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不增反降?唱好创新戏,中山还需搭好服务台

南方日报

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数量从11家减少到9家,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收入降幅超过42%。高校向企业转移技术成果265项,比2017年减少了156项,降幅超过37%。对标曾经同为“广东四小虎”的东莞,这两项指标分别增长18.68%、23.12%。

在中山市2018年创新驱动发展“八大举措”指标中,这两组数据透射出的是,中山市长期以来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高水平大学建设方面缺乏大院大所的痛点。

要唱好创新戏,需先搭服务台。为推动中山科技创新再进一步,不久前,中山市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宣布将实施“重点研发计划、企业创新计划、创新环境计划、创新人才计划、公益与基础研究计划”等五大专项计划,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过程、科技企业成长全周期的科技政策体系。

现状

新型研发机构、高水平大学数量偏少

新型研发机构是引进高端创新资源的重要抓手,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平台,是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纵观近几年,中山市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工作却放缓了脚步。

根据广东省科学技术厅2015年公布的全省第二批新型研发机构名单,中山共有6家机构上榜,包括中山市华南理工大学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山市武汉理工大学先进工程技术研究院、广东明阳风电产业集团风电技术研究院、中山北京理工大学研究院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当年跃升至省内第六位。

时间来到2019年1月,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公示了全省2018年新增的25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名单,中山无一上榜。相反,去年,全省按照高质量要求实行动态调整,取消了25家不达标机构,其中,中山有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因不达标被取消。中山市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总数也从2017年的11家减少为2018年的9家,被惠州、汕头反超,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在全省的排名跌至第八位。而2018年,佛山、东莞两市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均达24家,并列全省第三。

不仅是社会组织性质较强的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动能不足,具有政府背景的研究与开发机构数量已多年未出现增量。根据广东统计年鉴历年来披露的统计数据,中山市政府部门直属的研究与开发机构数量已经多年保持为3个。2018年,在全省21个地级市中,中山市这一数字与阳江市并列末位。

由政府主导建立的研究开发机构与新型研发机构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发展。例如,中山现有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中,中山市华南理工大学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山市武汉理工大学先进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山北京理工大学研究院、中山市武汉大学技术转移中心4家,均是由中山市工业技术研究院与高校平台搭建的科技平台,共同组成了该院主导建设的“1+4”平台体系。中山市工业技术研究院的前身,是成立于2007年3月的中山市装备制造工业研究院,该院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和中山市政府共同组建,是服务于中山装备制造工业产业优化升级的一个高端科技服务平台。

聚焦创新支撑体系的另一重要领域,缺乏高水平大学,也是中山一直在努力治愈的痛点。多年来,中山市仅有2所本科院校,重点学科数多年保持为5个,学科建设未出现新的成果。横向对比,2018年,东莞市本科院校重点学科数量已经达到13个。

 中山市华南理工大学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是由中山市工业技术研究院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同搭建的科技平台。图为研究院工作人员在调试机器人。 记者 叶志文 摄

问题

重大科创平台研发成果输出转化乏力

近日,广东通宇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通宇通讯”)与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签署协议,就软件开发展开合作。作为中山市新一代通信网络核心企业、5G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通宇通讯的创始团队中很多成员原本就是科技人员出身,企业也早已建立自己的应用技术研究所,拥有着很强的科技创新研发能力,但是企业依然重视向外寻求创新力升级。

通宇通讯研发总监赵伟介绍,企业自建的应用技术研究院的研发工作主要集中在产品线上,如开展产品研发、产品升级、技术预研等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但是仅仅依靠自身力量挖掘创新动力还远远不够。在发展过程中,企业要解决很多产业共性难题,还需要开展技术革新,向外界寻求解决方案。

“很多时候技术的升级,需要开展长周期的理论研究,这不是企业的强项,但却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强项。”赵伟介绍,过去多年间,通宇通讯就已经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澳大利亚科学院等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这种合作研发模式,推动了企业在通信技术储备方面的升级,进而促进产品研发。

成立20余年,通宇通讯刚刚开启与中山本地高校建立研发合作,而至今尚未有一家中山市新型研发机构与其建立研发合作关系。这其中既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

如果说新型研发机构、高校重点学科的数量还说明不了什么问题,那么,这些重大科创平台支撑科技创新的实际表现,则更加具体地透露出中山创新支撑体系发挥实效的乏力感。

根据中山市2018年创新驱动发展“八大举措”指标预评估结果,2018年,中山市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收入出现大幅下滑,降幅超过42%。这说明,过去一年,中山市新型研发机构不仅数量减少,向企业和社会输出和转化的研发成果、提供的技术服务也在减少。

将目光转向高校,这样的输出乏力现象也同样明显。去年,全市高校向企业的转移技术成果数为265项,比2017年减少了156项,降幅超过37%;高校转移技术成果服务收入同比下降14.89%。

