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快评|中超限薪令,向资本乱烧钱亮黄牌能否治本?

南方名记:丁建庭
2017-01-06 18:04
+ 订阅

文|巴扎黑

在一个资本大棒“乱战”的时代,有人概括说现在的中超现状是:“人傻、钱多、快来。”

中超很热,有报道说,在过去几个赛季,中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投入最高的足球职业联赛之一。相比于前恒大时代那种日渐惨淡的联赛局面,现在的俱乐部腰包鼓,并且愿意加大投入,本来是一件可喜的事情,最起码中超的上座率高了,球迷们也能和以往只能在电视上见到的大牌球星“面对面”了,中国球队也实打实地夺得两次亚洲冠军了。但之所以落下“人傻”名声,无非是花钱的性价比不高。抛开国家队持续低迷的表现,一些欧洲俱乐部连主力都打不上的球员,居然能叫出世界前十的身价,也难怪连有英超俱乐部教练感叹:“和中超抢人真是太艰难!”

道理上说,没有人会反对任何一家俱乐部加大投入。然而,前不久几乎全本土球员的日本鹿岛鹿角俱乐部在世俱杯上的表现已经充分说明:虽然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但有了钱也并非一切皆有可能,至少中国球员停球技术跟身价之间还有一大段距离。为此,不断有人呼吁要重视“青训”“从娃娃抓起”,可这种“乡愿”根本上忽视了大多数俱乐部老板的逻辑:冠军只是表象,中国足球历来没观众们想象的那么单纯。

复杂在什么地方?或许从一些俱乐部老板们的“经济账”中可见一斑,比如所谓引援花了1亿元但一场直播相当于给投资人打了90分钟广告、夺冠还可以免费上报纸封面。更深的计算,则是一些俱乐部老板“拿冠军换地段”的如意算盘,或是雄心勃勃的“上市”圈钱计划。再看看欧洲五大联赛,几乎每个球队都是以城市命名的,谁像我们这样把投资方加到球队名字的?说白了,足球在某些人眼里就是一门生意,哪有什么长远规划、百年俱乐部可言。

就此而论,对于体育总局准备向中超发限薪令的想法,笔者是支持的。“漫天要价”“一掷千金”,说到底是一些俱乐部政治、经济投机,扭曲了市场,伤害的不仅是中国足球,最终也损害了球员的心态和利益,比如天价转会到一个俱乐部,踢不上球怎么办?合同数字签得很高,俱乐部欠薪怎么办?

有人也许会说,足协都与行政脱钩了,俱乐部也走市场化道路了,倘若总局行政干预岂不成了乱作为?在经济学家看来,任何对自由市场的行政管制都是危险的,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应该鸵鸟式地无视问题。所以,出于规范化运作的考虑,体育总局完全可以把限薪的具体事务交由足协和各个俱乐部协商执行,而不宜插手细节。

更重要的是,作为行政主管机构,更应该关注的是“烧钱”背后的幕后交易、阴阳合同、签字费等乱象。此外,一些国企投资的俱乐部“仔花爷钱不心疼”的心态,即便是出于对全民负责的态度,相关部门也应该介入管理。这些才是根本。

编辑 葛政涵
点击展开全文
继续阅读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