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生活在加拿大温哥华的本·博比克对中医的信任又加深了一分——他的妻子通过试管婴儿技术与针灸相结合的疗法,成功怀上并产下了第三胎。在使用针灸之前,这对夫妇已经失败过很多次。而在更早的时候,他正是在针灸的帮助下,改善了腰痛的症状。
▼本·博比克向记者讲述了他和中医结缘的故事。
医武结合:广东温病学派传人弘扬国粹
进入冬天,温哥华的气温已接近零摄氏度。夜色降临,在里士满地区沃尔爵路上,伍世龙医武养生学院门口的橘红色招牌亮起,学院内开始变得热闹起来,不时传出阵阵悠扬的古琴声。
每天晚上7时,这里的太极课程总会准时开课,每次课程都有超过20名学员参与。学员中既有华人亦有本地人,甚至有一些白领在下班后专程驱车赶来上课。
养生学院负责人伍世龙介绍,不少学员是他原来的病人,在症状改善或痊愈后,继续留在这里学习太极或传统武术锻炼身体。
这里就是本·博比克夫妇接受针灸治疗的地方。刚一进门,本·博比克就掏出手机,给伍世龙、朱雪映夫妇看新生儿的照片,喜悦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如今,本·博比克感到腰酸背痛时,就会登门请伍世龙为他做针灸。“整个过程几乎感受不到痛苦,针扎下去的瞬间,就像是被蚊子咬了一口。”尽管路程遥远,这对夫妇的医保也无法覆盖所有费用,但他们认为,只要有疗效,这些付出就很值得。
今年44岁的伍世龙来自广东中医温病学派世家,父亲不仅是广东精武会的传人,还是位传统中医师。伍世龙从小习武,也跟随父亲接诊看病,对医武结合之道深有体会;近年来,他更得到广东省非遗“陈氏飞针”创始人陈全新的传授,习得独特的“飞针”针法。
2002年,伍世龙移民至加拿大温哥华,并报读了当地一所中医学院,先后考取了针灸师、草药师、高级中医师的牌照,随后开始接诊,推广中医疗法以及医武结合的养生理念。
近期,伍世龙还将在昆特仑理工大学针灸系开授周易和中医的课程,“在加拿大很多洋人只知道针灸,这些课程可以让他们更了解中医的思维方式。”
伍世龙告诉记者,在出国之后,自己对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药文化的情结更加浓烈。“能将兴趣与特长发展成事业,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最令伍世龙欣慰的,莫过于在当地中医界人士的持续推广下,不仅华人,不少加拿大本地人也开始接纳中医药的观念。
“洋弟子”之一摩根已跟随伍世龙练了15年太极,打起太极来架势十足。记者探访养生学院时,作为助教的他正在教授太极、八卦。他说,练太极不仅可以巩固中医疗效,更可达到身心合一的功效。
▼一起来感受伍世龙和“洋弟子”行云流水般的身手吧!
奔走呼号:中医立法既是认可也是保护
医武养生学院里的热闹景象,是中医药在加拿大落地发展状况的缩影——现如今,中医尤其是针灸在当地已是遍地开花,仅在卑诗省,就有数百家中医诊所落地。
不过,与在美国的遭遇相似,中医进入加拿大以后,也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未能获得“合法身份”。从最初的地下行医起步,直至获得多个省政府的立法批准,40余年来,中医药在加拿大的发展历程颇为曲折,有利局面得来不易。
“直到1993年,加拿大中医都还没有合法的行医执照。”加拿大卑诗省中医针灸管理局理事会主席曹宝琪说。他认为,除了用实际行动推广中医药、让中医药用疗效说话,推动立法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根本途径与必经之路。而曹宝琪本人,便是卑诗省中医、针灸全面立法的推动者与见证者之一。
作为加拿大卑诗省的注册高级中医师,曹宝琪从事中西医临床治疗与研究已近50年。在中国工作时,他已经是针灸麻醉研究领域的佼佼者,后来还曾到日本、美国做访问学者。从上世纪90年代起,曹宝琪就与中医界同仁一起,向卑诗省政府建议成立相关管理机构,并对针灸和中医立法,推动了中医在卑诗省的跨越式发展。
1996年,卑诗省政府颁布《针灸师法规》,是继魁北克省、阿尔伯塔省之后,第三个为针灸立法的省份,但立法范围仅仅面向针灸,这远远未能达到当地中医界人士的期望。
“我们提出,中医的范围其实很广泛,除了针灸治疗,还有正骨、导引等。”曹宝琪认为,应该推动对中医的全面立法。他也一直为此奔走呼号。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卑诗省政府采纳了曹宝琪等人的意见。1999年,卑诗省针灸管理局规格扩大为中医针灸管理局;2000年,卑诗省政府颁布《中医师及针灸师法规》,明确为中医立法,并保持了“传统中华医学”的名称,开创了加拿大中医立法之先河,卑诗省也成为北美地区首个为中医立法并授予中医“医师”头衔的省份。
“有人认为立法是对中医药发展的限制,其实不是。如果没有立法,中医师就不会被承认是专业人士,也就无法获得合法行医的执照。推动立法其实是对专业和中医师的承认与保护,也是对患者的保护。”曹宝琪说。
而在2008年4月,卑诗省政府又将针灸纳入医疗保健体系,同意家庭年收入低于28000加币的居民,可申请每年10次的包括针灸、整脊等在内的另类医疗。
全面布局:中医教育走进公立大学
根据卑诗省《中医师及针灸师法规》,中医的执业范围有中药、针灸、推拿、药膳及气功,同时将中医的注册执照分为高级中医师、注册中医师、注册中药师及注册针灸师。除了注册中医师为同时通过了针灸师与中药师考试者直接授予,其余三个等级均需要通过考试获得;最高一级为高级中医师,执业范围涵盖法规中提到的所有项目。
