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动,他们为何留下,为何离开?不同人群讲述与禅城的故事

南方+ 记者 2017-02-16 09:06

人口流动是观察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而春节是人口流动的一个关键节点,在2017年春节前后的佛山禅城,有人再来寻找新的工作机会;有的“新禅城人”留守禅城过年;有人离开这座城市回到家乡创业。旧人离去,新人进来,这是城市人口流动的常态,然而这座城市的人口结构,正在悄然改变。

哪些人再次来到了禅城?哪些人留在了禅城?哪些人离开了禅城?这些来来往往的人怀揣着怎样的想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与来到禅城的求职者、大年三十留在禅城的“新禅城人”、从禅城回到家乡的创业者以及禅城新兴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对话,聆听他们的故事。

从其他城市来到禅城打工的90后希望成为“新禅城人”,在禅城这里开启他人生的新旅程;留守禅城过年的“新禅城人”,对这座城市已经了如指掌,比本地人还要本地化;在禅城制造业一线拼搏多年的工厂工人回到家乡创业,做起了老板;禅城一些新兴服务行业正为节后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发愁。

禅城区区长孔海文曾经说过,制造业是禅城产业的根,服务业是禅城产业的未来。无论是制造业或是服务业,人才是支撑禅城各行业各业发展的根本。城外有人想进来,城内的人想出去,或是留下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部分。他们对于禅城这座城市,抱持不同的观点与想象。同时,他们的到来和离去,也潜移默化地塑造着这座城市。

●故事1

90后技工盼成“新禅城人”

节后二次进城渴望落地生根

春节过后,90后张建文特意从老家韶关始兴县来到禅城寻找工作的机会。这不是他第一次来到禅城工作,五年前他曾来到这座城市求职,那时候的他看中的是这座城市较高的工资水平。但是2017年重返禅城,张建文有了新的想法,他希望在这座城市开启他人生的新旅程,成为“新禅城人”。

2月13日,位于轻工三路的佛山市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中心招聘大厅人头攒动,当天在此举行的汽车、机械装备制造业专场招聘会吸引了众多求职者的目光。在大部分身着便装的求职者当中,一位西装笔挺的青年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这名求职者名叫张建文。他告诉记者,5年前他为了更高的薪酬从老家韶关来禅城求职。“我有个堂哥在禅城打工,听他说每个月能拿到4000多元的收入,有的时候还会发奖金。”张建文心动了,于是他通过堂哥介绍,找到了在禅城一家汽车零件厂的工作机会。据张建文观察,除了他以外,不少在韶关的亲戚朋友来到佛山工作,较高的工资水平是吸引他们的根本原因。

张建文20岁从韶关市高级技工学校毕业之后,曾在韶关市区一家五金制品厂内工作。在工厂里,他上过生产线,也做过车间的小组长,第一份工作一做就是两年。张建文回忆,在五金厂内工作的日子比较苦,一天要工作十二三个小时甚至更长,但是工资并不高,每月只有2000多元收入。因此,他在五金厂工作两年之后,便萌生去意。

因为在韶关打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张建文来到禅城的新岗位后很快就上手了。在这里工作的三年时间里,他的收入从3000元涨到了7000元。“因为之前在技校的时候有学过操作机床的一些知识,到了厂里之后结合实际很快就用上了。”

然而日复一日的车间工作对张建文来说十分枯燥,“学有所用”的成就感也在重复的工作中消耗殆尽,他又一次产生了换工作的念头。“我发现佛山和韶关的工资差距已经不那么明显了,韶关工厂的工资也开始提高,虽然可能还没有达到佛山的水平,但是足以令他们愿意回家找工作。”张建文坦言,尽管佛山离韶关相距不算太远,但是对很多人来说也是“背井离乡”。

2014年,张建文跟工厂老板辞职,回家创业。“我工作几年攒下一点钱,想回家跟我的一个表哥合伙做五金生意。”回家后,张建文跟表哥合伙在韶关机电五金批发市场租下了一个小铺面,做五金产品批发零售的生意。谈及经营情况,张建文提到五金店赚的钱仅仅“可以维持”。“回去做生意之后才发现韶关五金市场的竞争非常大,我们卖的齿轮、轴承等一些零件在别的商铺都能够买到,而且因为我们的店比较新,也没有太多老客户,主要是做散客为主,很难有太大的发展。”

五金店经营状况不佳促使张建文萌生回禅城工作的想法,但是这一次离开家乡,他的规划更加清晰。张建文认为自己与父辈打工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更想在禅城站稳脚跟,而不是像他们一样赚了钱就回家。

张建文认为禅城对他的吸引力与几年前有所不同,“以前打工的时候只是觉得禅城的工资水平更高,但是现在我觉得禅城是一个适合‘落地生根’的地方,我家是一个小县城,但是我希望以后可以在城市里生活。”

“工资低一点没关系,但是我不想再做一线工人了。”张建文了解到,禅城区生产一线的工厂外迁,生产性服务业的公司逐渐增多,管理岗位也随之增多,他希望可以在这里找到一份“坐办公室”的工作。

