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海踪•一线传真②|马来西亚:开业64年,这家中医诊所为200余万民众提供义诊

岐黄海踪
+ 订阅

在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巴生港一间布置精致的诊所内,祖籍广州番禺的华人中医师邓慧坚正在向病人进行针灸疗法。不一会功夫,外面又来了五六名患者挂号等待看诊,其中有华族,也有马来族、印度族。

邓慧坚正在给一位马来西亚籍患者问诊。

“我在这坐诊快40年了,年轻时最多一天要看上百个病人,工作到晚上11点。”75岁的邓慧坚说:“中医药随着华侨华人的脚步走出国门,在海外曾经历过曲折的发展历程。如今,中医药已在马来西亚开花结果。”

12月11日至14日,“岐黄海踪——中医药文化全球深调研”东南亚线采访小组第二站走进马来西亚,对当地中医药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机遇、挑战进行深入采访。

马来华人历来热衷慈善捐赠中医药

在中医药的传承方面,马来西亚的行业团体组织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经马来西亚卫生部承认的中医药团体组织机构分别为马来西亚中医总会、马来西亚华人医药总会及马来西亚中医师暨针灸联合总会。马来西亚的中医师要想取得执业资格,需成为以上任一家组织机构的会员,并经由公会在卫生部注册。

马来西亚中医师公会标志。

采访小组此行收获丰盛,四天行程里,我们专访了马来西亚中医总会总会长杨伟雄,马来西亚华人医药总会总会长丁家骅,马来西亚中医师暨针灸联合总会总会长黄保国,马来西亚中国医药保健食品商会副会长林隆发,巴生港百家利药行负责人陈文沿,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马来西亚中医总会副总财政林迪卫,世界中联中医适宜技术评价与推广委员会副会长、世界中联经方专业委员会副会长、2014年大马名老中医杰出贡献奖得主谢奇,马来西亚中医学院副院长林联胜等马来西亚中医药从业人士。

大马名老中医谢奇。

马来西亚中医总会副总财政林迪卫。

12月14日,记者走进创立于1954年的吉隆坡中华施诊所,只见各诊室门楣的大理石匾上均刻有“捐赠”“捐献”等字样。在一楼大堂国专纪念堂墙壁上,留有一块古旧的捐助者芳名录。而在诊所一楼另一侧的墙壁上,挂着一面崭新的芳名录。

中华施诊所曾遭遇火灾,只有这面国专纪念堂的墙体完整保存下来。记者在此与马来西亚中药总会成员合影留念。

“大马华人生下来都要交三笔‘税’:一笔每个国民都要交,另一笔是自愿支持华文教育的,第三笔是赞助慈善事业的。中医药历来是慈善捐赠的重要内容。”林隆发说。

马来西亚中医总会秘书长郭伟康介绍,作为一家豁免所得税的慈善机构,中华施诊所创立至今64年,贫病受惠者达200余万人。2012年,中华施诊所开设分所——中华中医院。2015年4月,中华施诊所及中华中医院推行全马首家全免无收费标准施针施药的服务。

中华施诊所及中华中医院推行全马首家全面无收费标准施针施药的服务。

多所大学兴办中医专业课程

1974年5月31日,中马建交,马来西亚成为东盟中首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此后,两国不断拓展和深化双边关系,为马来西亚中医药发展带来了契机。

“2013年,马来西亚国会通过《传统与辅助医药法令》,明确传统与辅助医药执业者的法律地位;2016年8月1日,该法令生效。2017年1月,传统与辅助医药管理委员会成立。目前,卫生行政部门正制定法令的具体条例,准备开始执行。”大马卫生部传统与辅助医药局局长吴清顺接受专访时表示,根据法令,所有马来西亚中医师必须向传统及辅助医药管理委员会注册,临时登记申请批准后,以临时执业者身份进行一年或以下的规范化培训,通过规范化培训才能向委员会申请成为正式执业者,获取执业证书。

马来西亚卫生部传统与辅助医药局局长吴清顺向记者介绍该国中医药相关法律法规。

近些年,随着各项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马来西亚传统与辅助医药的临床、医药、教育正从行业自我管理过渡至立法管制。2009年,大马教育部对中医教育进行规管,该国多所大学开始兴办中医大专或学士学位课程。

12月11日下午,采访小组走访了大马首个获教育部批准开办中医本科课程的私立大学——英迪国际大学。

英迪国际大学的中医门诊室,为学生提供临床实践机会。龚春辉 摄

“我们采用中英双语教学,核心课程设置与教材参照中国内地高校,我们很鼓励学生赴中国实习、深造。”该校中医系营运总监黄子轩指出,英迪国际大学中医系已有12位毕业生通过申请中国政府奖学金,赴中国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其中1人已经毕业回国,明年预计还将有5人毕业。

英迪国际大学中医系的学生正在问诊。龚春辉 摄

吴清顺指出,广州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5所中国内地中医药大学目前已通过马来西亚公共服务局的审核,毕业生经过马来西亚卫生部传统与辅助医药局注册后,便可直接进入公立医院服务。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龚春辉  李卓  李劼 欧旭江

视频制作/摄影/制图(除署名外):李卓


更多报道

一线传真①|越南:每年卖出50万盒华佗再造丸

国内篇① | 粤澳“造船”助中医药“出海”

国内篇②|广东抗疟疾模式是这样“走红”海外的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