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马来西亚正逢雨季,淅淅沥沥的夜雨过后,天气微凉。一大早,南方日报“岐黄海踪——中医药全球深调研”团队从吉隆坡沿西南方向驱车40余公里,来到美丽的海滨城市巴生。
▼记者调查了什么?两分钟视频了解一下。
一间布置精致简约的诊所内,76岁的名中医邓慧坚正为病人施针,只见她手握银针,选穴、着力、捻转、提插,一气呵成。不一会儿,外面又来了五六位患者等待看诊。“我过去患有腰椎间盘突出,日不能站,夜不能卧,经过一个半月的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马来裔患者阿达为邓慧坚的医术点赞。
在马来西亚,走出唐人街的中医药不仅受到华人的青睐,也得到其他族裔的认可。近年来,随着政府推进规范化监管,包括中医学在内的马来西亚传统与辅助医药在临床、医药和教育等方面从行业自我管理向立法管制过渡。与此同时,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当地中医药事业迎来发展新机,成为中马两国人文交流与经贸合作的新热点。
悬壶济世 老中医用银针治疗疑难杂症
82岁的马来西亚华人黄老伯患有糖尿病达50年之久。西医诊疗显示他患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与轻度白内障。为此,黄老伯辗转吉隆坡多家公立医院眼科中心治疗,但收效甚微。不久前,他的双眼视力突然急剧下降,还流泪不止。见状,家人向当地名老中医谢奇求助。
▼点击视频看谢奇的深针手法。
在吉隆坡民康医务所内,待黄老伯闭目后,谢奇以左手轻推其眼球向外侧,右手持针,向睛明穴缓慢垂直进针。之后,银针不停捻转、提插,并留针15分钟。等到针感传至黄老伯整个眼睛,谢奇缓慢提针。“太神奇了,我的视力清晰了很多,眼睛的肿胀感也缓解了!”黄老伯惊叹不已。
年逾古稀的谢奇是2014年马来西亚名老中医杰出贡献奖得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经方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探索运用针刺疗法诊治疑难杂症已近五十年。为运用科技手段进行临床研究验证,他与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合作开展青光眼课题研究。近些年,他多次赴广州、深圳、重庆、台北等地参与经方班学术研究会,主讲眼疾深针疗法。
“作为一门古老又颇具创新特色的学科,深针疗法源于中医眼科针灸体系,用之得当的话,效果显著。”马来西亚中医眼科学会会长林金海博士表示,经过谢奇等华人中医师多年的研究与推广,深针疗法在马来西亚日渐走红,并引起多国中医界同行的关注,这是中医药文化在当地开花结果的缩影。
后继有人 七所私立大学成立中医系
近年来,为吸引年轻人的目光,加速推动深针疗法国际化,谢奇时常赴吉隆坡各大学中医系开办讲座。“马来西亚中医药高等教育正迅速发展。”他高兴地说,从2009年至今,马来西亚已有七所私立大学成立中医系,开设本科与研究生课程。“相信以后会有更多大学加入进来,中医界将百花齐放!”谢奇对未来满怀憧憬。
在这些高校中,喝“头啖汤”的是英迪国际大学。2009年,经马来西亚高教部批准,该校成为马来西亚首家获批开展中医学本科教育的机构,首批招生4人,开创马来西亚受政府认可的传统医学高等教育的先河。
“中医系实行中英双语教学,学制5年,核心课程与教材参照中国高校。目前全系在校生约60位,其中有华族学生,也有马来族学生,还有数名来自邻国的留学生。”英迪国际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黄灵颂指出,中医系现已培养的70余位毕业生,他们大多在马来西亚私立医院或私立诊所任职。
截至去年底,英迪国际大学中医系已有12位毕业生通过申请中国政府奖学金,赴中国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其中1人已毕业回国发展。在黄灵颂看来,中国是中医药的起源地,赴中国留学是一种“朝圣”,“广东与马来西亚在地理环境、草药品种、疾病谱等方面类似,我鼓励学生去广东实习、深造。”
执业管制 中医有望被纳入政府医疗体系
私立大学申办中医学系浪潮的出现,与马来西亚政府对传统与辅助医药教育工作的管制密切相关。2009年起,随着马来西亚高教部批准私立大学以全英语或中英双语授课形式提供中医教育,原有的民间中医学院被官方禁止招收新生。其中,创办于1955年10月的马来西亚中医学院被高教部要求转变办学模式,并改为非华语教学。目前,这所马来西亚中医总会下属的民办中医学院已停办多年,正按照马来西亚高教部的要求重新申办。
