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逆飞”:爸爸妈妈过年回不来,我就去找他们

新华社 2017-01-25 16:11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春节是最宝贵的团聚时光。然而,因为假期短暂、路途遥远、工作繁忙,许多农民工无法回家。在鸡年春节来临之际,一群留守儿童仿佛“候鸟”一样,开启了“逆飞”团聚的旅程。

渴望:我要找爸爸妈妈

阳光穿过冬日的薄雾,洒向川西龙泉山脉。春节临近,打工的人陆续返乡。10岁的王宏和6岁的弟弟王文轩,在路口望着过往的人群,希望看到父母的身影。待到路人稀落时,王宏和弟弟像往常一样,回到自己的楼房下喂鸡。

2013年,在广东省中山市打工的王德俊夫妇把王宏送回了老家,此后,他们再也没回家过年,今年也不例外。

得知父母不能回家,王宏没有哭、没有闹,一直抿着嘴唇,两只小手交叠在一起。当记者示意他在堂屋外的小黑板上写几个字时,他毫不犹豫地抓起粉笔,写下了“爸爸的号码”和一串11位的数字。

他们约好每月的初一打电话,有时会聊上一两个钟头。

1月22日,留守儿童王宏(右)在成都飞广州的飞机上。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你想爸爸妈妈回来,一直陪着你和弟弟吗?”记者问他。

“想。”

“你告诉过他们吗?”

“没有。”

“为什么?”

他愣了一下,使劲眨巴着眼睛,嘴唇抿得更紧了。

在竹篙小学数学老师吴美元的印象中,留守家庭的孩子往往懂事而内向。“有爸妈照顾的娃娃说话的语气都不一样,留守的娃娃腰杆就没那么硬气。”吴美元说。

这似乎解释了刚被送回家半年的王文轩,为什么看起来比哥哥要活泼、外向一些。他长着一双黑亮的大眼睛,刚掉了两颗门牙,总是咧着嘴笑。

与记者渐渐熟悉后,王文轩拉着记者去看集镇上商店门口的小狗和小兔。听到不远处小朋友们嬉戏的声音,他说:“我想找赵忠宇玩,可是他在广东。”

刚把王文轩送走的前三个月,王德俊夜夜失眠。“舍不得啊,心里空落落的。可我是全家的经济支柱,我不拼命,一家老小的生活怎么办?”他说。

在四川农村,像王宏、王文轩这样的留守儿童人数超过100万,金堂县就有7000多名。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与家人团圆的渴望急切而浓烈。

“大部分的留守儿童马上就能见到爸妈了,然而仍有一些像王宏、王文轩这样的孩子,连春节都盼不到父母回家。我们送孩子一次‘逆飞’之旅,去圆这个梦。”共青团金堂县委书记蒲天乐说。

1月22日,留守儿童王文轩(左二)抵达广州后,准备离开广州白云机场。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旅程:见面前的每一秒都那么长

1月22日,龙泉山脉的薄雾还未散开,王宏和王文轩告别了爷爷奶奶,与15个小伙伴坐上了大巴车,开启他们“逆飞”的团圆之旅。

在成都双流机场,来自共青团四川省委、共青团金堂县委和成都市义工联合会的志愿者已等候多时,他们将全程护送这些“逆飞”的“小候鸟”奔赴广东,与家人团聚。

上午11点,伙伴们都已顺利通过安检,但17岁的林自堂却被拦住了。根据规定,16周岁以上登机必须出示身份证,而他只带了户口簿。

1月22日,留守儿童们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内等待前往广州的飞机。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我是不是走不成了?”他小声问,带着焦虑和失望。

“放心,一定会让你上飞机!”一位国航志愿者拉起他一路飞奔,到机场警务室办理了临时乘机身份证明,赶在飞机即将关闭舱门前,登上了飞机。

飞机开始爬升,王宏目不转睛地望向身下的土地,脸上有了一丝甜甜的笑容。

他身边的王文轩不停摆弄着椅背上的屏幕,打量着窗外的天空,满是好奇。

另一排座位上,7岁的肖文艺和9岁的林伟,此前并不认识。小哥哥林伟因为晕车加上晕机,一直恶心反胃。在几次呕吐后,他哭了起来。小妹妹肖文艺又是用纸巾为他擦嘴,又是不停地喂他水喝,照顾了整段旅途。

“其实我也想吐,但我可以忍着,去照顾需要的人。”她悄悄地告诉记者。

小姑娘虽然从小被奶奶带大,却很坚强。在幼儿园里被同学把脸掐红了都不哭,头发被书包拉链扯掉了一大缵也不喊疼。

“爸爸妈妈挣钱好辛苦,白衣服进去,黑衣服出来。我要乖,不让他们担心。”这是她对自己坚强的要求。

1月22日,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留守儿童王文轩在摆渡车上看飞机,这是他第一次坐飞机。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肖文艺的父母都在东莞打工,为了第一时间见到女儿,他们专门请了一天假,换上了最好看的衣服,奔向广州。

千里之外,王德俊夫妇也起了个大早,他们从中山市坦洲镇出发,乘汽车、坐高铁、换地铁,直奔广州白云机场。望着出站口,王德俊跑前跑后,但眼睛始终在找儿子。

22日下午2点15分,飞机徐徐降落在白云机场。

此时,守候在接机口的王德俊夫妇已迫不及待地贴着玻璃,向儿子们挥舞着双手。

团聚:泪水总与快乐相伴

“爸爸,你到了啊!”

