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独家解读一号文丨国务院参事室刘奇:农业农村发展第三次动能转换来了!

南方杂志
2017-02-06 09:58
+ 订阅

昨日,在社会各界翘首以盼中,2017年一号文正式对外发布。这份长达13000字的文件,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一号文件连续第十四年对“三农”问题关注。本次文件的重点在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万事万物发展都需要动能。“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澎湃的动能,能够加速事态向更优演进。那么,既然今年一号文点了题,您一定会问:农业农村发展的动能是什么?新动能又是什么?

《南方》杂志君采访了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农业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农经学会副会长刘奇,特地为您准备好了相关解读。这位曾经参加过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六人小组座谈会的专家,早年曾任安徽省委副秘书长。他由官入学,兼收并蓄,因此视野既开阔又深邃、观点既精当又醒目。

不信?您看他的分析,三个字就概括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农村发展动能转换:分、流、合;三个词就概括了农业农村发展动能转换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裂变、流变、聚变。

详细一点说。分,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流,是农民工的流动;合,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六大合力注入农村。

必须要说明的是,刘奇教授的这个观点,酝酿多时,密不授人,《南方》杂志君争取,才得以拿到独家发布权。详见下文,望读者大力转发。

三次动能转换改变中国

南方: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发展历经了怎样的动能转换?

刘奇: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已经历了两次动能转换,眼下正在酝酿的是第三次。每次都可以用一个字概括。第一次动能转换的核心是“分”,改革开放之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经营主体从几百万个生产队一下子分解为2.3亿个承包农户,家庭能量得以充分释放,极大发展了生产力,带来的是“裂变”;第二次动能转换的核心是“流”,农村各种生产要素大流动,使城乡经济一片繁荣,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的大流动,使乡村的“形”“神”皆变,带来的是“流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第三次动能转换,这次动能转换的核心是“合”,就是使各种要素、各方力量集合发力,将给农村带来的是“聚变”。

南方:能否请你更加详细地解析一下“分”和“流”?

刘奇:先谈“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亿万农民从“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中解放出来,他们用双手创造财富,既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温饱问题,又极大地推进了农业农村的发展。农民有了余钱之后,开始走入第二第三产业,又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一度经济规模占据国民经济半壁江山。而农村改革的经验,又启迪了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反推了国有企业参照农村做法,成功地搞活了城市经济。高层的大智慧者从中发现了市场的威力,从而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地位并付诸实践。这一由一个“分”字引发的裂变效应,其实践价值和理论创造,彻底改变了中国,解决了温饱,繁荣了城乡,跳出了计划经济的陷阱。

再谈“流”。如果说,“分”是在农村内部,第二次动能转换中的“流”,则把农民从空间中解放出来。此前,由于户籍及其他一些制度的限制,农民是很难进城的。农民想进城,要向生产队请假,要介绍信,还要粮票。后来,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允许农民进城,但要自带口粮。可是自带口粮,农民能在城市呆多久?再往后才渐渐放开政策,农民可以自由进城。由此逐渐形成了农民打工的大潮,形成了2.7亿农民工这一群体。中国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有诸多因素,但核心在于农民工的贡献。

我用六个“最”来描述他们的贡献:一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流动群体,包括两次世界大战,殖民地时代的贩卖黑奴,中国的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涉及的流动人群少则几十万,多则几千万,而今天的农民工有2.7亿之众;二是在最短时间形成的群体,历史上每次人口大流动,少则几十年,多则数百年,这次民工潮短短地十几年时间,从无到有,从有到巨,这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三是涌入最没有准备的城市,农民工住哪?教育、医疗、社保准备好了吗?直到现在都没有,农民工在城市还是“二等公民”;四是支撑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制造业,中国的制造业规模世界第一,1500多种产品产量世界第一,背后都是农民工的默默奉献;五是创造出数量最多的廉价商品,8亿条裤子才换一架空客飞机,装一个苹果才挣一美元;六是用最低廉的成本改写了世界经济版图,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能够逆势一路上扬,农民工居功至伟。资源要素大流动使城乡在“流”中化“蛹”为“蝶”,在时空隧道中涅槃。用农民的话说:生活看住、生态看树、发展看路,乡村中小洋楼比肩而立,村村通全面实现,生态绿化美化大有起色,更有500万农民工“城归”回乡创业。这一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发生巨大变化的现象恰如物理学上的“流变”现象。

六大合力促聚变

南方:请您谈谈农业农村发展中如何实现第三次动能转换?

刘奇:好的,在我看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着力培育新动能,激发新活力,实现农业农村发展的第三次动能转换。培育新动能的关键就是形成“合”力,把各种现代元素注入农村、注入农业,推动农业农村的历史性变革。具体而言,有六大合力:即三“物”组合、三“产”融合、三“生”契合、城乡统合、要素集合、功能整合。

南方:请你具体谈谈这这六个“合”的含义。

刘奇:所谓三“物”,即植物、动物、微生物,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微生物是分解还原者。只有微生物的介入,农业才能构建起有机生态循环系统。所谓三“物”组合,就是要把三者有机统一起来,重点在于重视微生物的作用。以往我们过于强调植物和动物产品,也即农作物和畜产品的生产,而忽视微生物的生产,导致农业的生态循环系统被打破。微生物的开发有广阔的空间,目前已形成了六大领域,即微生物肥料、微生物饲料、微生物能源燃料、微生物食品、微生物药品、微生物清洁剂,每一领域都有着巨大的开发前景,且它还具有六个不争的特点: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农产品争市场、不与其他争资源。仅以微生物食品为例,我国年生产食用菌3000多万吨,产值2500多亿元,人均消费60多克。按营养学家的建议,每人每天应吃250克以上,对改善健康大有好处,照此推算,目前还应增加4倍的产量,那就是一个万亿级的产业。

