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展惊艳世界背后,原来珠海建成了当年全国最现代的机场|特区印记③

南方日报

11月20日上午10时25分,一架从北京起飞的航班缓缓降落在珠海地面,珠海机场迎来了重要的历史性时刻——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大关。这标志着,我国千万级机场的名单再次刷新,数量达到34个。

然而,放眼全国的千万级机场,仅有两个在地级市,其中一个便是珠海机场。

从0到1000万,珠海机场用了23年。实际上,在刚刚通航的最初几年,珠海机场一直在亏损运营,坊间甚至对此产生强烈质疑——环顾珠海周边,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地均有机场,强手如林,珠海机场的修建是否从一开始就是个错误?

要解答这样的质疑,必须从珠海经济特区的历史中去探寻答案。

“面对当时改革进程中的争议和挑战,经济特区的建设者要有敢为人先的思想认识,应该要做的、迟早要做的事,无论有多大困难,也要坚持把它做好。”珠海机场原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余荣霭这样回答。

余荣霭对特区建设者的定义,是最初一批“拓荒人”敢为人先精神的真实写照。上世纪80年代,刚刚呱呱坠地的珠海经济特区“一穷二白”,是珠三角的交通末梢,许多满怀期待的投资者见到珠海的交通状况,纷纷失望而归。

因此,珠海机场、深水港口和打通连接香港的海上通道,这些如今奠定珠海腾飞基础的“命运工程”逐一在艰难中打开局面,见证着一代特区人的使命和担当。

(▲戳上方视频,时长4分钟)

珠海之痛

交通“三无”成发展瓶颈

40年前,中国改革开放大幕初启,经济特区“横空出世”,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开始载入史册。然而,同时起步的珠海、深圳,在发展中差距逐渐拉开,让当时的特区建设者“心痛不已”。

“建设一个对外开放的城市,必须要有一个与之相匹配的交通网络。”余荣霭回忆道,特区成立之初,珠海还是一个“无机场、无港口、无铁路”的“三无”城市,但深圳却有连接香港的天然优势。

交通的瓶颈,被视为“珠海之痛”。一开始,许多海外投资者、实业家满怀期待地来到珠海,但实地考察、分析珠海当时的交通状况后,都纷纷皱眉摇头。

余荣霭近照。

据《珠海经济特区好》一书记载,当时珠海与外地的客货运输主要靠公路和内河航运。时任珠海市委书记、市长的梁广大曾举例说,在当时的交通环境下,一个集装箱从珠海运往香港,一共要过八条河才能运到深圳,并且经过的这些河流都是使用轮渡。“一个集装箱从珠海运到香港费用是5000—6000港元,而从深圳、东莞运往香港仅需2000多港元。所以谁来投资呢?这是珠海与深圳的重大发展差距之一。”

见此情状,特区的“拓荒人”意识到,没有大型深水港口、铁路和机场,仅靠公路、内河运输,将严重制约珠海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由此,珠海机场、深水港口和打通连接香港的海上通道等一系列奠定珠海腾飞的“命运工程”在艰难中逐渐开局。

上世纪80年代末,珠海机场的建设正式提上日程。1992年5月,“珠海市兴建现代化机场”这项部署获得国家批准。按照计划,珠海机场建设资金按国务院批示以地方自筹方式解决,一共投入逾39亿元。

“时间紧、资金缺,当时建设珠海机场的压力非常大。”时任珠海机场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余荣霭说,从国家正式批复到机场规划建成通航,只剩下不到两年半的时间,机场建设的工程量巨大、设计施工十分复杂,并且机场的建设资金对于当时的珠海而言,是个巨大的数额。

虽然困难重重,但是改革发展的步伐阔步向前。

命运工程

“亚洲第一爆”掀开机场建设序幕

翻开余荣霭当时拍下的一张张泛黄照片,每一个光影记载的瞬间串联起来,构成了珠海机场建设历程的变迁图。从茫茫一片的工地到陆续崛起的高楼,从机场正式通航到万众瞩目的航展开幕,余荣霭不仅是亲历者,更是建设者。尽管相隔已有20余年,但他每每谈起这些往事就如同昨日般历历在目。

最初由广州民航局提议将机场选址定在市区香洲湾,但是由于机场航行噪音太大,并且对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珠海没有采纳这个建议,在此之前,珠海还曾考虑过选址横琴,但最终都没有继续推进下去。随后珠海又分别选址于金鼎区下栅、上冲检查站两处,因周边地形情况导致净空环境不好,也纷纷作罢。

