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惠阳吉他卖出60万元!“世界吉他工厂”转型自创品牌

南方+ 记者 2017-02-16 08:04

吉他生产过程中,有些环节需要手工打磨。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 摄

“这弹出来的音色真好,真是一把好吉他……”

2016年5月,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听着一阵阵飘扬的乐声,现场观众对一个展位上的吉他投去了赞美之声,展位旁,“惠阳——中国吉他产业之都”的广告牌赫然在目。

2016年10月,上海国际乐器展览会上,一把展出价格599999元人民币的纯手工打造吉他被神秘买家带走,当众人惊叹“全球最贵”之时,卖家亮出了自己的名片“惠阳——中国吉他产业之都”。

2016年11月,惠州市惠阳大剧院内又传出了悠扬的吉他声,惠阳吉他行业协会成立,108家吉他相关企业开始抱团,计划将吉他产业进行延伸,筹办广东省吉他(惠阳)邀请赛暨惠阳首届吉他文化艺术节。“惠阳是全球最大的吉他生产基地,淡水音乐节完全可以结合吉他产业打造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主题盛会!”

2016年12月,惠阳区委书记胡斯平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首次袒露出了这样的心声:文化是绿色的,音乐是绿色的,文化的作用更是潜移默化的,惠阳是全球最大的吉他生产基地,完全可以弹出吉他文化产业的大和弦!

眼下,随着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惠阳瞄准吉他这一“待开发”的优势产业,筹划吉他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小镇经济”理念,用一把吉他谋划一个全新的文化产业蓝图。

溯源 

一群台商“孵化”的产业链条

置身于工厂林立的惠阳秋长街道工业区,或许稍不留神,你所站立的厂房门口,就是一家与吉他生产制造相关的企业。

若是走进金秋大道,这样的感触会愈发明显:一间并不显眼的厂房门口挂着“宇声乐器(惠州)有限公司”的招牌,这既是一家专门从事吉他生产的企业,也是惠阳第一家生产吉他的台商企业。

“20多年前中国就有工厂在做吉他,但只有两家公司,但那时候都是拿国外的吉他图片来模仿,直到台商将制作吉他的标准技术带到了惠阳。”站在金秋大道道路的一处尽头,惠阳吉他行业协会会长赵延亭指着眼前沿路纵向排列的厂房,说起了惠阳吉他史。

按照协会的统计,作为全国最大的吉他生产基地,惠阳目前吉他产业从业总人数达3万多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惠阳吉他产业已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这一切是由最早一批台商“裂变”而来。

宇声乐器就是这样一个代表。

宇声乐器原名侑成乐器木器厂,属于来料加工厂,创办于台湾,1991年落户惠阳秋长。

“当时是我父亲从台湾到广州与一家国营厂合作,后来自己到惠阳投资建厂,并带动台湾一些厂商过来。”宇声乐器(惠州)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国宏说。

继侑成之后,冠铭、全丰育、国富等一批台资乐器厂纷纷落户秋长,吸收了大量内地员工。尔后,这些在台资厂工作的内地员工逐渐成为业务精英,不少“单飞”而出,通过筹集资金办起了自己的吉他厂或配件厂。

“有成品,有配件,还有原材料,可以说,台资厂成了惠阳吉他产业的‘孵化器’。”赵延亭坦言,经粗略统计,目前秋长约八成的吉他企业厂长、经理,都是从台资乐器企业走出去的技术、营销骨干。

如今的惠阳秋长,“花半天时间就能找齐配件、原材料做出一把吉他”,已成为吉他业内用来形容其拥有完整产业链条的“行话”。

只是,此等“江湖地位”不仅是吉他的产量——占据了全球的1/5、全国的65%市场,全球超80%的尤克里里也是惠阳造!更重要的是惠阳吉他的质量!

惠州全丰育乐器用品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蔡经纬,1996年来到秋长办厂,当时就干下了一件“轰动事”:损失数百万,烧了多个货柜的不合标准吉他,成为了吉他界的传奇人物。

如今换来的,是“高品质”标签下不断增加的订单和每年数千万元的销售额。

蜕变 

一条从贴牌到自创品牌的转型路

在全国吉他行业中,拥有较高知名度的3个产地分别是惠阳、广州和福建漳州,而惠阳算得上是国内吉他行业的鼻祖,广州、漳州等地的不少吉他企业都是从惠阳出去的。

三地之中,目前仅有惠阳形成了原材料供给、半成品、电子五金配件、吉他装饰包装、吉他数控设备机械等齐全的吉他产业链条。

“单单一个吉他弦,就有十多个品种,100多个规格。”惠州市德尚乐器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吉他配件生产的企业,企业负责人钟文辉介绍,单吉他弦每月就生产30余万套。