所谓三“产”融合,即农村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三产融合发展,不是我们今天才发明的,我们传统农业追求的“男耕女织”模式就是按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路设计的。耕与织多余的产品拿出去卖就形成了第三产业。以往我们都割裂来看三者关系,其实,三者是互相促进、有机融合的。比如说,蓬勃兴起的乡村旅游,就是第三产业。它反弹琵琶,用三产带动二产引领一产。美国夏威夷州30%的农产品都是通过乡村旅游的方式销售出去,既解决了销路的问题,价格又不错。三产融合发展的关键是种养加销游五环联动,这五大环节是骨干、是主体,其他都是在这条产业链上派生出来的。只有做好五环联动的文章,三产融合才能打造成产业的命运共同体。

所谓三“生”契合,即生产、生活、生态三者要契合。农业生产不能不顾生态,不能再严重污染土地河流;农民生活不能不顾生产,一些地方搞农民洗脚上田,建高楼,使得农民远离农田,也不科学;农民生活也不能不顾生态,落后的、粗放型的生活方式,要抛弃。只有三生契合,互相依存,互为因果,才有高品质的生活、高效益的生产、高文明的生态。

所谓城乡统合,重点在于城乡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各种优质资源都集中在城市,农民难以享受。例如教育,因为学校撤并,现在很多村子没有学校,农村学生到镇上读书,每年每人花费要增加8000元以上,到县城则需要1.5万元以上。又如医疗,农民奔波三千里,挂号三礼拜,排队三小时,看病三分钟,这很不正常。必须改变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这两“公”只姓城不姓乡的局面,下大功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同步发展、一体化发展。

所谓要素集合,即把现代元素集束向农村投放,包括现代理念、现代技术、现代管理、现代金融、现代设施、现代人才等。我国农业现代化腿短,短就短在缺乏现代化元素的注入,如果象工业、象城市那样集中投放现代元素,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指日可待。但我们至今城乡二元制度根深蒂固,虽有松动,障碍依然重重。农业的现代化需要“三体共化”,即作为本体的农业、作为主体的农民和作为载体的农村必须同时现代化,只想让农业现代化,只在农业上下功夫投入现代元素,而主体农民和载体农村落后就产生不了现代效益。更何况,新一届党中央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族复兴首先是人的复兴,有着八九亿人口的中国农村不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就难以成真。

所谓功能整合,即要把现代农业的六大功能整合起来。一是食物保障功能,农产品安全问题不断引发社会恐慌,今天的食品安全问题比任何时候都受到社会广泛而深刻的关注,农产品供给正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出营养吃出健康的4.0版过渡。二是原料供给功能,许多工业原料都来自农业,例如玉米是制造乙醇的原料,但是目前我国玉米产量过剩,大豆产能却不足,这就需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调结构”。三是就业收入功能,农村有八九亿人口,除了外出打工的2.7亿,其余都生活在农村,他们要在那里生存与发展,即使城市化率达到70%仍有5亿人生活在农村,这个数字比新中国成立时的总人口还多,就是说我们干了60年,农民总数没减少还增多了。四是生态保育功能,工业社会的理念是人定胜天,是破坏生态,而农业文明的理念是保护自然。五是旅游休闲功能,乡村旅游已成为世界性潮流,成为一种大多数人追求的方式。六是文化传承功能,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中华民族才得以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中华文明的源头在农村农业,载体也是农村农业。功能整合,就是在实践中,不能单一考虑只发挥农业的某一项功能,要尽可能多地把六大功能都充分发挥出来,比如日本人把田里用彩色水稻种出图案供游人参观,比如正大集团把养鸡场建成旅游景点供游人参观等。

南方:前两个动能转换,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合”,您认为是中国农村农业发展的第三次动能转换的关键词,为什么?

刘奇:第三次动能转换的核心是“合”。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背景下,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在总体价值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如果不与上下左右前后搞好协作,个体的工作将毫无价值。人类社会已经由物质匮乏时代的生存之争进化到物质丰裕时代的利益合作,这是大趋势。合则利益巨大,潜力无穷,以“合”培育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才能产生象“核聚变”那样的巨大能量。

南方:请您对广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点意见或期待。

刘奇:在农产品量的问题已基本解决,质的问题成了问题的大背景下,农业的发展方向必须重新思考,即由生产型向生活型转轨升级,围绕健康中国做文章,围绕有利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长寿水平做文章,让农业成为“农业增收、农民增富、人民增寿”的三增产业,大力发展“三微农业”应是主攻方向,即富含微量元素的农业、微生物农业、微观需求的小众化个性化农业。

新闻链接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 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4份中央一号文件5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

这份文件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全文约13000字,共分6个部分33条,包括: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文件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文件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协调好各方面利益,面临许多重大考验。必须直面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勇于承受改革阵痛,尽力降低改革成本,积极防范改革风险,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近几年我国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开了头、有进展,但需要在发展目标上再聚焦,在工作路数上再理清,在政策举措上再加力。”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唐仁健说,“只有牢牢把握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为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好先锋、提供支撑,才能开辟出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境界。”(新华社)

点击展开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继续阅读
评论
发送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