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20条”能否叩开“万亿俱乐部”之门?

南方+ 记者 2017-02-14 08:22

作为“跨越生产总值万亿元”的战略抓手,东莞的“倍增计划”于2月10日已经出炉。当天,东莞市人民政府一号文发布,提出实施重点企业规模与效益“倍增计划”,全面提升产业集约发展水平,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提升东莞产业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为“中国制造”的“晴雨表”,以制造业著称的“世界工厂”东莞,未来将往何处去,尤被外界关切。去年12月,东莞历史性地提出“跨越生产总值万亿元”的目标,并强调这是在经济转型、结构优化基础上的万亿元。

东莞如何进入“万亿俱乐部”?“倍增计划”提出,在全市范围内从民营制造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已上市或已挂牌“新三板”及上市后备企业等四个类别共选取200家企业为试点,支持其通过科技创新、发展总部经济、推进兼并重组、开展服务型制造、加强产业链整合、强化资本运作等集约化手段提升综合竞争力,力争通过3至5年,推动试点企业实现规模与效益倍增。

记者还注意到,从2013年以来的东莞市政府每年的“一号文”,均聚焦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上,逐渐探索出东莞从一般制造业到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今年的“一号文”从政策要素、产业要素、土地要素、资本要素、人才要素等多个维度作出了20条含金量极高的政策“干货”,称“以最大决心和最强力度支持企业倍增发展”。

1/2拓斯达在国内率先自主研发出机器人控制器,打破了欧洲和美日等国家在该领域的垄断。图为该企业员工正在安装机器人。孙俊杰摄

随着人口红利消退、制造成本上升、资本边际回报率下降,旧的经济增长动能日渐式微,依靠传统的要素驱动和增量空间来拉动经济发展已难以为继。在规模与效益倍增的背后,实现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在东莞的快速汇集,从而打破对人口红利、土地资源等传统要素的依赖,更令各方期待。

A 突破要素资源瓶颈的新探索

日前,东莞市统计局发布的经济数据显示,2016年东莞GDP实现6827.67亿元,增速8.1%,高于同期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同时成为第二个国税收入突破千亿元的地级市。工业的增长是东莞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净增228家,年报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超过5800家;全市规上工业销售产值14197.51亿元,比上年增长10.6%。

企业“机器换人”、智能制造设备更新、互联网渗透工业流程……近年来,一些新的转型苗头勾勒出“东莞制造”从低端向中高端寻路的轨迹,一些优质企业“大浪淘沙”逐渐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东莞目前拥有超过100个行业“单打冠军”,但是以加工制造业起家的这些企业,大多仍专注于产业链的某一环进行配套、加工,虽然成长性很好,但规模都不大。

在经济新常态下,东莞面临着高端制造回流、低端市场分流等各种挑战,这对于技术创新力不足、长期依赖订单生存的企业面临着融资贵、抗风险能力低、转型难等问题。政府有必要加快企业扶持的力度,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倍增计划”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2月10日召开的“倍增计划”动员会上,东莞市委书记吕业升说,制造业是东莞经济的最大“本钱”。发展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先进制造业、扶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是东莞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动力转换的关键。

土地等资源制约倒逼东莞必须走出一条与传统要素驱动全然不同的集约发展新路径,这也是“倍增计划”出台的另一个重要背景。

“村村冒烟,户户点火”曾是东莞30多年前开启工业化之时的真实写照。粗放型发展方式表现在土地使用上就是:村村建厂房,到处设开发区,“摊大饼”式地建房……凡此种种,使土地瓶颈迅速成为制约东莞未来发展最主要的因素。

在多年来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下,东莞的土地开发强度已经逼近50%,与深圳水平接近。但东莞的土地产出率仅为深圳的30%,单位建设用地税收贡献仅为深圳的18.5%。

按照国务院总规控制,东莞到2030年的建设规模是1190平方公里,而到了2015年东莞的土地使用面积已达到1140平方公里,这意味着在未来10多年的发展中,仅有50平方公里土地可用。

近年来,广东省下达给东莞市的用地指标每年1万亩左右,但全市建设用地需求每年约2.5万亩,用地指标紧张。同时,由于土地利用效率偏低,全市60%以上的镇街没有超过500亩的可集中建设地块。

“倍增计划”从鼓励企业“原地倍增”、建立集约发展用地指标分配机制、创新土地供应、支持总部经济用地、解决用地历史遗留问题等五个方面缓解土地紧张的问题。

“原地倍增”再次体现了东莞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通过鼓励企业实施“工改工”,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放宽建筑限高、建筑密度、绿地率、容积率等指标的限制。企业未来可以在现有工业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无需再交土地价款。这既有利于节约企业的成本,又对提升土地的利用率和发展空间起着关键的因素。

东莞还将创新性地支持采用“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方式向试点企业灵活供应产业用地。以先租后让等方式供应的产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程序可在租赁环节实施,租赁期满达到合同约定的投资、建设、税收、就业等条件的,可采取协议方式出让至试点企业。

2/2借助国际品牌、工艺技术,永强汽车的规模逐渐增大。图为该企业厂区内,工作人员正在对即将出厂的消防车进行检查。孙俊杰摄

B 加速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

虽然缓解土地紧张的措施极具现实意义,但在集约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各方普遍认为,“倍僧计划”的牛鼻子应该在于金融的支撑作用。