从另一维度上观察,中山市新型研发机构支撑企业孵化的能力,也与珠三角强市有较大差距。根据广东省2018年各地市创新驱动发展“八大举措”监测预评估报告,东莞市2018年24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出1400个企业。换句话说,2018年期间,东莞市平均每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出至少58个企业。而去年,中山市共有9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孵化企业数量为60个,这一比例小于7。差距显而易见。

通宇通讯是全球首批成功商用5G天线滤波器一体化产品的公司,图为通宇通讯的168探头球面近场测试系统。记者 王云 摄

探因

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上升路径仍待拓宽

公开信息显示,2013年,木林森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木林森”)营收为28.73亿元;2018年,该公司营收已达到179.5亿元,同比前一年增长达117.3%,成为国内照明公司中首家产值超百亿的上市企业,跻身全球照明行业前三。与此同时,今年年初,木林森股份有限公司获批成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这样的成绩,与企业一直致力于科技研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分不开的。

木林森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李冠群介绍,多年来,木林森一直与国内科研机构、高校之间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技术转让、委托研究、联合攻关、内部一体化、共建科研基地等方式,不断推动企业科技研发工作。

2016年至2018年,木林森相继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大学、稀有金属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分别围绕LED技术攻关、产品产业化应用开展了多项科技研发工作。李冠群表示,这些举措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让企业增加了产能利用率,减少了资源浪费,降低了资源成本;从长远来看,科技进步将有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对于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来说,往往通过直接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的方式,实现科技成果的直接转化。对于掌握资金、资源有限的中小微企业来说,组织开展科技研发和推动研发成果转化的途径则相对狭窄,他们往往只能借助一些专门研发机构、高校等各类中介型机构,以间接转化的途径实现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这种情况,对于中小微企业占比超过95%的中山来说,尤其显著。

为了拓宽中山企业中“绝对多数”的创新路径,2016年起,中山市致力于打造可以解决中小微企业转型发展共性难题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去年12月,中山市全生命周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联盟成立。措施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激励作用,根据中山市经信局披露的数据,2016年1—11月,中山市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88.23亿元;2017年,全市工业技术改造投资额达到256.59亿元。

但是,受国内外经济形势以及企业工业技改实施周期交替等因素的影响,中山市工业技术改造投资额从2018年开始回落。据广东省相关部门统计的数据,中山市2018年工业技术改造投资额为116.5亿元,同比下降54.6%。

中山市全生命周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联盟理事长张帆表示,大院大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都是为政府为企业创新发展搭起的重要“戏台”,这些平台共同为中山企业尤其是位数众多的中小微企业不断拓宽寻求科技创新的上升路径。创新发展的路径仍需不断拓宽,企业才能对未来抱有足够信心。

行动

软硬平台共同发力 打造创新生态

压力之下,中山正在奋起直追。

2018年,中山市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在原有中山工业技术研究院“1+4”的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基础上,2018年引进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中山研究院、中山——复旦大学联合创新中心、北方车辆研究所智能移动机器人研究院、中山——香港科技大学联合创新中心、广东药科大学——香港大学创新平台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落地,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增至456家。2018年,中山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49%,排珠三角第三位。

根据《中山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专项行动计划(再次征求意见稿)》,中山市将加快建设高端科研机构,以高端创新平台提高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中科院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哈工大无人设备与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复旦联合创新中心、中山香港科大联合创新中心、智能移动机器人(中山)研究院(AMR)尽快落地挂牌。加快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实施新型研发机构能力提升计划,到2022年,全市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数量达到12家以上。加快提升高校办学水平,积极推进中山科技大学建设,加快推进与澳门科技大学合作办学项目,推进省市共建本科高校工作,培育省特色学校和重点学科。

除了加快科技创新平台等创新支撑体系的硬件建设,“软件”建设方面,中山也将启动新一轮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在不久前举行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中山市科技局局长尹明介绍,今年,中山市科技局将实施“重点研发计划、企业创新计划、创新环境计划、创新人才计划、公益与基础研究计划”等五大专项计划,着力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过程、科技企业成长全周期的科技政策体系。

重点研发计划将主动对接、承接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探索实施“悬赏揭榜制”;企业创新计划,将完善科技企业扶持政策,加大企业研发投入补助;创新环境计划,拟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世界500强企业、中央企业在中山设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创新平台,激励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创新人才计划,将加大创新人才扶持力度,对引进培养的创新创业团队给予资助,对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给予税金补贴;公益与基础研究计划,将大幅度提高社会公益项目、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支持力度,提升科技服务民生能力。

【链接】

重振虎威 | 霸王别“机”:中山为什么错过vivo、OPPO

尚无一家超千亿级企业,中山亟待破解“星星满天不见月”

小霸王“遗珠”散落江湖,这一颗还在中山

【记者】何伟楠 廖瀚

【摄影】王云

编辑 伍杰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