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梁文悦 王良珏
2016-09-27 09:18
(本期联盟党报:四川日报)
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在川行程一万五千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但最终都被踩成了战士脚下的泥丸。在这里,红军彝海结盟过凉山,谱写了一曲多民族合力制胜的凯歌;在这里,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摆脱了“石达开第二”的命运;在这里,红军翻越了人迹罕至、终年积雪的数十座大山,数次挑战人类生理极限……
沿线党报联盟采访团走进巴蜀之地,再读红军长征当年在四川写下的瑰丽诗篇。
彝海被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包围着,索玛花在盛开。
1935年5月22日,这片海见证了红军长征史上伟大的一幕:
“上有天,下有地,我刘伯承与小叶丹今天在海子边结义为兄弟,如有反复,天诛地灭。”
“我小叶丹今日与刘司令员结为兄弟,如有三心二意,同此鸡一样死去。”
结盟仪式按照彝族的风俗进行。沙玛尔各将一只大红公鸡的嘴角剖开,将鸡血滴进了盛着彝海湖水的碗中,二人一饮而尽。
81年后,湖水依然清澈,在阳光下泛着粼粼的波光。聆听着沙玛依姑的讲述,那段光荣的历史依然让人热血澎湃。
沙玛依姑是沙玛尔戈的孙子,在彝海结盟纪念馆担任管理员。
1935年5月,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继续北上奔袭大渡河,需经过彝族聚居区。彼时的彝区流行着一句谚语,“石头不能当枕头,汉人不能做朋友”。历朝历代对凉山严苛的统治,使得彝汉矛盾突出,汉族的军队想通过彝区几乎不可能。
5月19日,中央红军派出以刘伯承为司令员、聂荣臻为政委、萧华为群众工作队长的先遣队,准备借道彝区,抢先渡过大渡河。次日,先遣队占领冕宁县后,立即释放了被扣押在城内的彝族家支人质,并向他们宣传民族平等政策,说明此次只是想借道通过。
两个民族的隔阂不是一时就能消除。先遣队5月22日进入彝海地区,不时遭到彝民袭击,到最后,始终不发一枪一炮的战士们,连衣服都被扒光。
“我爷爷沙玛尔各是小叶丹的贴身管家,你们看,塑像中为刘伯承、聂荣臻和小叶丹杀鸡端酒的那个人就是我爷爷!”沙玛依姑自豪地指着纪念馆前的雕塑说。“当时萧华找到我爷爷,希望他向小叶丹转达红军的善意:第一,红军只是借道,绝对不会侵犯彝族同胞;第二,红军是主张民族平等的。”
当沙玛尔各向小叶丹汇报时,小叶丹担忧性命安全,并不愿意前往与刘伯承相见。“我爷爷就说,如果有危险,我脑袋掉了都会保护你。”沙玛依姑说,爷爷的力荐,最终让小叶丹打消了疑虑。
萧华在文章《通过大凉山》回忆道:“我把刘伯承同志介绍给他们,小叶丹便跪下致敬。刘伯承同志下马亲切地扶起小叶丹,以诚恳地态度重申红军的来意,并愿与小叶丹拜盟。”这让小叶丹十分感动,他说,红军与国民党的部队确实不一样。经过坦诚友好的交谈,双方决定歃血盟誓,结成兄弟。次日,红军先遣队由小叶丹的四叔带路护送,顺利通过彝族聚居区,迅速抢渡大渡河,跳出了国民党军的包围圈。
如今的彝海边,刘伯承与小叶丹结盟处的三块石头,仍保留着原来的样子。当年的这一次彝海结盟,是我党民族政策的第一次伟大实践;而对于彝族儿女来说,封闭的凉山彝区从此向外界敞开了大门,古老文明被带入了一个崭新的纪元。
【统筹】洪奕宜 曾妮
【记者】梁文悦
【摄影】王良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