据统计,到2015年,东莞存款总量超万亿元,在全国非省会地级市中排名第四。但是金融对经济总量增加值的贡献才达到6.3%,甚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6%。因此,加速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是帮助传统产业完成现代化转型的必经路径。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税系教授林江认为,经过多年制造业的原始积累,企业家的手里不缺钱。若企业想进一步往前发展壮大,资本运作是最为快捷的方式。

“倍增计划”中重点提出,通过资本要素的力量帮助企业实现倍增。借助产业基金的杠杆作用、兼并重组等资本运作的举措,重点支持试点企业实施以控制核心技术、上游资源、销售渠道、价格决定权等为目标的兼并重组行为。同时,试点企业在兼并重组过程中产生的贷款利息等成本,给予事后补助。借力资本市场,无疑是企业实现效益倍增、全产业链整合的重要捷径,这也是不少莞企在努力探索的方向。

莞企永强汽车通过海外并购的方式,收购美国和意大利的特种车制造公司,成为国内首个实现消防车品种齐全的整车生产厂。借助国际品牌、工艺技术,永强汽车的规模逐渐增大,年产值达13亿元。

由民营企业掀起的海外并购热潮还在继续,上市企业也加入该“阵营”,加紧了资产并购的步伐。去年,宜安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李扬德控制的液态金属有限公司与美国OTCBB挂牌企业LQMT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同意液态金属入股LQMT18%的股权,为LQMT第一大股东,并在未来将增持到46%左右。

“倍增计划”鼓励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倍增计划”上市专家顾问委员会,聘请交易所专家、股权投资专家、投行专家、会计师、律师及证券行业研究员作为试点企业上市顾问。对上市成本核算资助及购买保险产品给予财政支持。

目前,东莞对发展金融、类金融组织已进行了各种新探索。去年12月8日启动的“东莞科创板”是前海股权交易中心设立的第四层次资本市场板块,集聚科创板基金、产业基金、科技信贷、私募债等金融工具,以短中长期融资结合、债权与股权互补的方式,为科创板企业定制资金解决方案,助力东莞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前海股权交易中心总裁助理、广东业务总部总经理黄建军表示,“东莞科创板”的诞生将成为东莞城市“倍增计划”的核驱动力,为中小企业实现倍增发挥重要的作用。

东莞市委政研室主任叶淦奎透露,市财政已经通过政府出资引导募集社会资本,成立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政府投资基金;同时根据产业集约化发展的需求,成立产业并购基金;鼓励有实力的股权管理机构设立股权投资基金;鼓励发展各类的类金融组织。另外,政府也整合了金融力量,成立了金融控股集团,接下来将发挥国有资本的引导示范作用,成立政策性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民间资本是有进入上述领域的意愿和需求的,我们需提供更完善的途径和便于他们投资的渠道。”

C“倍增计划”有望催生发展新动能

春江水暖鸭先知。近年来,一些优秀的东莞企业已经通过培育核心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和业务形态,释放出“倍增”的巨大能量。

2月9日,东莞机器人制造公司——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深交所举行上市敲钟仪式。四年前,拓斯达在国内率先自主研发出机器人控制器,打破了欧洲和美日等国家在该领域的垄断,也使得机器人功能的二次开发和协作变得简单,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公司每年都保持50%以上复合型增长。

在国内服装行业实体门店受电商冲击下,总部位于凤岗镇的中国最大贴身衣物品牌企业都市丽人却实现了逆市上扬,在全国330多个城市开设了7000多家门店,并正以每年近1000家的速度继续扩张,实现了“逆增长”。

目前都市丽人的市场占有量已达到中国和亚洲第一位。其董事长郑耀南的目标并未止步于此,提出在未来3年产业链整合的第一阶段,实现主营收入“双百亿”“倍增计划”。

在郑耀南看来,“倍增计划”有望运用科技与资本的力量,迅速孵化出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技术的创新型企业。

林江认为,从长远看,要想实现经济可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加快企业新动能的培育,必须加快企业动能接续转换,唯有企业“倍增”的部分、新的动能成为支撑性力量之后,短期稳增长的焦虑和压力才能得到释放。

从字面理解,“倍增计划”旨在实现企业收入和资产等规模指标,以及利润和纳税等效益指标的翻番。在这些指标后面,通过做大企业,实现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在东莞的快速汇集,从而打破对人口红利、土地资源等传统要素的依赖,更令各方期待。

上市三年来,易事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市值翻了近10倍,今年更是提出了80亿元的营收目标。目前,易事特拥有两个企业院士工作站,通过国内外引进和培养,聚集了700余人的强大科研队伍,形成了4个核心研发团队,研发总人数占据员工总数的一半以上。

目前,东莞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达到1508家,新型研发机构32家,但东莞的科研人才仍非常匮乏。“倍增计划”提出,到2021年,力争全市建成新型研发机构40家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00家以上,实现高端供给倍增提升。

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认为,东莞提出进入GDP“万亿俱乐部”是在原来的产业基础上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动力转换,以推动城市的转型升级。“倍增计划”符合东莞城市目前发展的定位,从要素驱动向创新渠道发展,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产业链条,将构建成创新人才、创新资源、创新平台集聚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策划】南小渭 

【统筹】郭文君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郭文君 叶永茵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编辑 冯文美
点击展开全文
继续阅读
评论
发送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