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中医药学源远流长,有“岐黄之道”之称。2018年10月,习近平在广东视察时曾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中医药学在五洲四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粉丝”。为准确掌握中医药学在全球传承发展的情况,进一步探索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2018年12月,“岐黄海踪——中医药文化全球深调研”正式启动,南方日报调研团队“兵分两路”,跨过山和大海,奔赴美国、加拿大、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开展国际深调研。调研系列报道之国际篇今起正式推出,敬请垂注。
“如果医学界也有billboard(美国流行音乐单曲排行榜),我觉得针灸应该上榜!”76岁的安娜(化名)说,此时的她正在位于曼哈顿华埠勿街的林榕生中医诊所内进行针灸治疗。身患卵巢癌的安娜在接受手术和化疗后,左腿肿胀,无法下地行走,在接受针灸治疗后,第二次她便感觉到了好转。“很棒,它确实有用,我的左腿又能行动了。”安娜笑着告诉记者,她已经坚持使用针灸治疗长达17年,并一直向身边的朋友推荐。
源自中国的针灸为何能被西方所接受,又如何在美国蓬勃发展?日前,南方日报“岐黄海踪——中医药文化全球深调研”团队深入美国纽约、华盛顿、旧金山等地采访调研,探究美国“针灸热”背后的故事。
“针灸热”
每10个美国人就有1人试过针灸
说起美国的“针灸热”,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1971年,美国记者詹姆斯·赖斯顿在中国采访,其间因突发急性阑尾炎在北京协和医院治疗。术后第三天,由于腹胀,赖斯顿接受了针灸治疗,症状很快得以缓解。赖斯顿将这一经历写成文章发表在美国《纽约时报》头版,引起轰动,针灸因此进入美国大众视野。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他的随行医生在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参观了针刺麻醉手术。之后,在美国多家媒体的报道下,来自中国的针灸和针刺麻醉揭开神秘面纱,在美掀起一股“针灸热”。
“我做过一次针灸……”“我的朋友经常去针灸,她大概爱上了它……”针灸在美国到底有多火?记者在纽约曼哈顿街头随机访问了数名当地人,他们都对针灸耳熟能详。
“针灸在美国真的很火,越来越多人在尝试针灸。”纽约执照针灸师李旭辉告诉记者。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李旭辉1992年来到美国,目前是纽约执照针灸医师联合公会会长。“在我的诊所中,一半病人是老外。”
更令人惊讶的是,在美国近4万名拥有执照的针灸师中,包括中日韩在内的亚裔占比只有1/4,更多的针灸师是白人医生。
“在美国,拥有西医执照,只需要再接受300个小时的培训及考试,即可允许用针灸治病。”李旭辉告诉记者,仅在纽约州,官方登记资料显示就有7000多名执照针灸师。这里也是全美华人针灸师最集中的两个地区之一,另一个地区是加利福尼亚州。
李旭辉认为,针灸在美国的热度,与美国的“阿片类药物危机”有关。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数据显示,近年来,美国因滥用阿片类药物而死亡的人数连年上升,2016年逾4.2万人因此死亡。止痛药物成瘾以及各种副作用,成为美国医疗界一大危机。在推动非药物性疗法在疼痛治疗方面的应用上,针灸有独到的优势。
“最近H.R.6法案(支持患者和社区法案)已经获签署,正在做为期一年的评估,主要是评估包括针灸在内的各种替代疗法在疼痛治疗方面的实际效果。”李旭辉介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为每个项目提供200万美元的科研经费,“我们几个针灸公会正在研究是否申报项目。如果评估结果理想,针灸等替代医学疗法将进入联邦医疗保险支付范围,预计会给针灸带来又一个明媚的‘春天’。”
目前,美国50个州中已有47个州和华盛顿特区通过立法让针灸合法化,至少一半的保险公司已将针灸治疗纳入覆盖范围。
“中医药是全人类的财富,现在越来越多西医师对针灸感兴趣,很多中医诊所的病人都来自西医推荐。有的急性腰扭伤的病人,搀扶着进来,针灸后就能轻松走出诊室,连呼Amazing!”李旭辉说。
撼“大树”
用临床疗效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诚服
初冬的华盛顿特区日色清朗。位于郊区的贝塞斯达,距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不到10分钟车程,有4栋“Medical MALL(医疗中心)”,田小明的诊所就坐落于此。
如果说尼克松访华给针灸给美国带来了第一波热潮,那么真正让针灸进入美国主流视野的重要人物中,不得不提到被媒体誉为“用一根银针敲开白宫大门”的“Dr.Ming”——田小明。
1982年来美国深造的田小明,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是钟南山院士的师弟。原本他的研究领域是骨关节病和运动创伤。“当时我发现在治疗恶心、呕吐及疼痛等病人时,西医西药的疗效不显著。那为什么不能用针灸呢?”已经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深造了数年的田小明,想到把中国的中医针灸介绍到NIH。
“没想到,当时的研究院院长当头给我泼了盆冷水,他告诉我,他们已经做过实验,针灸只是心理暗示,没有实际疗效。”倔强自信的田小明直指之前的实验设计有问题,“你们项目组的专家研究中医针灸的资格不够,没有懂中医的专家,如何评价针灸和中药?”
