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无一家超千亿级企业,中山亟待破解“星星满天不见月”

南方日报

中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市实有市场主体约38.27万户。另一方面,中山市统计局最新数据,截至6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3434家。

大企业缺乏,一直是中山面临的一个现实情况。统计数据显示,中山市中小微企业占比达到95%以上,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仅有8家;而这8家中,规上工业企业只有2家。全市尚无一家超千亿级企业。

对比隔壁珠海,2018年,格力电器实现营业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纳税超过160亿元。东莞、佛山也有步步高、美的等千亿级龙头企业。

上世纪90年代,中山曾经拥有小霸王、乐百氏、威力等全国知名的“十大舰队”企业,20余年过去,“星星满天不见月”的困境横亘眼前。

差距即空间,挑战即潜力。如何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做大做优中小微企业,是中山提升经济发展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

现状

从专业镇起步,小微企业占绝大多数

小榄五金、古镇灯饰、大涌红木、黄圃腊味、沙溪服装……以“一镇一品”起家,中山曾打造出闻名全国的专业镇经济。这些拥有特色烙印的专业镇,在中山发展史上发挥了积极作用。镇区内聚集的众多企业,为中山经济社会带来充分活力。

不过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这些从“一镇一品”发展起来的产业,不少面临着企业规模不大、产品档次不高、经营以“低质跑量”为主、行业内缺乏龙头企业的局面。

“中山从专业镇发展起来的模式,必然带来小微企业占绝对多数的结果。因为这种模式下,以镇为主导,对大企业、大项目的吸引力有限;另外,‘一镇一品’模式,使大量规模不大的相近企业集聚在一起,做着相似的产品、面对同样的市场,不利于发展壮大。”中山市经济研究院院长梁士伦表示。

作为小榄五金塑电行业分会会长的李有枝,对此也深有感受。“以五金闻名的小榄,目前镇区内有华帝、力王、长青和木林森4家大型上市企业,他们都不属于五金行业,这说明小榄五金企业的确都没有做大。”他说。

李有枝介绍,在小榄从事五金行业的企业有5000多家,其中有100多家具备一定规模外,绝大多数都处于小微企业或是家庭作坊式的零散初级阶段。企业发展也较为粗犷,产业发展缺少精准定位。

而在8月22日上午,在中山市政协会议室召开的一场调研课题座谈会上,《从税收角度看中山民营经济发展》(以下简称“中山民营经济课题组”)和《大湾区背景下中山传统专业镇产业集群提质发展研究》(以下简称“中山产业集群课题组”)两个课题组也提到上述问题。

中山民营经济课题组提出,在广东省工商联发布的“2018年广东省百强民营企业”榜单中,从地区分布情况来看,广深佛三市依然是入围“大户”,其中深圳40家、广州23家、佛山14家,而中山仅有木林森和大洋电机两家企业上榜。两家2018年营收分别为179.5亿元、86.4亿元,与深圳华为、佛山美的和惠州TCL等年营收入超千亿元、纳税过百亿元的企业相比,中山民营企业在规模、创税能力等方面仍然差距巨大。

中山产业集群课题组则指出,中山传统专业镇产业集群内的多数企业通过贴牌、多层代理、跨境电商等形式零散出口,缺少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拥有国际销售渠道的企业更是微乎其微。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实力不强、行业内部集聚度低。

中山许多中小微企业仍处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不仅导致企业的利润水平较低,也使当地产业集群发展动力不足。

中山市LED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成为中山的新兴产业,图为中山企业生产的LED产品。 记者 王云 摄

问题

形成同质化竞争,创新能力不足

“就像是在大家庭里有很多年龄不大的小孩,他们聚在一起容易打架。”李有枝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产业群中小微企业同质化竞争的问题。

由于企业技术壁垒偏低,中山不少集群企业之间存在的联系多是竞争关系,难以在技术创新中建立密切的交流与合作。许多企业从生产到销售服务都基本是企业自己包干,既没有充分利用社会分工,又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品牌资源等优势。为争夺市场,企业未能与他人联手出击,孤军奋战、没有形成统一的“产业军团”在市场上与对手竞争。

广东樱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位于小榄的智能锁具企业,公司总经理朱海涛也认可这一观点。“中小微企业一般品牌建设和研发费用及实力不足,同质化较为严重,很容易陷入价格战泥潭。”

一系列的连锁效应,又持续深化了企业散、小、弱的局面。

另一方面,各镇区的大部分企业自主开发和自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比较少,技术含量较低,产品开发、设计能力有待加强。

以古镇LED照明行业为例,虽然中山LED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均在全省前列,但从细分专利类型来看,中山LED专利主要集中在外观设计专利上,占中山LED专利总数84%,外观设计专利授权数量是深圳的3倍多,而在LED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方面却远低于深圳、广州和东莞。其中今年第二季度,获授权发明专利仅为51件,仅占授权专利总数的2.7%。另外,中山LED产品90%以上集中在下游照明应用领域,下游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低,高端产品少。

企业缺乏规模、创新能力不足、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也使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较小,难以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创业和发展平台。即便高层次人才来了之后,因为找不到用武之地,最后仍然会流失。

朱海涛表示,虽然目前公司年产值5亿元、出货数量100万把左右,在行业中具备一定规模,但是由于小榄区域内大型锁业企业数量有限、镇区本身又不在市区,要招聘到合适的技术工程师、新媒体营销人才等,的确压力不小。

从近年来中山引进的人才情况来看,对比周边一些重点城市,中山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依然偏低。据中山人社部门统计,中山现有高层次人才2265人,从总量上看,与周边市有一定差距。从人才结构来看,到目前为止,中山市第一层次人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等)依然空缺,第二层次(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等)9人,第三层次(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等)3人,第四层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等)17人,而深圳仅引进的院士(含全职和兼职)就已超过40人。