“最后选定在三灶镇一个废弃的军用机场,这个地方三面环海,飞机净空环境十分优良;并且附近还有一条天然的山脉,可以挡住飞机的飞行噪音。”余荣霭回忆道,如果把位于机场西段延伸处那一座约200米高的炮台山搬掉,是建设机场跑道的极佳选择。

1992年12月28日,位于珠海西区的炮台山“轰隆”一声巨响,1.2万吨TNT的连锁式爆炸,成为当时世界爆破史上最大规模的爆破,被称为“亚洲第一爆”。自此,珠海三灶机场的改扩建工程正式拉开序幕。

“最难忘的还是建设者们团结一心、拼搏努力的经历。”回忆当年紧张的建设历程,不经意间,余荣霭的眼中闪烁着泪花。老照片里,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房间是当年几十名工人的休息场所,也是余荣霭现场办公地。为了机场建设,三年里他都是与工友们一起在施工场地过春节。

“当时大家的思想很单纯,就是一心想把建设机场这个目标好好地完成,没有人抱怨苦、抱怨累。”他说。

仅仅用了两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建设者们就完成一个通常要六年才能建好的大型机场。1995年6月18日,珠海机场举办通航仪式,剪彩结束后候机楼大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庆祝这个历史性时刻。

如果将历史的视野放大,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珠海港被确定为华南沿海的主枢纽港之一、珠海至香港的伶仃洋大桥项目正式获国务院批准立项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进,这些被看作是珠海“命运工程”的机场、港口、现代化桥梁等基础设施加速建设,为这座城市的未来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

腾飞之路

机场助力航空产业从无到有

在不久前结束的第十二届珠海航展现场,飞行表演队矫健的身躯在空中灵活地俯冲翻转,让观展者们兴奋不已。两年一届的珠海航展不仅是珠海的城市名片,更成为展示中国空军实力的大窗口、世界航空航天产业交流的大平台。

而这些让珠海在世界舞台闪耀的高光时刻,离不开特区“拓荒人”的远见与勇气。

1993年珠海机场开始大规模建设之时,是按照国内最高4E级标准来修建的,机场跑道设置为4000米长。在此之前,国内还没有建设过这么长的机场跑道。

余荣霭说,“当时珠海市就考虑引进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所以跑道的长度设计不仅要满足客机的飞行需求,还要覆盖到未来在珠海参展的各类飞机的飞行需求。”

这样的决定在当时引起争议,有人认为:“小小的珠海为何要建如此高标准的工程?”

余荣霭说,“建设一个重大的基础设施工程,一定要有超前的意识,至少要在十年内它仍然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至于当时不同的声音,如今珠海的发展已经是最好的回应。”

1996年的秋天,人们期待已久的首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开幕。从那时起,珠海航展逐步走向世界。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珠海航展的落地直接促进了珠海乃至国家航空航天产业链的发展。数据显示,首届航展签订了16个项目价值近2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第十一届航展签订了各种合同、协议及合作意向达402个、金额超过400亿美元。

珠海航空产业链的发展亦离不来航展的带动作用,以及当年的特区规划。余荣霭说:“珠海建设机场之初,深入考察了国外机场的运营经验。我们当时借鉴了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的理念,划出了一部分区域作为日后航空产业园的发展用地。

上世纪90年代初,珠海以机场为核心预留了逾15平方公里土地,规划建设航空城。2009年底,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同意建设珠海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珠海航空产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十年后,航空产业园从一片荒土,发展到目前拥有航空类要素项目超70个、投资总额逾700亿元,初步形成了航空制造和服务产业体系。

“随着珠澳合作的进一步推进,珠海机场乃至珠海航空产业链的蓬勃发展,是可以遇见的未来。”余荣霭满怀期待地说。

系列报道延伸阅读:

《全国最大陆路口岸拱北:30年前关员刚来时,看到这里的荒凉直想哭|特区印记①》

《最美情侣路是怎么建成的?珠海首任规划局局长讲述特区建设史|特区印记②》

《“科技重奖”首开先河,助推珠海企业创新成果“上天入海”|特区印记④》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黄鹤林

【拍摄/剪辑】蔡如意  张宸嘉

【策划/统筹】高静宁、林郁鸿

编辑 蔡如意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