在田小明看来,成立于1887年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无异于一棵西医的百年巨树。“NIH旗下有27家研究所、30万名科学家、5万个研究项目,资助2500所大学,目前每年的研究经费达到373亿美元……唯有撼动这棵‘大树’,才能让针灸真正进入主流社会。”
1986年,田小明和妻子陈尚青创建华盛顿中医针灸治疗中心。为了扩大针灸的影响力,田小明不惜免费为病人治疗。
他的第一位病人是时任白宫妇女儿童保健委员会顾问的派吉·皮格女士。“当时她已经被坐骨神经痛折磨了两年,告诉我24小时每一分钟都在痛!”在贝塞斯达的诊室内,田小明端着茶杯微笑回忆:“针灸进行到第10次时,她的疼痛已经减轻了一半,进行到第19次时,已经好了90%,病人高兴坏了。”皮格和丈夫——NIH著名医师皮佐,后来都成为田小明的挚交。
口耳相传,田小明的病人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因颈椎病已经签不了字的国会参议员丹尼斯·迪康西尼等。很快,田小明的诊室门庭若市,几乎找不到地方停车。
积累了七年的临床病例和NIH十几位医生的现身说法,终于撼动了NIH这棵参天大树。
1991年,NIH在国家临床中心创立第一个中医针灸诊所,田小明受聘担任主任级临床顾问医师,专门接诊NIH的各种疑难患者。“在NIH成立中医针灸专业门诊,这是开天辟地第一回,使西医界和他们的病人又惊又喜。”
此后,针灸扬眉吐气,在美国主流社会一路“绿灯”——
1996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批准针灸作为正式医疗器械。
199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召开中医针灸评估会议,肯定了针灸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这无疑是中医针灸在美国发展最重要的里程碑。”田小明说。
1998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成立国家补充替代医学中心,进一步确定了“补充替代医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并获得每年1亿多美元的经费,支持相关研究和培训。
2000年12月,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任命田小明为白宫补充替代医学医政委员会委员。该委员会负责调研40多种补充替代医学的使用现状。经历1700次调研之后,作为白宫正式法律文件和发展大纲的《白宫医政报告》出炉,正式将中医纳入补充替代医学之中。
在报告初稿审查中,作为白宫医政委员顾问的田小明,力倡把中国传统医学作为医学系统列入大纲,其中包括针灸、中医药推拿、气功和太极拳等,并用“中国传统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完全取代美国沿用了几十年的“东方医学(oriental medicine)”。
“这是中医第一次正式写入白宫医政大纲之中,起到了正本清源的重要作用。”谈起往事,田小明感慨万千。
如今仍思维敏捷的田小明,每天早上8点准时到诊室为病人施针。“在美国,由西医推荐采用针灸治疗的患者,大多接受过常规治疗但疗效不显著,针灸成为他们最后的选择。”32年来,田小明和他的团队已经治疗过28万病人。2007-2017年间有近700名西医为他介绍病人,其中90%的患者是美国本地人。这间华盛顿最大的中医诊所,诊室已经扩充了一倍,在租金昂贵的医师专家楼内,每天诊治数十甚至上百位病人,享誉于华盛顿医学界。
【对话】
白宫补充替代医学医政委员会委员田小明医师:
中医西医要相互配合寻求共赢
南方日报:您早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研究的是运动医学和骨关节病理,为什么在美国搞起中医来了?