小榄锁具闻名全国,是小榄的主要产业之一,图为小榄的樱花智能锁具企业的生产线。记者 王云 摄

探因

镇区行政限制及土地紧缺,企业发展壮大难

中山企业“星星满天不见月”的背后,有着不少深层次原因。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表示,中山市的产业集群是以“专业镇”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企业主要依托于镇区,而这一层级对于高端、专业人才的吸引能力也比较弱,相关的市场主体也较少有机会参与高水平的行业和产业的研讨协商,因而限制了其做大做强的能力以及可能性。另外,以镇为企业依托的市场主体,可能比较满足现状,愿意做大做强的积极性也较为有限,这些都影响中山企业发展做大做优。

梁士伦也指出,专业镇行政规划和考核机制,在某些层面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比如,一个企业发展壮大要进行扩张,由于行政体制和镇级考核要求,在另一个镇区往往需要新注册一个企业。这无形之中把大的企业拆散拆碎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规模越来越大,企业扩张可能突破了专业镇的发展,往往会出现跨行政边界的生产环节配置。如在古镇周围,出现了许多的零配件供应商进行加工生产。基于行政边界对企业的治理与扶持则变得非常有限。各个专业镇发展的协同性不强,还未能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存在镇与镇之间各自为政、相互竞争的现象,使产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各个镇区功能协调互补,以及资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共享的协同能力也还不足。

而相较于其他城市,中山土地问题更为突出。

中山市国土面积居珠三角地市中倒数第二。一方面,“三规”不合一致使镇区收储的土地无法投向市场;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波动、企业自然生命周期等原因,仍有一些土地甚至厂房处于闲置状态。这进一步造成了各镇区土地紧缺。

“西北组团土地资源匮乏,整个组团难以找到连片上规模的建设用地。部分镇区的土地开发强度已经达到了极限。”西北组团某镇区基层工作人员坦言。产业集群做大做优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有足够的土地,在一些镇区,企业的增长扩大面临着空间不足的实际困难。

另外,很多小企业不愿意升为规上企业,因为会导致赋税增加。小企业增值税交纳3%,一升为规上企业,需要交纳13%。很多小企业一旦满足可以升为规上企业的要求时,就拆分成两三家。但这对地方经济发展是一个大的障碍,GDP也统计不进来。

小榄从事五金行业的企业有5000多家,其中仅有100多家具备一定规模。图为小榄一锁具企业车间。 记者 叶志文 摄

路径

强化支持引导,解决共性问题

无论过去还是将来,专业镇发展都是中山经济的基本支撑。中小微企业仍然是推动中山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推动中山产业集群内的中小微企业做优做强?

梁士伦认为,东莞、珠海、顺德等地有龙头企业的带动,使产业链上配套的中小微企业获得稳定的发展环境。有大企业的带动,中小微企业也可以更好解决资金、人才的问题。对于中山而言,也应该注意培育这种能在生产技术、信息传播、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等方面起带动示范作用的龙头企业。

不过他坦言,这样的“月亮型”龙头企业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长起来,现阶段,考虑中山市场主体的构成情况,政府可拿出一定资源,支持培育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要多一点思考、多一点实实在在的行动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梁士伦说,要尤其注意解决企业没有能力处理的共性问题,比如,优化营商环境,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人才吸引政策出台等方面加大力度,因为这些可以让所有的中小微企业都受益。

另外,他建议一些优势传统产业要破除行政藩篱和区划限制,从镇一级主导变为市一级主导。比如灯饰产业,在小榄、东升等镇区都有,可以提升到市一级层面加强产业集群的统筹,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作为常年处于一线的企业主和行业协会负责人,李有枝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首先企业以及行业对自身有清楚的战略规划,精准发力。同时,政府和协会应进行适当引导和分类。比如五金产业,不必样样俱到,可以选取五至六类在中山具有一定优势和基础的产品类别,着重进行培育和扶持。

“行业协会可以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牵头制定一些行业标准和产品标准,主动规划好产业的发展战略。”李有枝举例说,比如五金产业上的一些环节在周边城市已经形成产业链条,这些小榄可以主动舍弃;而一些合适小榄做的环节,可以主动争取过来,并发力做大做强。

另外,对于政府推动企业支持上规上限的政策,他认为可以做得更加细化。要像企业家卖出产品,让客户心甘情愿接受一样,政府出台的政策,也要让企业心甘情愿地去参与和执行。这其中主动和被动的效果区别就很大。

林江表示,推动小微企业上规上限,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为的,是地方政府要贴近市场的需要,了解企业所需所想,得悉企业目前的生产经营状况,企业缺什么,政府和行业协会可以如何为他们提供服务,从财税激励、共享机制、融资支持以及中介服务机构等途径中,对中小微企业进行有效支持。

而有所不为,就是注意不要对企业正常的商业行为、创新行为做不必要的干预,不要随意对企业讲这个不能做、那个要少做。要最大限度发挥中小微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才能够推动企业上规上限。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中山各镇区聚集了众多中小微企业。几千家企业走在一起,能生存下来,这从一个侧面能体现出中山丰沃的市场土壤和活力。这些顽强生长的中小微企业,是中山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机遇。而在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今天,曾经书写下辉煌故事的中小微企业,如何转型做大做强,期待各方努力下,时间给出的答案。

【链接】

重振虎威 | 霸王别“机”:中山为什么错过vivo、OPPO

小霸王“遗珠”散落江湖,这一颗还在中山

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不增反降?唱好创新戏,中山还需搭好服务台

【记者】吴帆 雷海泉

编辑 伍杰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