰的谆谆教诲,何锦江铭记于心。
“做服务要老实,以诚待人,态度要好”,何锦江嘱咐员工们用心用情做菜、作画,一家人也用心用情对待每一位员工。
“爸爸,你还记得我吗?因为你当年给我们办的‘粉红证’,现在我拿到泰籍了!”“爸爸”“妈妈”是员工们自发对何锦江夫妇的称呼,而路上偶遇的缅甸工人提到的“粉红证”,正是在宝石画工厂创办之时何锦江为员工们争取得来的。
除了打理龙盘艺苑外,何锦江还积极参与管理华人华侨办的智民学校。如今,智民学校已从最初的300多人发展到2100多名学生,还荣获中国国务院侨办颁发的第一批海外“华文教育示范学校”的荣誉。
上世纪90年代,何锦江在泰国皇宫受到皇室代表的接见,诗琳通公主嘉奖他“创业、育人、为地方繁荣作出贡献”。
挥毫泼墨心系家国
在何锦江龙盘艺苑的书房内,摆满了《易经》《辞海》等上千本书籍,其中也不乏其多年来笔耕不辍写下的文字。其中的内容,大多跟中国文化与乡情有关。
很难想象,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如今依然在坚持用电脑写作。当然,老先生不会键盘输入法,取而代之的是旁边连接的一个手动输入的写字板。“我在上面进行手写,在电脑里就可以找到对应的汉字了。以前我写文章都要查阅很多书籍,现在有了互联网就方便多了。”何锦江笑着说。
何锦江有个习惯,一边和家人吃着梅菜扣肉、豉汁排骨、蒜蓉蒸虾等广东家乡菜式,品着妻子自研自酿的“凉茶”磨盘草饮料,一边打开扩音器听着小曲。一首首曼妙的粤剧和民族歌曲萦绕耳畔,偶尔老先生也会绕有兴致地唱上几句。
“岭南文化是我永远的根。”在广东饭店二楼,何锦江创作的《怀乡词》非常显眼。该诗作后由其学生改编成粤曲,经广东粤剧曲艺社社长周月明进行传唱。
最近,何锦江和妻子喜欢上中央四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铁血红安》。40多年来,家国之事最让他魂牵梦萦,从未改变。“有时候看到中国队入球,会情不自禁流眼泪;看到中国五星红旗高高升起,多晚都还是精神百倍。”
近十几年来,何锦江每年都会携妻子一同回国。《北望叩红棉 多情应笑我》是其回国采风之文和怀乡之作的汇编,而《论汉民族及其文化的传承》一书,他平均每两年就要出一本。
“这些文章是我的所行所思,反映着自己的情感和心声。我相信,如今在建设中的粤港澳大湾区也一定会迎来更加蓬勃的发展,中国一定能成为现代历史的火车头,继续大踏步向前。”何锦江说。
◆相关
岭南世界观·南海家书⑧|何锦江:感恩母校石门中学,给我自信走天涯
【撰文】王雅铄 沈梦怡 阎锋
【摄影】戴嘉信
【策划】何又华 林焕辉
【统筹】张培发 赵进
【来源】南方日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