与德尚乐器类似,同属配件企业的铭仕乐器有限公司,是惠阳一家专业生产吉他电音配件的企业,主要生产拾音器,其产量全球第一,达到了100万个。

企业众多、产业链齐整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的现实情况是,近年来外贸形势不佳,绝大部分依靠产品出口且产品以OEM(代工生产)贴牌为主的惠阳本土吉他企业,正面临着转型发展的困扰。

“从贴牌代工到转型做自己的品牌,已经成了唯一的出路。”宇声乐器(惠州)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国宏坦言,帮人代工,生产得再好也只能收取加工费,为他人作嫁衣裳。

于是,从2006年起,蔡国宏和众多台资吉他企业一道,走起了从“贴牌”到创立自主品牌的转型之路,生产销售自主品牌吉他“J&D”,并在此过程中进行了生产自动化改造。

眼下,在宇声乐器的车间,过去一条用工600多人的产线,经自动化改造后,用工减少了一半,但生产效率、稳定性大为提升,成本也在减少。

“惠阳不少吉他行业多年来一直在做低端产品,在转型发展中,许多企业都在力争减少低档产品,增加中高档产品比例。”惠阳吉他行业协会秘书长阎伟透露,拥有了自己的品牌,内销市场也逐步打开,去年不少企业的内销占比已经达到30%以上。

与诸多自主品牌创立相同步,惠阳吉他企业在产品设计、研发方面的创新动作频频。

阎伟告诉记者,目前用来制作吉他的木材多达60余种,主流木材为云杉、红杉,“惠阳到处都是芒果木,我们惠阳的吉他企业就研发生产了芒果木的吉他,这在整个业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探路 

一个“吉他小镇”的品牌文化梦

提起惠阳,不少人都知道著名红色旅游景点——叶挺将军纪念园,听说过手机屏幕制造巨头——伯恩光学。其实惠阳还有一块金字招牌——中国吉他产业之都。

“在外国人眼里,萩城(秋长)就是惠阳吉他的代名词,所以惠阳吉他行业协会的英文缩写是HAGI,在搜索里也被译音成‘萩城’。”阎伟透露。

然而,20多年来,尽管惠阳拥有了完整的产业链优势,但各吉他企业“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局面却困扰了行业的整体发展。

2016年11月28日,惠阳吉他行业协会正式成立,从这一天起,宣告了“单打独斗”局面的终结。

“抱团发展就要抱出个样子来!”身为协会的会长,赵延亭的心中有着自己的发展设想。

一方面,赵延亭希望借助协会的力量,协助惠阳当地政府出台相关产业发展规划、优惠政策等,引导吉他企业做大做强,成为惠阳一张新的文化名片。

“乐器可以说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产业,有钱可以弹琴,没钱也可以弹琴;高兴时要弹琴,不高兴时更要弹琴。”赵延亭说,当下“小镇经济”火热,惠阳完全由条件打造一个“吉他小镇”,形成一个吉他生产制造与关联文化产业集聚的新平台。

一个好消息是,就在惠阳吉他行业协会成立后不久,在一次惠阳区委常委会议上,围绕“综合文化旅游高地”的建设,明确提出了要认真筹划举办吉他艺术节等主题文化活动,探索打造吉他小镇,并与客家围屋景点串起来,形成全新的文化产业带。

惠阳区文广新局也在加强与吉他行业协会的合作,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吉他文化艺术活动,正在筹办广东省吉他(惠阳)邀请赛暨惠阳首届吉他文化艺术节。

更长远的蓝图,是让惠阳成为吉他行业的标准制定者,“目前(行业标准制定)这一块还是空白,惠阳有好的产业基础,应该争取成为标准制定者!”赵延亭坦言。

只是,在另一方面,惠阳打造“吉他小镇”的品牌文化梦,也藏着不小的隐忧。

“最近几年,国内各地的招商引资力度很大,如山东、贵州、江苏,对吉他产业的招商可以说不遗余力,惠阳已经有少数吉他企业外迁,尤其是刚创业或想扩大规模的企业。”赵延亭说,没有外迁的老企业,大多是因为“长期扎根于惠阳”的那份情怀。

基于上述隐忧,也是成立协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促进惠阳各吉他企业之间的团结与合作,让吉他企业在技术人才使用、产品价格形成、原材料调剂等方面起到行业自律的作用,让企业能够留下来更好地发展。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张昕

编辑 谢志清
点击展开全文
继续阅读
评论
发送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