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空气不一般,全国PK拿第三!“有点甜”的中国好空气如何炼成?

南方+ 记者 2017-01-22 19:07

惠州蓝天白云常伴。本组图片 王昌辉 摄

惠州版“中国好空气”再次刷爆朋友圈!

近日,环保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第一批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的74个城市中,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的前10位城市分别是海口、舟山、惠州、厦门、福州、深圳、丽水、珠海、昆明和台州市。

而根据广东省环保厅日前披露的2016年全省各地级以上市环境空气综合质量指数排名,惠州居珠三角各市之首。

“惠州空气有点甜。”在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惠州代表团分组讨论现场,省人大代表、惠州市委书记陈奕威借用一句知名广告词为惠州“打广告”,他欢迎人们来尽情地呼吸惠州的新鲜空气。

好空气成为惠州的金字招牌。

惠州好空气“上头条”已经不是第一次。近年来,惠州的空气质量长期稳居全国74个重点城市前十以及珠三角前列。好山好水好空气已经成为惠州的一张闪亮名片,而“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正是惠州的城市发展新目标定位。

在全国诸多城市久受雾霾围城之困的同时,拥有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大工业、大石化的惠州,空气为何如此清新,生态为何能与经济齐飞共舞,下面就来看看,这种实力是如何炼成的吧。

山水城市的绿色根基

一座集山江湖海于一身的国家森林城市

惠州的好山好水好空气,首先得益于优越的自然禀赋。

集山、江、湖、海、泉、瀑、林、涧、岛于一体,惠州拥有丰富多元的山水形态。这种得天独厚的绿色根基,在珠三角乃至广东全省都不多见。

南昆山景色秀丽。

延绵的山脉组成的森林绿谷,是惠州的城市之肺。

粤东南第一高峰——莲花山位于惠州与汕尾交界处,“岭南第一山”——罗浮山在惠州博罗。惠州还拥有南昆山、象头山等名山,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多达13座。惠州还是广东省首个地级市的“国家森林城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2.34%,居珠三角第二位(仅次于肇庆),远超广深佛莞。

惠州近岸海水水质全省最优。

密布的水系构成的生态水网,是惠州的城市之肾。

惠州大小湖泊、水库有130多个,东江、西枝江穿城而过,广东省最大的内陆淡水湿地在惠州(潼湖湿地),珠三角地区最大的水库在惠州(白盆珠水库)。而且,惠州还拥有广阔的“蓝色国土”,海岸线长281.4公里,海域面积4520平方公里,居珠三角前列,近岸海水水质全省最优。

正是由于有山水作保障,惠州的清新空气不仅可以免费“吸”,还可以用来“卖”。

在国家5A级景区、“天然氧吧”罗浮山,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之多,在这里吸一口气相当于在城市里呼吸30次。而早在2014年中国(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上,一瓶5升的罗浮山负离子空气罐头,拍出了3万元的“天价”。

好山好水好空气吸引大批游客来惠。

好山好水好空气,吸引游客纷至沓来。2015年惠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076.8万人次,比2010年高出1575.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30.23亿元,是2010年的2.3倍。

山水田园与繁华都市和谐共生,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浑然一体……如果把惠州比作一个人,名山挺拔、秀水蜿延,是外在颜值;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内在涵养;产业勃兴、民生改善,是经济实力。

金山河水清岸绿工程拿下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生态治理的绿色决心

年投40亿种树治水5年否决项目逾千宗

纵然“天生丽质”,也须“后天养护”。尽管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但如果只是“吃老本”,不爱惜保护,那也只会“坐吃山空”。

恰恰相反,惠州在此基础上,力推生态治理。在财力并不是特别雄厚的情况下,惠州每年大手笔投入20亿元种树、20亿元治水。

据介绍,惠州大力推进生态景观林带、森林碳汇、森林进城围城、乡村绿化美化四大林业工程,建成自然保护区26个、森林公园49个、森林村庄487个,完成村道绿化1779.7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2.34%,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75平方米,市民出行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惠州大力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惠州还深入推进污染减排工程。例如,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截至2015年底全市已建成投产的污水处理设施达74座,总处理能力达148.55万吨/日,建成截污管网1500公里;推进农业源污染减排,2015年全市共清拆非法养殖场2060家,劝退320家,清理生猪47.8万头。

同时,惠州大力推广应用新能源车辆和天然气车辆,并推进机动车污染减排,2015年全市共淘汰黄标车20385辆,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惠州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更值得一提的是,惠州严格项目的环保准入关。来自惠州市环保局的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全市环保部门共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超过1000宗,年均否决率超过10%。

“惠州是生态文明的典范,很宜居宜业。”中国市长协会小城市(镇)发展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委员杨天举说,惠州的工业基础比较好,但同时生态保持很好,二者兼得。绿色、生态、智慧、宜居正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可把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带动产业升级、城市升值。

转型升级的绿色动能

全市“十二五”单位GDP能耗下降21.02%

保护好山好水好空气的同时,不能不要经济发展。不仅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还要让市民过着富裕幸福的生活。

“十二五”惠州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变化情况。

从经济数据上来看,“十二五”期间,惠州GDP年均增长1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1%,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

而在生态指标上,“十二五”期间,惠州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21.02%,超额完成省下达的17%的目标任务,2015年全市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种主要污染物的实际排放量为5.70万吨、0.90万吨、3.22万吨、3.92万吨,均超额完成省下达的污染减排目标任务。

那么,惠州是怎么让生态与经济同台共舞?答案是推进产业的高端化、绿色化。

这背后是惠州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产业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措施来抓。

惠州环保年均否决率超过10%。

妙招之一在于,力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惠州通过做强做优电子信息产业,以较小的能源消费推动全市工业较快发展。全市电子工业增加值“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8.6%,增速比全市工业高2.8个百分点。2015年,该行业用仅占全市4.46%的综合能源消费量创造了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40%的增加值,万元产值能耗仅相当于全市工业万元产值能耗的9.6%。

妙招之二在于,大抓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十二五”期间,惠州按全市每年淘汰不低于10%,两河流域不低于20%的比例推进重污染企业淘汰,成功清退177家重污染企业。同时,还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发展,“十二五”以来共推动全市139家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并通过验收,大亚湾石化产业园被认定为省循环经济工业园,仲恺高新科技产业园和仲恺高新区东江高新科技产业园被认定为省市共建循环经济产业基地。

惠州正朝着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迈进。

正是这样多管齐下,“十二五”期间,惠州以能源消费年均5.6%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2%增长,第三产业比重上升5.2个百分点。2015年,惠州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工业的比重分别为59.2%和43.6%,达到全省先进水平,特别是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的平稳快速发展,推动全市工业增加值能耗乃至单位GDP能耗稳步下降。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惠州在广东省21个地市中政府节能考核综合排名,两年排在首位,3年排在第二位。

惠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努力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如今,惠州正朝着这一美好蓝图迈进,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让市民更加幸福地栖居。

【记者】 周欢 罗锐

编辑 谢志清
点击展开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继续阅读
评论
发送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