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千亿时代”,三水为何谋划“东进西联”
文|伍聪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三水因水而生,因水而荣,“三江”跨越崇山峻岭,浩浩荡荡,汇聚六省江河,让三水最终变成河涌、水塘密布的肥沃土地,成为孕育珠江三角洲发展奇迹的生态源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山山水水,宜居润人构筑起了三水的生态高地。
这种生态并非陶渊明描绘的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更像是闹市的一枝独秀。三水距广州市中心不到50公里,广茂铁路、贵广(南广)高铁、广佛肇城际轨道、广佛地铁在三水“四轨穿行”,G321国道、G324国道,二广高速、珠二环高速、佛山一环、肇花高速、佛清从高速等8条干线将三水环绕在中心,路网四通八达,占据珠三角的重要区位,2016年,三水GDP近110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3168.38亿元,已经是地级市级别的体量。
作为佛山新的增长极,广佛密切联手构建“超级城市”的行动为三水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期许,当粤港澳大湾区时代来临,三水的“生态屏障”也开始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解释了一个全球化的趋势,科技和通信领域迅速进步,使全世界的人们可以空前地彼此接近,所以当区域之间的鸿沟不断被填平的时候,什么要素可以令一个地方气质出众?
笔者认为,随着“盼温饱”的时代逐渐过去,“盼环保”已经来临,“求生态”必将重于“求生存”。
所以,三水该如何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的同时,仍然保有良好的生态?
今年,三水有一项措施备受关注,也是佛山首创,就是推出了“环保医生”的举措。由环保局派出主要领导和部分骨干工作人员组成检查小组,不定期地对区内的一些大型、优质或重点企业开展检查,在检查过程中若发现其环保方面细微的监管漏洞或是管理不到位的地方,将及时对企业给予提醒,并对企业进行技术指导,避免出现更大的环境问题,从而起到全面“体检”、“治未病”的作用。
事实上,比这个更早一步的举措是,三水从招商环节便开始了环保审查,让精通环保工作的骨干进入到招商引资的队伍,在前期就避免了不适应三水发展要求的项目进入,那些经过遴选落户三水的项目,在后续的环保工作中,也能够无障碍地得到环保部门的大力支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2016年第二批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全面启动,7个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陆续进驻北京、上海、广东等7个省市,佛山便是其中一个驻点,很多人都会有一种感官上的认识误区,认为环保是跟经济发展相冲突的。其实不然,市场的竞争很重要的一个精神就是公平,环保的有形之手,正在为营造“良币驱逐劣币”的健康市场环境创造条件。
所以,“环保风暴”带来的是正向激励,助推着经济转型升级。过去不重视环保、靠偷排偷放、低价恶性竞争抢占市场的企业,正在品尝急功近利的苦果;那些勇于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坚持将环保作为发展先决条件的地区,则开始收获“绿色红利”。
环保是硬任务,绿色是大趋势,这是挑战,更是机遇,以环保促转型,以转型助环保。就如区委书记黄福洪所言,三水最突出的优势就是生态优势,三水要把握好这样的自然禀赋,助力三水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作者系三水区环保局局长)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