记者采访获悉,马来西亚政府对传统与辅助医药的加强管制不单在人才培养方面,在临床、药物、科研等领域亦是如此。
“2016年,马来西亚国会通过《传统与辅助医药法令》。目前,卫生部正制定法令的具体条例,而后将分阶段推进法令执行。”马来西亚卫生部传统与辅助医药局局长吴清顺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根据法令,当传统与辅助医师注册规定实施后,所有马来西亚中医师须向卫生部传统与辅助医药管理委员会申请注册,符合既定标准者可获注册证与执业证。
“未获卫生部颁发的执业证的人员,如果以直接或间接方式行医,首次刑罚包括最高罚款3万马币或两年有期徒刑,亦可两者兼施;重犯者最高罚款5万马币或3年有期徒刑,亦可两者兼施。”吴清顺介绍。
与此同时,马来西亚药品管理局也在推进对中药材的规范化监管。马来西亚中国医药保健食品商会副会长林隆发指出,随着近些年《新药剂法令》试行,厚朴、麻黄、细辛、威灵仙、甘遂、附子、草乌、麻子仁、木通、川乌、芒硝和元胡等12种中草药被列入禁药。
另外,为提高中药行业的准入门槛,马来西亚政府未来拟对中药药剂师或中药配剂员开展执业管制。未来,新从业者须修习一定的中药课程,并经过官方考试及格,方可从事中药材买卖、调配固有成方、调剂中医师处方药品等工作。
对此,马来西亚“90后”华人中医师陈玮盈表示,一方面,政府的立法管制可以有效打击冒牌行医、非法制售假冒伪劣中药或中成药产品等行业乱象,也有助于防范中医执业活动中的违规行为,多措并举保障患者与医师权益;但另一方面,《新药剂法令》执行后,一些方剂中的重点中药被禁用,致使中医师开具处方时可能面临困难,也使得部分经典方剂失去原本的治疗特色,对中医药执业者带来一定的冲击与挑战。
“马来西亚中医药发展处于转型期,改变是必答题,而非选择题!”在马来西亚中医总会副总财政林迪卫博士看来,当前包括中医学在内的马来西亚传统与辅助医药由行业自我管理过渡至政府立法管制,其实质是以法律法规形式承认执业者的水准,并适度提高执业门槛,以创造正向的执业环境,“相信在实现专业化、合法化之后,传统医药将逐步被纳入政府医疗体系。”
慈善接力 施医赠药惠及各个族群
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一环,中医学正赢得越来越多马来西亚民众的信任。不过,当地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过漫长而曲折的落地过程,浓缩了马来西亚中医药执业者的执着与坚守。
马来西亚中医总会总会长杨伟雄指出,过去中医药曾长期被排除在官方医疗体系之外,政府不支持亦不禁止。为捍卫中医药界的权益、继承与发扬中医药文化,民间执业团体应运而生。
“看到马来西亚中医药日渐式微,为把有限的中医师力量凝聚起来,华人先辈于上世纪20年代成立了最早一批中医药民间团体。”杨伟雄表示,长期以来,马来西亚中医药执业者在逆境中自助自救,先后成立了多个医疗组织和教育机构。“全国中医药行业组织一度超过40个,各州都有,医疗机构在各地亦涌现出来。”他说。
创立于1954年的吉隆坡中华施诊所便是一个典范。该诊所各诊室门楣的大理石匾上均可见“捐赠”“捐献”字样。在一楼大堂国专纪念堂的墙壁上,留有一块古老的芳名录。
“1959年,中华施诊所举办五周年纪念暨新厦开幕双庆,这块芳名录列的正是当时热心捐资的乡亲的名字。”马来西亚中医总会秘书长郭伟康指出,作为一家豁免所得税的慈善机构,中华施诊所创立至今共义诊230万余人次。2012年,中华施诊所开设分所——中华中医院,为更多人提供施医赠药服务。
“马来西亚华人生下来都要交三笔‘税’:第一笔是每个国民都要交的个人所得税,第二笔是自愿支持华文教育的捐款,第三笔是赞助慈善事业的捐款。中医药历来是慈善捐赠的重点领域。”林隆发说,马来西亚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与中国粤闽等地先民移居南洋的历史大潮相符,从诞生之日起就自带慈善功能。
19世纪中后期,马来西亚出现首批中医馆。它们多附设于华人会馆,除施医赠药外,还为在异国离世的乡里提供施棺助葬等慈善服务。之后,随着华人融入当地社会,中医药公益服务的对象扩展至马来西亚各族群,并在一代代中医师中接力传承。
每年,杨伟雄都要组织马来西亚中医总会的中医师,走进社区与村庄开展义诊,推广中医药特色疗法。“到2028年,公会希望创办一家以公益形式向大众开放的中医药专科医院,为民众提供完善的辅助医疗选项。”他说。
现在,杨伟雄计划将公会直属的中华施诊所发展成马来西亚政府培训中医师的临床基地,并逐步将其打造成为国际中医界交流的主流平台之一。
【对话】
马来西亚卫生部传统与辅助医药局局长吴清顺:
新生代中医药人才赴粤深造渐成风尚
南方日报:中医药在马来西亚的发展状况如何?