“嗯!”

短短几个字的对话之后,女儿陈莹莹就抱着陈顺华痛哭起来。

陈顺华在16岁时就外出打工。在陈顺华的记忆中,2006年陈莹莹出生的时候,是他的第一次家庭大团聚。

那一年,因为孩子出生,陈顺华回到了金堂县老家。但是孩子出生2个月后,他又远赴广东、新疆等地务工,而母亲也在陈莹莹断奶后,到了广东。

谈起女儿,陈顺华不停地抹着泪。

1月22日,在广州某饭店内的团聚现场,留守儿童陈莹莹(右)见到爸爸陈顺华后流泪。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陈莹莹在出生十几天后,患了脑膜炎。为了给女儿治病,陈顺华除了找亲戚借钱,还两次向银行贷款。

“我开始以为孩子不行了,眼睛都泛白。”陈顺华说,女儿先后在镇上的医院、成都市儿童医院医治,一个月后终于治好了,却欠下了债。

“家里穷啊,没有办法。谁舍得离开孩子呢?”陈顺华说。

为了多挣钱,陈顺华夫妇常年春节不回家。但电话却是每天下午6点准时打给女儿,问学习、问表现。还有,问奶奶的病情。

每一次父女相聚,哪怕是微小的细节,陈顺华都记得清清楚楚。

几年前,陈顺华回了趟老家。他刚进屋坐下,陈莹莹从家里拿出一双拖鞋,叫爸爸换下。刚换了鞋子,陈莹莹用小手端着一盆水一晃一晃地递到陈顺华身边。

“爸爸,天气太热了,你先洗一下脸。”陈莹莹说。

陈顺华抹了下眼角说,那次女儿说的每句话,他都记得清清楚楚。这也是他第一次觉得女儿长大了,尽管陈莹莹当时只有8岁。

这次陈莹莹的到来,也让陈顺华下定决心让他年迈的父母赶到广东过春节。

“这是十多年来的一次真正团聚。”陈顺华说。

1月22日,在广州某饭店内的团聚现场,留守儿童们与父母拥抱。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晚饭前,来自成都、广州的公益组织代表在团聚现场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活动。十多个留守孩子手拉着手围成一圈,他们的父母则戴着眼罩,通过摸孩子的头、脸、耳朵去辨认自己的孩子。

王宏、王文轩的母亲欧阳生英转了两圈,辨别出了王宏,却始终没有辨认出儿子王文轩,最后竟然把另外一个留守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儿子。一群家长大笑着说:“都是自己的孩子,都是自己的孩子!”

梦想:爸妈回家

“我长大了,要像爸爸一样!”当6岁的王文轩说出自己的梦想时,父亲王德俊紧紧抱住了孩子,眼角闪烁着泪花。

王德俊因为制鞋厂裁员,在2016年8月失了业。很快,王德俊就在一个蔬菜市场当起了搬运工。他与来自重庆、湖南的4个工友一起卸货,卸一车货有150元钱。临近春节,货主往往会额外给他们5个人一共150元的“水钱”,这也是王德俊选择春节不回家的原因之一。

1月22日,在广州白云机场,留守儿童王文轩(左)见到爸爸王德俊后开心不已。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王德俊说,他肯定不希望孩子长大以后变成自己现在的模样,但孩子的梦想也激励了自己。再过几年,王德俊打算回到四川老家开一个蔬菜批发市场,实现自己的创业梦。

很多家长认为,在孩子眼中,父母是最崇高的,也是榜样。陈顺华说:“即使父母从事最艰辛的职业,但对于孩子来说,那也是最了不起的事情。”

而对于一些稍微大一点的留守孩子来说,他们的梦想更多是与留守的生活息息相关。

10岁的陈莹莹想当一名医生。

1月22日,在从广州白云机场回市区的大巴上,欧阳生英(右)开心地抱着孩子。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摄

“当医生可以很好地照顾生病的人。”陈莹莹说,奶奶因为心脏病常年吃药,她都知道什么时候奶奶该吃哪一种药。爷爷奶奶生病,她都会去镇上的医疗点问医生。

警察、司机、医生……这是留守孩子们最朴素的职业梦想,除了这些梦想,王文轩、王宏……千千万万的留守孩子还有一个埋藏在心底的共同愿望——爸妈回家。

编辑 李啸啸
点击展开全文
继续阅读
评论
发送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