田小明:我上世纪80年代初期赴美深造旨在求新知,先后涉及骨关节病理、生化、超微结构和康复医学,并曾在NIH专攻骨关节炎及运动创伤基础和药物研究。但我对中医,不仅毫不陌生而且饶有兴趣。
在上北医之前,我是北京体院的田径铁饼运动员。在那三年时间里,我用业余时间求教于北京著名中医施稚墨和熊琦老师,曾在为老师抄方中如饥似渴地学习中医。这一段经历为我日后从事中医针灸的临床及研究打下了基础。我的脑子里是先入中医、后学西医,中西结合,左右逢源。
在我完成在美国NIH的研修后,世界卫生组织聘请我当传统医学顾问,并支持我在美国发展传统医学。这自然是很重要的动力。那时候的NIH对中医不甚了了,甚至否定中医针灸的临床疗效。我和妻子陈尚青药剂师意识到这可能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决定要用临床疗效向NIH西医权威展示中国针灸的宝贵价值。NIH是美国西医的最高权威,撼动这棵西医的百年大树,就撼动了美国乃至全世界的西医界。这个仗很值得一拼!
目前中医针灸在美国能有今天这样健康的发展,也是我始料未及的。当白宫医政委员会主任格茹福特医师高度赞扬中医针灸对美国所作的突出贡献之时,他特别提到,“如果没有Dr.Ming把中医针灸介绍给NIH,我们便无从了解到它神奇的医疗价值”。终于,我们的梦实现了,心里是暖烘烘的。
南方日报:您32年前在华盛顿开办中医诊所时,有病人吗?
田小明:刚开始时困难重重,只能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由于当时的西医及病人还很不了解中医针灸,我只能从一个一个认真治好病人起步。那时保险公司不支付费用,交不起钱的病人我们就免费——重要的是尽快建立一个展示中医针灸的平台。从1986年起,我们用七年时间积累了几百个成功的病例,病人中有白宫官员、副国务卿、联邦参议员和众议员、奥运冠军、NIH著名医师和老百姓。特别是NIH转来许多疑难症的患者,在大大受益于中医针灸之后,成了我们在主流社会的宣传者。他们为中医针灸在NIH及美国立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南方日报:中医针灸在美国成功立法,那中药的发展前景如何?
田小明:应该明确地指出:美国西医界及主流社会接纳中医针灸作为美国替补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第一次。在此之前美国从不承认外国的非西医疗法。我认为中草药制剂在美国发展有很大的潜力,正在受到病人和医生的欢迎。例如广东一方制药的中药浓缩剂已在美国逐渐得到使用。中药在美国要多途径地全面发展,它的医学和保健价值,还有安全性正在实践中受到检验。这个检验将是长时期的和不间断的。
南方日报:您觉得中医药要走向海外有哪些途径可循?
田小明:中医药在海外发展要借鉴针灸成功发展的模式,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建立良好的信誉。
中国传统医学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在治疗预防疾病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所以我们应该感恩和敬畏中医!美国医学界的有识之士渴望了解中医药研究方面的新动向,我们要能提供确凿可靠的数据,包括药理、毒理和临床资料。此类医学研究工作将对中医药在主流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说起中西医结合的概念,第一种方式是中西医各种治疗的配合,以达到更满意的临床疗效。例如:广东钟南山院士用中西药结合成功地治疗和预防了“非典”。
第二种方式是从中医药中汲取思路,从古方中创新出疗效更明显的新药物。例如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教授所研制的青蒿素成功地治疗了疟疾。
而在美国最常见的中西医结合方式是配合。例如癌瘤病人在接受手术、化疗和放疗之后的康复阶段,广泛应用针灸、中药、气功和太极拳配合治疗,以达到更满意的疗效。中医西医可以结合得很好,我以为医学的发展应该是三条腿走路,一是西医,二是中医,三是中西医配合,成鼎足之势岂不更好。
南方日报:目前中国中医是否受到日韩东方医学的冲击?
田小明: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老祖先世世代代积累而成的文化瑰宝,日韩及欧洲国家搞中医中药和针灸都是向中国学的。他们根据本国的特点有一些技术上的发挥和改进,我们不仅不必担心,反而应当欢迎。从事中医的专业人士应当欢迎任何国家的挑战。人家挑战,我们会更加一把油,更能保持和发展我们民族的中医优势。顺便说一句,美国医生和病人都相信中国中医的正规培养。中医本来源于中国,所以中国中医师在美国更受欢迎。
文图/视频: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严慧芳 黄叙浩 彭奕菲 发自美国
策划:郎国华
统筹:刘江涛 陈韩晖
执行:王会赟 胡良光 欧旭江 王瑾 郭小戈
更多报道
国内篇③|中医药如何拿下"国际通行证"?这些粤企正苦练"内功"
一线传真②|马来西亚:开业64年,这家中医诊所为200余万民众提供义诊
一线传真③|我们在纽约街头请老外喝广东凉茶,他们的反应让人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