“而且禅城的生活比较便利,以前在厂里打工的时候周末都不知道去哪里消遣,如果在禅城上班的话会方便很多。”张建文补充道。“禅城的房价跟南海相比还是要低一些的。”张建文笑说,买房对于他来说还太早,但是也有在禅城置业的打算。

●故事2

“新禅城人”操着不同方言

比本地人更本地化

“怎么?没回去过年吗?”轻轻的一声问候,成为大年三十张槎东鄱南路一小区里最常听到的问候方式。在这个小区,2013年交房后的入住率已经达到九成,按照该小区物业服务中心的统计,小区业主中张槎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的比例基本是一比一。

随着大年三十的临近,小区的红灯笼已经挂了起来,贺年的大盆年桔也早早摆在了小区门前,但小区里却逐渐没有了往日的热闹,夜晚的亮灯率越来越少。大多数本地人,选择回到村里的祖屋过年团聚,更多的外地人则选择早早地返回家乡。

临近年三十中午,尽管太阳非常好,但小区里玩耍的孩子已经不多,几位留在佛山过年的妈妈在开心闲聊之后临时做出决定,一起热热闹闹地度过这个特殊的年三十,尤其是要为孩子们营造一个热闹团圆的过年氛围。

3位妈妈中,阿娟在张槎一所中学教书,丈夫则是在医院上班,“没办法,医院医生是个特殊的岗位,今年大年三十要坚持值班到年初一下午。”而阿婵的丈夫则战斗在公安战线,“一线基层,春节需要值守岗位,已经是常态,整个家庭都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节奏。”还有一位妈妈则因为丈夫在广电网络系统工作,同样需要在年三十值守岗位,原本在这里照顾孩子的老人,也已在春节前回到家乡湖南过年。想到要一人带着孩子过除夕,这让她备感“身在异乡”的孤单。

同住一个小区、孩子年龄相仿,因为在一起诉说独自带孩子过除夕的机缘,让3家人临时决定,在一起度过这个特别的除夕夜。

于是,几位妈妈在附近的一家餐厅订购好了一个大盆菜。16时许,孩子们在一旁玩耍,妈妈们各自拿出了自己的拿手菜——包饺子、制作家乡汤圆,锅碗瓢盆的声音与孩子们的笑声、妈妈们诉说的故乡年俗趣闻,成了一曲别样的团圆夜协奏曲。夜幕降临,妈妈们的手机微信视频铃声陆续响起,爸爸们开始网络拜年。

春节期间,市民在祖庙游玩,体验岭南文化的魅力。南方日报记者戴嘉信摄

“其实我们比本地人还要本地化了。”阿娟等三位妈妈向记者开玩笑说,每年过春节选择留守佛山过年,对几时需要提前采购、春节哪里有舞狮等文化活动,都早已经了如指掌。对于这三个家庭来说,今年并非第一次留在佛山过年了。“每年的春天和秋天才返回北方,一来是孩子小,二来工作需要,返回家乡过年的动力已经不足了。留在佛山修整一下,到附近走一走玩一玩,包括跟邻里互动一下,其实也很有意义。”

事实上,尽管方言不同、教育背景和职业不同,在春节期间,像这样的小区里的互动氛围却是很好的,相互道一声新年好、给孩子逗封利是,也拉近了邻里的距离。阿娟的感受是,即便是平时很难有时间聊上几句话的保安,彼此问候一声籍贯、不回老家过年的原因,聊聊家常和风俗,大家彼此间也熟悉了不少。

●故事3

从禅城回归肇庆老家

制衣工变身餐厅老板

“云吞熟咯!阿霞快来端碗!”扯着嗓子喊了一声后,娄健熟练地掀开眼前的锅盖,腾腾热气夹着肉香味扑面而来,他快手操起大漏勺,嘴里一边数着“一、二、三、四……”一边不忘把漏勺里的云吞稍微颠了几下,以防粘结。倒香油、撒葱、芝麻,前后十分钟不到,几大碗云吞便由娄健的妻子阿霞端到客人桌上。

两年前,娄健和妻子从工作多年的佛山回乡创业,开起了云吞店。在刚刚过去的新春佳节,他在家乡肇庆市德庆县招待了一波又一波的客人。

在德庆,云吞是最受欢迎的热食。每逢春节,更是如此。云吞的“云”在粤语中与运气的“运”字同音,有好运、吉祥之意。德庆人认为,在春节吃云吞寓意“行大运”,所以人们纷纷吃云吞祈求好运气的降临。

经过两年的苦心经营,娄健的云吞店已经逐渐走上了轨道,两夫妻的勤奋和好人缘也为店铺积累了一批熟客。在鸡年春节期间,娄健累并快乐着,财源广进的滋味甜在心头。

“回家乡创业,现在每天的工作比在佛山时辛苦多了,但我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很满意。”如今,娄健每天要在凌晨5时起床熬制猪骨头汤,在店铺开门迎客后,又得赶着打皮、制面,一直忙碌到14时许,他才有空歇一歇。而他的妻子则需要一直在店铺里忙碌到晚饭时间。

