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9 13:00
读书、写字、为人、做事……重视家庭教育的家长们常常从孩子大处着眼,希望通过良好的教育让孩子成人成才,但常常忽略了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上个月底,家学领域专家王守文做客“德行珠海·亲子讲堂”,为家长带来了一场关于穿衣的教育讲座。“穿衣事小,却影响深远。”王守文说。
思考
穿衣特点体现了文化
“今天你为什么会穿现在这件衣服来参加讲座,送孩子来接受培训?或者为什么给你孩子选择今天的衣服?是否可以回忆起来?”王守文开场用这样的提问引发听众家长的思考,他说,我们穿衣一般有以下一些选择标准:第一,冷热、湿度;第二,方便性。如果有的衣服想穿但没洗干净,就没法穿;第三,着装的场合,要穿得合时宜;第四,偶然性和随意性。
王守文接着发问:“你这几年着装的想法有没有发生过什么变化?你的孩子和家人着装有没有发生过变化?随着孩子的长大和社会阅历越来越多,他的成长与着装有没有关系?”他说,这次讲座关注的并不是时装的款式和设计问题,“我们讲的是教育。一说教育我们时常想到的是课堂,或者道理,着装虽然不是在课堂上,但其中自有道理。”
着装既然和教育有关系而且每天都要进行,那么着装如何才是好的,如何是不好的?王守文认为,这个问题需要家长去分辨。“孩子穿衣服看似是很平常的行为,但却体现了家庭文化的很多细节,也能充分展示家庭教育的理念。”
体验
穿衣也是亲子交流方式
王守文说,婴儿着装很难自主,大人给穿什么就穿什么。“小宝宝的肢体是随便乱动的,成人经常把他的小胳膊小腿儿强行搬动,这个过程都是成人和孩子之间的交流。”
这位家学专家表示,孩子的成长是探索性的,通过嘴、耳朵、眼睛、手,去探索周遭的一切,着装也是孩子探索性成长的一部分。父母首先考虑的是孩子穿什么不会挨冻不会受热不会生病,然后才考虑他们穿什么是否漂亮,或者什么样的面料是否安全、舒适,对孩子是否有害。很多家庭隔代教育,或者有保姆,那么孩子的着装可能不是父母来帮助完成的,“这里面存在一个着装的效率问题。但家长不应忽视给孩子穿衣这样一个重要的交流场景。”
他认为,在某种特定环境中帮助孩子着装,着装行为的肢体语言和环境共同构成了亲子之间的整体交流。着装的自主性就是从这种交流中开始发展出来的。
鼓励
孩子自主穿衣是探索过程
王守文说,着装自主性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在中学阶段就开始显现出来。“有些孩子只穿名牌、奢侈品牌的衣服,有的孩子追求炫酷、展示个性,而有些孩子穿的很得体、很美好,这之间的着装差异是如何形成的?我认为,这和着装的自主性关系很大。”他说,有些家长只注重孩子着装的安全性、保暖性,却忽视了着装的自主性特点,这个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着怎样的装、如何着装,全依着孩子或者全都反对孩子,对孩子来说都没有实现好的探索。”王守文建议,父母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但必须尊重孩子的意见。选择要承担后果,比如孩子非要穿一身很“疯狂”的衣服去幼儿园,如果没有太大的安全问题,那么可以同意。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是孩子穿衣服,不是父母穿衣服。既然是孩子穿衣服,如果受到了小朋友的嘲笑或有其他不愉快的后果,孩子会承担后果,并总结经验,这是一个完整的探索过程,没有这个完整的探索过程就不会有成长。
王守文还进一步建议家长,等孩子放学回家因为自己的穿着而感受到挫折时,不应该再次打击他,因为每个探索都是积极的。“不要说‘你看,没有听妈妈的话吧,被小朋友们笑话了吧’。如果这样说,妈妈就永远有一个优势压在孩子前方,孩子可能因此失去了探索的热情和可能性。”
这位家学专家总结,每天吃饭、穿衣是家庭给予孩子最基本的教育。如果这方面家长没有自己的教育修行,就很难在其他方面给予孩子更好的教育。
引导
着装是性别教育的重要方式
一般幼儿两岁左右能意识到不同的性别,3岁左右就有性别意识。王守文认为,通过着装可以正确引导孩子的性别意识,是性别教育的重要方式。
“现在存在一些社会现象,男孩不像男孩,女孩不像女孩。很多我们通常认为是消极的社会因素,其实和小时候的着装有密切关系。”王守文说,服装是我们情绪的语言,是我们性格的阐述,着装太重要了。“身上的皮肤不可改变,但着装是我们可以控制的、美好的事情,表达自己。”
现在社会上市场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家里男孩子多,其中一个男孩就被家人有意无意地打扮成偏女孩的样子,穿女孩子的衣服,而孩子就刻意表现自己是男孩。王守文认为,这对孩子的成长有深刻的影响。他建议,家长应该通过着装让男孩和女孩都充分社会化,而且各有不同的社会化方式。“对于男孩的衣着过程可以适当放任一些,而对女孩子的衣着过程可以稍微照顾多一些,当然还是要兼顾女孩衣着自主性的问题。”
对于男孩的服装交流,以及对女孩的服装交流,应有所区别,而且其中父亲、母亲扮演的角色也应该有所区别,这共同构成了基于服装的性别文化和性别意识。“性别意识是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要素,家长可以通过着装活动对儿童进行性别教育。”王守文说。
重视
穿衣体现了家庭教育细节
“卅载绨袍检尚存,领襟虽破却余温。重缝不忍轻移拆,上有慈母旧线痕。”这是清代周寿昌的一首《晒旧衣》。王守文借用这首诗,以及一些新的问题,来结束自己当天的分享。他问现场家长:当妈妈不再是子女衣着的制作和保养者,“慈母手中线”已经被服装商业化替换,在今天多元文化、工业文明及现代化浪潮中,我们的衣着教育是怎样的?有哪些困惑?可以怎样?我们能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
“大家今天都穿着美丽潇洒的服装,来到讲堂。我们不再为衣着的有无而苦恼,却为衣着的适当而困惑。”王守文说,对于孩子的衣着问题家长不应完全忽略,这是体现家庭教育细节的领域;但家长在场不意味着干预孩子的着装行为,自主、探索性的穿衣行为,才是正确的教育之道。
精彩观点
“服装是我们情绪的语言,是性格的阐述。”
“穿什么衣、如何着装,父母可以表达意见,但必须尊重孩子的意见。没有这个探索过程就不会有成长。”(珠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