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老人穿单衣走失3天,即将降温,拜托街坊们紧急寻人
1、老人走失案例与日俱增
12月3日晚9时许,廉江市河唇公安检查站执勤民警发现离检查站不远处有一位老人在路边徘徊。经过民警耐心询问后了解到,老人叫钟某,今年84岁,家住河唇镇圩,下午从家中出来赶集迷路了。民警根据老人提供的身份信息立即与他家人取得联系,很快老人的儿子赶到检查站,面对民警对老人无微不至的照顾,家属表示万分感谢。
无独有偶,前天,廉江市安铺镇田头仔村村民陈先生向记者求助称,其74岁父亲陈红九于19日下午骑着自行车去安铺镇,多日没有任何信息,希望有热心人士帮忙寻找。老人记忆力退化,会说白话、黎话,语音不清晰。21日,陈红九家人见老人未归已向当地派出所报案。
“老人走失的警情在各派出所全部警情中的比例愈来愈大,而且走失的多为七八十岁的老人,且患有老年痴呆。”湛江市公安局有关负责人说。
我国已逐步进入老龄社会。在庞大的老年人群中,有相当比例的老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老年痴呆症,由此而导致的老人走失事件时有发生。老人走失已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
2、家人的关爱是防走失的根本
处理过多起老人走失案例的民警黄德水认为,家人的忽视和缺时间陪伴是老人“有家不回”的最大原因。对患有老年痴呆症的长辈,家人的陪伴至关重要,不要让老人独自外出是最关键的。
21日晚,李玉珍(谐音)老人与家人团聚后,老人的儿子无奈地告诉民警,母亲患有轻微的老年痴呆症,独自在家觉得很空虚。可自己又因为工作繁忙,根本没有空闲时间陪伴。于是,母亲就喜欢天天往外跑,可外出后常常找不到回家的路。
记者随机采访市民时发现,对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忙碌的中年人而言,陪伴老人并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
想尽孝道,却身不由己,成了不少市民无奈面对的现实。
3、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则指出,老人走失事件频发的背后,是家庭监护与社会保障的“力不从心”。走失的老人多为独居老人,与家人同住的老人一旦走失往往会被第一时间发现,而更深层次的思考应着力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该负责人介绍,今年10月,民政部下属的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发布《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研究报告》。报告指出,通过分层随机抽样测算得出,全国走失老人一年约在50万上下,平均每天走失老人约为1370人。老人走失的主因是失智。数据显示,七成以上(72%)走失老人出现记忆障碍,其中确诊为失智的老人占25%。其次,疏于照顾的老人,使得老人走失风险加大。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贫困等是老人走失的重要原因。
“可以预料,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干预,随着老龄化社会加剧,老人走失没有最严重,只有更严重。因此,建立‘走失老人干预机制’事不宜迟。”该负责人分析,从我市现状看,社会化养老服务不足,养老院数量不够,养老设施落后,养老水平不高,以及部分老人收入低,支付不了较高质量和水平养老开支,不能享受优质、高档的养老服务。家庭式养老又没有建立社区养老中心,老人缺少必要的文化生活、娱乐消费,独自闲逛,增加了走失的风险。为此,亟待加大社会养老投入,改善社会化养老服务水平,建立社区养老中心和社会性服务机制,由社区或社会性组织为老人提供文化、休闲服务等,老人精神有寄托,尤其有社会组织管理,老人就不会到处乱走。同时,不断提高养老保险水平,使老人付得起,既解决了老有所养的问题,又能防止老人走失,可谓一举两得。
◆支招◆
为老人设置标记
发现走失第一时间报警
耄耋老人迷路在所难免,但如何应对、避免老人走失、如何在老人走失后尽快寻获?
“发现老人走失,应当第一时间报警求助。”黄德水说,多年工作经验显示,找到迷途老人的警情往往比求助寻找老人的警情要多得多,大多数迷途老人无法第一时间回家就是因为家人未及时报警。工作中,民警可以通过公安信息平台对找到的老人进行比对,若此时家属报警,民警便可尽快将老人送回家。
此外,为老人设置标记也十分有效。为避免家中老人走失,应长期在老人手、脖子等显眼位置悬挂写有家属联系方式或身份信息的标示,或让老人牢记一位至亲的联系方式,以便老人走失时方便好心市民或民警联系家属。
“如果有时间,还是要尽量抽出时间常回家看看,缓解老人的孤独,让他们感受家庭的温暖,避免出现老人‘在家待不住’的情况,减少走失概率。”黄德水说。
有时候,远亲不如近邻。和谐邻里关系,也会有效防止老人走失。“当儿女不在家时,邻居就成了您的耳目,当老人走失时,邻居的一句话也许会为家属寻找老人指明方向。”黄德水提醒说,社会各界的爱心也能有效防止走失老人出现意外。市民在街头看到走失的老人不妨伸出援手,帮其报警。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