中医有了监管部门与法律法规,越来越多人开始接纳并使用中医,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政府有关部门形成了压力,中医教育问题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一直以来,中医针灸教育在加拿大的开展主要依托于各省开设的私立中医针灸学校,教学质量良莠不齐。
2013年,卑诗省省长简蕙芝首次提出将中医纳入公立教育体系。次年,当地不少大学便开始申请开设中医专业,而昆特仑理工大学由于位处华人聚居的里士满地区,得以抢占先机。
走进昆特仑理工大学列治文校园3楼,可以看到中医系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墙上贴着的人体经脉图、内经图尤为引人注目。回想起设立中医系专业的过程,昆特仑理工大学健康学院中医系主任杨光芳博士坦言,在公立大学里开设中医系,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在健康学院里开设中医系,需要征询本学院及其他学院的其他专业是否同意;经所有学院、专业同意后,还需要报送学校、高教厅审批。”杨光芳惋惜地表示,最终高教厅也仅批准了针灸课程,“未来我们仍会争取加入中药课程”。
从2016年正式开班授课至今,中医系已有9位老师,学生则是一年一招,2018年共招收了15名学生。杨光芳介绍,包括临床实习在内,中医系学生在两年内修满30门课,便可以拿到文凭,参加考试领取执照。
尽管学科建制仍有待完善,杨光芳仍高度评价中医教育进入公立教育体系的意义:“加拿大主流社会认为,公立大学的布局是一种国家行为,此举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主流社会认可中医药;未来更可借助平台加深与中国的学者、教授的交流,这对中医药进一步走向海外将发挥重要作用。”
杰森·图特是土生土长的加拿大人,2011年起便开始学习中医针灸,到现在从事针灸行业已有4年多。“中医针灸对我来说是非常有趣的一门学问,它不仅能治好外在病症,更能调节身体内部机理。”杰森·图特告诉记者:“针灸帮我改善了背痛,所以我想学习针灸,将这种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分享出去。”
杰森·图特十分看好中医药在加拿大的发展前景,但他也指出,中医药在加拿大、以及在中国以外国家发展最大的难处,在于许多概念难以理解,比如“气”“望闻问切”就是完全陌生的概念。“如果能够证明中医药是切实有效的,同时让主流社会看到越来越多‘洋人’加入中医行业,这对中医发展将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点击视频看杰森·图特如何走上中医之路。
加拿大卑诗省中医针灸管理局理事会主席曹宝琪:
中医药在海外的发展 不能丢掉中文
南方日报:您如何看待中医与西医的差别?两者有什么合作的空间?
曹宝琪:依靠现代科技的西医诊断非常精确,光是乳腺癌就可以分成22种类型;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过度诊断及过度治疗导致医疗开支不堪重负,对此中医将大有作为。
中医的优势则是擅长治未病。中医的“证”跟西医的“病”是不同的概念,像我们常说的阴虚、阳虚就不是“病”,而是“证”。如果针对“证”提前采取治疗手段,就可以预防“病”。因此,中医既治已病又治未病,相比之下西方医学在预防医学方面手段很欠缺。
与此同时,我们也强调专业间的合作,在未来推动中西医配合,可以让中医变得更加规范化、现代化。
南方日报:您如何评价中医药在加拿大乃至海外的发展前景?
曹宝琪:我对中医有信心,我们要看到中医的潜力。中医有完整的哲学体系、医疗体系、治疗手段,它不仅涉及人体、精神,也涉及到家庭、社会、宇宙,要认识到它是个无价之宝。
中药在国外发展最大的瓶颈是安全问题,不少地道药材变得不地道了,不仅药效下降,往往还伴随着农药化肥残留、重金属过量的问题,这会令很多病人尤其是加拿大当地人对中药的安全问题感到担忧。中医药走向国际,首先要保证中药安全,同时也要推动所在国家与地区针对中药立法。
我会将针灸和中药结合,因为内外结合是最好的。不仅要用针灸治外,还要用中药治内,物理刺激和化学刺激是不同的。
南方日报:推动中医药出海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
曹宝琪:一是要推动立法,既保护所在国家与地区的执业者,也保护公众;二是立法时中文不能丢;三是推动立法时业界同仁要团结一心、把握良好时机。
在向海外推广中医药文化的过程中,语言问题很关键。中医药在海外自然需要用当地语言立法,但是否、能否保留中文是个问题。加拿大目前只有卑诗省坚持保留了使用中文的传统——中医师面对病人可以用中文问诊,用中文记录病历;卑诗省也提供中文的执业考试,就连中医针灸管理局的官网也是中英文双语,但这都是争取来的。
中医药发展离不开中文,目前被翻译成外文的文献可能只有不到1%,往往还会出现歧义,翻译能做到信达雅的更是少之又少。学习西医的学生都需要学好英文,而洋人要学好中医,也必须学会中文。
文图/视频: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黄叙浩 严慧芳 彭奕菲 发自加拿大
策划:郎国华
统筹:刘江涛 陈韩晖
执行:王会赟 胡良光 欧旭江 王瑾 郭小戈
更多报道▶▶
国际篇①|针灸在美国为啥这么火?这还要从钟南山的师弟说起……
国际篇②|只能当“保健品”!中药在美国离拥有合法身份还有多远?
国内篇③|中医药如何拿下"国际通行证"?这些粤企正苦练"内功"
一线传真②|马来西亚:开业64年,这家中医诊所为200余万民众提供义诊
一线传真③|我们在纽约街头请老外喝广东凉茶,他们的反应让人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