吴清顺:在马来西亚,浓郁的中药味曾是唐人街独有。如今,中医早已走出唐人街。除了街头不时出现的打着“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等字样的招牌,6000多间中草药店铺散布在马来西亚各地。100多年前,我爷爷从中国福建来到马来西亚谋生。作为“华三代”,我从小对中医就不陌生。
目前,中医学等传统医学的诊疗费用不在政府医疗保险范畴之内,这使得中医药服务对象受限,病种多是慢性病与终末期疾病。我预计,传统医学服务纳入政府医保体系至少要五年之后。
南方日报:当前,马来西亚政府如何对中医中药进行管理?
吴清顺:在马来西亚,传统与辅助医药包括马来传统医学、印度传统医学和中医学等传统医学,以及辅助医学、顺势疗法和伊斯兰教医学。2007年,政府首次把部分传统与辅助医药服务纳入国家公立医院服务体系。至2014年,马来西亚共有15所政府公立医院可以提供传统与辅助医药服务,分布在马来西亚各州。其中,有4所医院把中草药运用于癌症辅助治疗中。
马来西亚传统与辅助医药的临床、药品、科研由卫生部管理,教育则由高教部和人力资源部联合管理。对中医药,政府不实行单一管理。其中,“医”的管理由卫生部传统与辅助医药局负责,“药”的管理由卫生部药品管理局负责。《传统与辅助医药法令》管理的是马来西亚的执业医师群体,不涉及中药材。
南方日报:中马两国在中医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情况怎样?“一带一路”倡议带来了哪些影响?
吴清顺:2011年,马来西亚和中国签署中医药合作备忘录。两国每两年召开一次政府间的双边会议,商讨合作项目进度。其中,包括委派针灸辅助麻醉和草药肿瘤学专业的中医师就职于马来西亚政府公立医院、提供短期课程和奖学金等。
目前,已有广州中医药大学等5所中国内地公立中医院校通过了马来西亚公共服务局的审核,往后一旦马来西亚卫生部设立传统与辅助医师的政府职位,这5所大学的毕业生经马来西亚卫生部传统与辅助医药局注册后,可进入公立医院服务。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马来西亚与中国在中医药方面的合作交流进入迅猛上升期。而且,“一带一路”倡议的受益者不限于公立机构。在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上,马来西亚不少私立大学与中国广东、广西等地的中医院校、中医医院合作日益密切,马来西亚新生代中医药人才赴广州、深圳等地深造正在成为新风尚。
此外,马来西亚地理位置优越,可有效辐射周边市场,发挥传统药物国际贸易中转站的作用。近几年,马来西亚与广东在中药材贸易方面的合作日趋活跃,涵盖中药饮片、中成药与配方颗粒,为中马经贸往来增光添彩。
采写: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龚春辉 李劼 李卓 欧旭江 胡良光 发自马来西亚
视频:李卓
摄影:李卓 龚春辉
策划:郎国华
统筹:刘江涛 陈韩晖
执行:王会赟 胡良光 欧旭江 王瑾 周煦钊 郭小戈
更多报道▶▶
国际篇①|针灸在美国为啥这么火?这还要从钟南山的师弟说起……
国际篇②|只能当“保健品”!中药在美国离拥有合法身份还有多远?
国际篇③| 关于中医,这些洋病人、洋弟子和洋中医都说得太好了!
国内篇③|中医药如何拿下"国际通行证"?这些粤企正苦练"内功"
一线传真②|马来西亚:开业64年,这家中医诊所为200余万民众提供义诊
一线传真③|我们在纽约街头请老外喝广东凉茶,他们的反应让人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