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现新种长臂猿,星战粉科学家命名为“天行”

南方+ 2017-01-13 15:18

雄性天行长臂猿在给雌性梳理毛发。(云山保护供图/图)

天行长臂猿是中国科学家命名的唯一一种类人猿,国内的种群数量不足200只。

1月12日上午,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山大学、云南省林业厅等单位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一种在云南省高黎贡山发现的新种长臂猿,并将之命名为天行长臂猿(或称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据研究者初步判断,其主要分布于怒江和伊诺瓦底江及其上游的恩梅开江之间。

天行长臂猿是白眉长臂猿属下的第三个物种,前两种是东白眉长臂猿和西白眉长臂猿。在被发现以前,它一直被当成东白眉长臂猿。

天行长臂猿也是中国科学家命名的唯一一种类人猿。虽现已独立成种,但国内的种群数量不足200只。确定天行长臂猿为新物种的研究人员、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范朋飞建议,其受威胁等级至少是“濒危”。

发现“天行者”

2007年,范朋飞等研究人员开始对白眉长臂猿的历史分布区进行全面调查,进入了高黎贡山。在前期的种群数量调查和后续的野外观察中,研究者们拍摄了大量的白眉长臂猿照片。

范朋飞注意到,高黎贡山的白眉长臂猿在形态特征上与典型的东白眉长臂猿有明显的差异。2010年以后,他真正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新种。

为了彻底搞清天行长臂猿的分类地位,范朋飞和昆明动物所蒋学龙研究员、何锴博士联合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灵长类分类学家,从外部形态特征、牙齿几何形态学和分子遗传学等多个方面对天行白眉长臂猿与典型的东白眉长臂猿进行了比较分析。

结果发现,天行长臂猿无论雌雄,在外形上都与典型的东白眉长臂猿具有明显的区别。高黎贡山的雄性白眉长臂猿眼眶下没有明显的白须,下巴上的胡须为黑色或棕色,雌性双眼之间的白毛较少;而典型的东白眉长臂猿眼间白毛浓密,眼侧白毛丰富,形成一个明显的白环。它们的牙齿也有比较明显的分化。

天行长臂猿在遗传上构成一个独特的支系,与典型的东白眉长臂猿构成姐妹群,与西白眉长臂猿构成姐妹群。分子种计算的结果显示,天行长臂猿与典型的东白眉长臂猿的分化时间在49万年左右。

于是,研究团队判断,这是一个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Hoolocktianxing, 即天行长臂猿,也称为高黎贡白眉长臂猿。

美国东部时间1月11日,由范朋飞主导的中美英德澳五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在国际著名灵长类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上正式发表新物种天行长臂猿的研究论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月12日,范朋飞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命名“天行”的原因:“自汉代以来,长臂猿就经常被引申为君子,隐居在深山,见不到真面貌;还有,长臂猿一般都是在树冠上层活动的,基本上从来不下地,所以叫天行。”此外,他也希望以这句古谚呼吁大家遵循大自然自有的规律。

其实,范朋飞还是一位“星战迷”。国外媒体称天行长臂猿为“Skywalker Hoolock Gibbon”,而《星球大战》中Skywalker(天行者)的扮演者Mark Hamill也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对天行长臂猿研究的支持。

十年磨合

在长达十年的研究过程中,最难的是如何与野生长臂猿建立信任关系。要让野生长臂猿相信人类、熟悉人类的存在,行话叫“习惯化”。

“它们寿命特别长,记忆力也特别好。”当地老百姓有狩猎的习惯,范朋飞猜想:“可能它们被打过,所以我们刚去的时候,它们特别怕,看到人就跑。”

范朋飞对南方周末记者感叹:“花了5年的时间才习惯化,从2012年3月到现在。这可能在国际上都是个记录了。”

每天一大早,范朋飞就跟着长臂猿响亮的叫声找过去,“然后尽量不要打扰它,假装不是特别关注它,实则一直观察。”

持之以恒终于打动这些通人性的物种,当它们卸下了心防,久坐在树下的人类和树冠上的长臂猿,也能静静地相处,不再有惧怕,亦没有尴尬。“它到哪去你都可以跟着它,一直跟到它晚上过夜。这样我们才能收集数据。”范朋飞说。

到现在为止,范朋飞的研究团队已经习惯化了3个群落。

亟待保护

缤纷自然纪录片工作室成员丁铨从2016年8月开始拍摄天行长臂猿的纪录片。事实上,五年前,他就在高黎贡山用镜头捕捉到了这位“人类远房亲戚”。

“但当时我们没有意识到长臂猿濒危的现状。”丁铨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在拍摄过程中,丁铨也了解到当地人的一些想法,“人们因为这些长臂猿在山上生活,荡来荡去的,就觉得他们的脑子很有用,所以都去打猎吃他们的脑子,认为可以防脑震荡,很荒谬。”

偷猎仍然在高黎贡山国家级保护区内存在,偷猎严重影响了白眉长臂猿的生存和行为。

为拍摄纪录片,丁铨就住在高黎贡山保护站的。那里的低地热带雨林已经完全消失了,属于热带物种的长臂猿被迫迁徙到了山上,“类似一块帽子尖的地方,那里还留着一些原始森林。”

“长臂猿本来是喜欢生活在低海拔的热带雨林,但我们国家现在的低海拔热带雨林基本上被人类占据了,被开垦成了农田。”范朋飞觉得,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是盈江地区白眉长臂猿所面临的主要威胁。

繁殖力低也是长臂猿亟待保护的原因。据范朋飞介绍,天行长臂猿性成熟的时间比较晚,大概要到10岁左右,而且4到5年才能生一胎。

丁铨认同英国科学家珍妮·古道尔说过的一句话:“唯有了解,才有关心,唯有关心,我们才有行动。”

对于“天行者”来说,被发现,是个好消息。

雄性天行长臂猿。(云山保护供图/图)

【来源】南方周末

编辑 麦宇旻
点击展开全文
继续阅读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