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之下,珠海以前所未有的生态理念,率先在全国建设滨海景观路——情侣路。宁可绕一个弯,也不因建设破坏原生地貌和自然环境,是“敢为天下先”的珠海人在当年留下的历史印迹。
在当年的规划建设者眼中,55公里长的情侣路不仅仅是一条马路,更改变了珠海人的生活方式。“它把人们引向大海,让这座年轻的经济特区充满活力和朝气,并赋予这座海滨城市浪漫的气质,更彰显了珠海经济特区开拓者解放思想、锐意创新的精神面貌。”
与这条情侣路一样,改革开放以来,珠海人同样走出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发展道路。填海建港、跨海搭桥,把天堑变通途,不断壮大珠江西岸核心城市的底气和担当。
“情侣路不仅仅是珠海的地标,更记载着无数珠海人关于改革的激情与梦想,这是它最宝贵的历史意义。”珠海市第一任规划局局长高兆和说。
“没有路,我们怎么去看珠海渔女?”
从空中俯瞰珠海,情侣路就像一条飘逸的绸带,蜿蜒逶迤地勾勒出这座魅力之城的轮廓。
许多外地游客对珠海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条美丽的滨海公路。从京港澳高速一路沿着情侣路向南而行,目之所及是波光粼粼的大海、海中的礁石小岛、小岛背后傲然挺立的港珠澳大桥。
然而,情侣路的美,并非与生俱来。
“当时的珠海海岸线荒滩遍布,滩上杂草丛生。”今年已经年逾八旬的高兆和回忆道,“上世纪80年代初,特区刚刚建设的时候,从香洲到拱北的海边全都是一望无际的荒滩。”
上世纪80年代初,高兆和从河北承德南下,投身到珠海经济特区的建设。在那个春潮涌动的年代,高兆和的人生与改革开放紧紧相连。
1986年,是高兆和事业轨迹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那一年,尚在襁褓中的珠海经济特区大刀阔斧地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依托“群众伯乐”推选干部,助力经济发展。
经过数月的调研和酝酿,当年3月11日,珠海市规划局正式试点“民主推荐、组织考核、投票选举、上级批准、一任三年”的办法组建新领导班子,并规定三年期中搞一次“信任票”,得票不超过半数者,经组织考察后确实不称职的就地免职。
在这场“群众伯乐”推荐领导班子的试点中,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高兆和脱颖而出,成为珠海建市以来第一任规划局局长,“上任后,我就开始着手规划开建情侣路”。他说。
“现在大家很难想象,在情侣路建成之前,珠海渔女的雕像已经‘孤零零’地矗立在香炉湾那片没有道路抵达的海边近十年了。”回忆起特区建设的激情岁月,高兆和目光灼灼。
1982年,著名雕塑家潘鹤等人根据南海渔民的美丽传说创作了珠海渔女雕像。“但在当时,市民如果要看渔女,必须步行半小时以上,经石景山穿过当时草木茂盛的海滨公园。”高兆和说,所以很多人就问:“没有路,我们怎么去看珠海渔女?”
