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商进入2.0时代,“下半场”面临哪些问题?
2016 年对于美国外卖初创公司来说日子并不好过,这种所谓按需经济路子的新创公司几乎已经成为了投资黑洞。
2010 年,有 20 家风投投资了这种类型的创业公司,到了 2015 年,这个数字变成了 200 家。同类型公司的激增掀起价格战,人人都想在市场份额上占得先机,竞争惨烈。
湾区的外卖订餐服务公司 SpoonRocket 今年 3 月退出了市场,另一家 Munchery 还在垂死挣扎,主打“极速到家”的 DoorDash 拿到了新融资但估值缩水 1/3;做一般商品快递服务发家的 Postmates 只拿到与上轮估值相同的平面融资;拥有自己厨房品牌的外卖品牌 Maple 还在亏损。
许多外卖类初创公司为了存活下来,不断压低利润空间,入不敷出。
据推算, Maple 在 2015 年基本上每一餐都在亏钱,去年年收入 270 万美元,亏损就达到 900 万美元,食品成本占总收入的 63%,而食物废弃部分(损耗)的成本占总收入的 26%。
而 DoorDash 招募每个配送员的成本就超过 200 美元,即使 DoorDash 也尝试与合作餐厅在菜单上做点创新,以此收取 20% 的隐性溢价(标准配送费另算),也于事无补。于是外卖公司开始动脑筋利用科技搞营销。位于旧金山的初创公司 Forkable 使用人工智能机器人来批量处理订单,降低每单的配送费。自动点餐“午餐机器人”基于餐前调研,根据顾客对餐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菜单。现在在亚洲和欧洲客户市场上,Forkable 已经领先于 Postmates 和 DoorDash了。
但摩根斯坦利的一份预测还是让外卖公司觉得未来有利可图。根据摩根史坦利的报告,美国外卖市场一年的容量可以达到 2100 亿美元,其中披萨连锁店的订单中有 50% 都来自于线上。这也难怪传统的食品订购网站,比如欧洲的 Just-Eat ,美国的 GrubHub(2013 年合并另一大外卖巨头 Seamless)都在不停扩张,而其他商业巨头 Uber,亚马逊和谷歌也开始介入外卖市场服务。
除了外卖,美国的食材电商领域,在爆火之后也迅速进入到了尴尬的境地。
道琼斯旗下的风险投资行业追踪机构 VentureSource 的数据显示,今年食材电商公司只拿到了 1.78 亿美元左右的投资,比去年的一半还少(4.03 亿美元左右)。
而且食材电商这个市场并不大。市场研究公司 NPD Group 在 5 月做的一项研究表明,受调查的消费者中只有 3% 的人尝试过这项服务,人均花费 10 美元。但是许多人如果是自己在家做饭,人均花费只用 4 美元。
不过倒是有越来越多的品牌把食材电商作为跨界营销的一个噱头,比如桂格、泰森、金宝汤和好时都和食材电商 Blue Apron 和 HelloFresh 有过合作,对于它们来说,这是一个建立健康形象的好方法。
但这也要有赖于食材电商平台对于年轻消费者的影响力,如果日渐式微,品牌自然也会离去。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