被记者问及在佛山工作的经历,娄健思索良久后回忆说,在佛山时,制衣厂时常为了赶工让员工加班,他每天都在车间没日没夜地工作,基本没有休闲生活。回家乡创业后,同样每天都很累,但闲暇时间可以照顾家里。

2003年,高中毕业后娄健便背着行囊来到广州打工,工作3年后他随着老乡辗转来到佛山,在张槎的制衣厂里工作了七八年。“我当制衣工人的第一年,整间厂只有我一个男工。”聊到这里,娄健笑了起来,他说制衣行业劳动强度大,一般年轻人当制衣工两三年便会选择辞职,他之所以一直留在制衣厂是因为在这里“努力便会有收获”。

在张槎的制衣厂,娄健从一名普通车工做起,到后来成为熟手车工,因为工资计件,娄健每天都像蜜蜂一样勤快,很多时候基本一天都是“粘”在椅子上工作。他每个月一般能领取3000元—4000元的工资,比较勤奋或者加班较多的月份甚至能拿到5000多元的报酬。但工作环境的恶劣、加班时间过多等原因让他萌生转行的想法。他的妻子后来也随他进入了制衣行业,每月能领取两三千元的工资。当时这对夫妻在佛山省吃俭用,每月的花费仅为一千元。

2010年,他们的小孩出生后,娄健把工作多年积攒下来的钱在家乡德庆买了套商品房,孩子也成为了留守儿童。此时,他已萌生了回家乡之意。他一直默默地积累资本,直至两年前,他才毅然辞去制衣厂的工作,回乡一边向亲戚拜师学艺,一边开起了云吞店,从制衣厂一线员工,摇身变成云吞店的老板。

“当时我觉得我们两夫妻要在佛山买房很难,我又不想一辈子都当制衣工,我想了很久,回家乡创业是另一条可行的道路”。娄健说,很庆幸当时自己做了如此一个决定,如今他白天工作,晚上可以享受天伦之乐,孩子不需要当留守儿童。对于娄健一家来说,夫妻俩的回归,是最高兴不过的事情,多年的盼望终于成真。

从城市回归城镇,也许是一种“逃离”,也许是为了更好地回归。被问及以后会否把生意做回佛山,娄健展现笑容,说了一声:“也许!”

●故事4

早教机构老师流动大

每天与孩子为伴直喊累

节后,位于季华路九鼎国际的知名早教品牌美吉姆挂出了招聘广告,招聘3名教师。与之相隔几百米的恒福国际内,一家名为悦宝园的早教机构也贴出了招聘广告,除了教师外,还招聘早教顾问等其他岗位。“其实并非是节后才招聘,而是一直都在招。”两家早教不约而同地说。

近几年,伴随实体经济的跨界转型,不少资本进入民办教育行业,禅城作为佛山的中心城区,早教发展迅速。然而,早教这一服务行业却面临人才供应不足的问题,“流动性大,人才缺口始终存在。”悦宝园负责招聘登记的工作人员说。

工作“太累”是流动主因。春节刚过,在悦宝园工作了一年多的Rachel就辞职了。“主要是因为累,她是南海九江人,父母不想她一人在外面这么辛苦,想让她在家附近找份工作。”跟Rachel相熟的一名老师说。

悦宝园的另一名老师也流露出辞职的念头,“别人看起来好像我们做早教老师很轻松,就是带着小孩子唱唱歌、跳跳舞,其实我们的工作还是挺辛苦的。每天从早上8时许开始排课,一直到16时许。中间没课的时候,还要在中心陪其他的小朋友玩,或者带其他小朋友阅读。另外就是每周一、周二休息,影响交朋友。”美吉姆一名不愿具名的早教老师也感觉很累,“关键是要很有耐心,人总有耐心用完的时候,但是早教老师不可以。周六周日要工作,老师的年纪基本在25岁上下,约会的时间都没有。”

“Rachel算是做得比较久的,我们这里来来回回很多老师,有的做不了几个月就走了,主要原因是工作比较辛苦。”悦宝园一名老师说,“所以其实我们是长期都在招人。”据了解,由于去年的业绩增长,悦宝园的教师工资今年也有上涨,但是吸引力仍显不足。

招聘要求高导致招人难。“之前也陆续有前来应聘的人,但是条件都不符合,主要是英语没有达到一定的级别,口语表达也不合格。”悦宝园负责招聘登记的人员说。

据了解,包括美吉姆、悦宝园等在内的早教机构,要求应聘者有一定的英语水平。此外,早教机构对老师的要求还要活泼开朗,能歌善舞。而具备这样条件的年轻人许多又都不愿意从事早教行业。“我们之前就曾经拒绝过一个应聘者,条件都合适,但是看起来是比较内向的人。”一家早教机构招聘负责人说。

【来源】南方日报

【撰文】梁志毅 阎锋 李晓莉 李晓玲

【图片】戴嘉信

编辑 王虹丹
点击展开全文
继续阅读
评论
发送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