他回忆道,更早以前,上世纪60年代,当时的珠海县曾经沿海修建过一条30公里长、两车道、用砂石铺面的国防公路,从唐家经银坑、香洲、拱北直到湾仔,但这条路只有一小部分路段是真正沿海岸修建的,绝大多数路段都是在海边的半山上。
因此,在珠海经济特区建设之后,海边修路的课题一直都在规划和论证中。
“不单是交通要道,更把人们引向大海”
随着特区建设经历十年的摸索和突破后,到上世纪90年代初,此前改造的凤凰路已经有点不堪重负,城市道路的运输能力受到了很大的考验。
“情侣路的现实考虑,是为了缓解凤凰路的交通压力。”高兆和回忆说,“珠海有着许多地方无可比拟的海洋资源优势,城市的近一半边缘直接与海相连,这在很多沿海城市也不多见。因此,珠海决定在城市东面再建一条通往中山、广州方向的道路,沿海岸而建,既要担负起城市道路的功能,也要兼具景观道路的美感——这就是情侣路建设的初衷。”
1991年10月,情侣路正式开建,到1992年8月,随着情侣路中段的竣工,旅游大巴可以载着游客直接开到珠海渔女雕像旁。
在修建过程中,曾发生过一段趣闻。“就在情侣路菱角嘴拐弯处,有一块突到路面的巨石。有人便提议炸石开路,当时珠海市有关领导认为,宁可让情侣路绕一绕,也不要因建设而破坏了原生地貌和自然环境,菱角嘴就这样被坚持保留了下来。”高兆和说。
正是基于这种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理念,建成后的情侣路,“不单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把人们引向了大海,这在当时的城市道路建设上,可以说是一个创举”。
“在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除了清除荒滩,还在海边修建了绿化带。”高兆和清晰地记得,在情侣路刚刚建成之初,“每天清晨,这里就活跃着老同志们晨运的身影,一到晚上,年轻人手牵着手漫步在海边。当时野狸岛也建起来了,大家都很喜欢到这里来。”这里一边是青山葱茏,一边是碧海微澜,隔着一条弯弯、窄窄、长长的情侣路相依相偎。人在路上走,咫尺是山,足下是海,构成了一幅城市就在山海间的美景。高兆和说,“无意之间,情侣路成了珠海人亲近大海、拥抱大海的亲水空间,并在无形中把珠海的空间扩大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南段的修建,情侣路与澳门填海区连接。1999年,情侣南路修建完工并实现南北贯通,基本上围绕着珠海市区全面接通,从拱北海滨南接澳门海滨,北至唐家湾与金唐路相连,“无论是从工程量还是投入的资金、人力、物力来看,在全国都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高兆和说。
“情侣路记载着珠海人的改革激情”
在高兆和看来,情侣路不仅仅是一条马路,更改变了珠海人的生活方式。“大家都来到海边,让这座年轻的经济特区充满了朝气和活力,赋予了这座海滨城市浪漫的气质,更反映了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之下,珠海人解放思想、锐意创新的精神面貌”。
作为珠海市规划局的第一任局长,高兆和至今对珠海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所确立下来的规划理念和城市理想记忆犹新。
实际上,建成之后的情侣路,还成为了展示珠海经济特区的一扇“窗”。“很多客商慕名而来,认为珠海环境如此优美,城市大有希望。”高兆和说。
与情侣路的建设一样,珠海城市的开发建设同样也是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摊开地图,珠海如骆驼的双峰,东西两个区域被磨刀门水道自然切割。
“东西部之间隔着茫茫的水系,要从珠海东部进入西部,只能摆渡通过三乡、神湾等地,然后再到斗门、南水、小林或三灶,没有一天时间难以走完。”在高兆和的印象里,那时的西区,就是珠海人眼中的“西伯利亚”。
经过一番艰难的探寻和论证,在建立经济特区8年后,珠海正式确立了“以大港口带来大工业,以大工业带来大经济,以大经济带来大繁荣”的战略构想。而大港口,就选址在珠海最西端的高栏岛。
随后,珠海还确立“以港立市”的宏伟蓝图,就在情侣路开建的同年,珠海西区开发也按下快进键。这一年,高栏岛连岛大堤顺利完工,结束了高栏岛饱受孤岛之困的历史;珠海大道正式开建,东西交通瓶颈开始打破,时至今日,珠海大道依然是珠海东西部之间重要的交通命脉。
高栏港的开发建设助推珠海的临港经济发展进入了春天,1994年,以高栏港为主港的珠海港货物吞吐量在全国港口中位列第五。2017年,高栏港货物吞吐量突破亿吨,圆了近30年的亿吨大港梦想。
“与情侣路一样,在过去改革开放数十年的岁月中,珠海走出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发展道路,先后建设了大港口、大机场以及不久前刚刚通车的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形成了海陆空立体的交通网络。有了这些基础设施之后,珠海就有了担当珠江西岸核心城市的底气。”高兆和说,“情侣路不仅仅是我们珠海的地标,更记载着无数珠海人关于改革的激情与梦想,我想这是它最宝贵的历史意义。”
想了解更多珠海过去的故事?戳链接☞☞☞
全国最大陆路口岸拱北:30年前关员刚来时,看到这里的荒凉直想哭|特区印记①
《航展惊艳世界背后,原来珠海建成了当年全国最现代的机场|特区印记③》
《“科技重奖”首开先河,助推珠海企业创新成果“上天入海”|特区印记④》
【策划/统筹】高静宁、林郁鸿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林郁鸿
【拍摄/剪辑】蔡如意、关铭荣、张宸嘉
【图片】关铭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