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团队再聚这个小县城,为的是拍出这部食物界A片

南周知道
2016-12-25 18:51
+ 订阅

Hi,今天是“壹盐糖”的好文推荐。

推荐理由:顺德只是广东佛山市下面一个只有800多平方公里的小县城,它有那么多菜品能拍成一部纪录片?就是这么神奇,不信你看。

忠于原味就是忠于家的味道

盐宝每次写稿,都会陷入极度饥饿的状态,嘴里塞满关东煮、虾条、山楂。

没零食时,盐宝就去拼命刷各种美食节目,想象自己正在片里吃东西。效果极佳。刷30分钟,咽口水就咽饱了。

刷过这么多片,盐宝深感这部最对自己口味:

寻味顺德(A Bite of Shunde)

一共三集,每集50分钟。看起来似乎就是一般的旅游节目。

看了一下地图,顺德只是广东佛山市下面一个只有800多平方公里的小县城,它有那么多菜品能拍成一部纪录片?

看了看它的出品团队:

这两个人,就是拍《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秘境”那一集的两个导演。另外,而这部片的解说,就是《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李立宏。

难怪,这部片的英文翻译跟「舌尖上的中国」也太相近了,都叫A Bite of xxx。一点开,果然整部片都是「舌尖上式」的开挂高规格。

首先画质感人,各种逆天镜头贯穿全片。

譬如用微距镜头,拍摄鱼片由生转熟的那一瞬间。

还有锋利刀尖划过猪红时的一阵颤巍。

小清新如椰奶冻投进芒果后,极其有力的弹动。

片里专门卖加了芒果的水牛椰奶冻,是一个19岁的漂亮妹纸。

又譬如运用了诸多慢镜头,捕捉水滴雾气的下坠升腾。

还同时在画外音里,收录食材弹跳翻转时,极其细微的声效。

这样的好处是,冲击力太强导致的真实感大增:感觉自己快要摸到滑腻的鱼鳞了。

盐宝就是吃粤菜长大的,亲测全集之后表示,十分地道!

片里有广东人在街边大排摊就能吃到的小吃美食。

猪杂粥,有。

煲仔饭,也有。

伦教糕,陈村粉。

双皮奶,姜撞奶更不用说。

也有需要用心熬制,在厨艺了得的家庭才能尝到的各种炖品。

天麻炖鱼头。

河蚌枸杞头眉豆汤。

还有即使广东人也很难吃到的菊花水蛇羹。

正宗的做法讲究复杂,成本高昂。

每年农历五月都要由厨师亲自栽种白菊幼苗。精心培育几个月,到了秋天开花后,剪下花瓣备用。

把同样应节正长得肥美的水蛇的皮、骨、肉三者完整分离。

还要加上精制后的整只土鸡和猪舌,熬两个小时。

但这熬了一次还没完,还要把所有放进去的材料都滤出来切细。

再重新细火煲,把汤汁收浓郁,才能形成所谓的“羹”状肉汁。

最后乘小碗,吃时夹一束菊花撒上,慢慢细嚼。

这道菜让盐宝看得目瞪口呆。作为粤菜蔚然大宗的顺德菜,做起来极端又任性。其他菜系,辣椒胡椒葱蒜花里胡哨地全往锅里招呼。顺德真正高超的厨师们则鄙夷这种做法。他们对食材有着近乎膜拜的尊重,崇尚的,是严守古法,是看似平淡,暗含绝妙的搭配。

林语堂就曾经解释,中国诗人经常咏颂家乡的“鲈脍莼羹”来彰显自己的不慕名利。

顺德鱼生的做法,就是这种“鲈脍”的做法,也是脍炙人口中“脍”的做法,即切细细的肉。

顺德水蛇羹的“羹”,虽不同“莼羹”用菜为食材,但概念上相近。加上白菊,更有妙不可言的旷古之思。

整个顺德的厨师做菜,都像是在极其虔诚地,执行着某项精细而神秘的仪式。仿佛能通过这样,在冥冥之中,能最靠近他们的祖先,最能触及到大自然和造物之神。

除了像做水蛇羹那样,有着耗费几个月只为做一道菜的固执外,他们还不肯放过最原始最不起眼的食材。以花入馔。

北方人抛弃的鱼肠做成美食。

柚皮能成一道主菜。

还十分苛刻,一定要做到完整剥离污秽杂质,裸露出食材最精细的纹理。

鲜鱼脍切。

龙虾去壳。

河蚌剜肉。

还是水蛇拆骨。

他们甚至强迫自己做到汤清如茶。

一言蔽之,耗尽心力,为的就是引诱出食材本身最大的原味。

(至于这些镜头,分别是在做什么菜,盐宝就不剧透了。)

但真的是十分诱人。每一道菜,精准到指尖的烹饪技艺,灵与肉的协调,毫无遮掩的食材。加上这部片拍摄手法加成,高清特写镜头,色调可称唯美。听出耳油的音效, 打通了所有感官。食色性也,看着就让人毛孔大开,七窍通透。精神和口腹之欲都同时被触发G点,简直就是在看一部食物界的A片。

但如果这部片单纯讲食物,这就和电视上其他美食类节目没有什么两样了。

实际上,它的可贵之处在于一边讲食物,一边讲人情世事。

它用各种细节去解释这个地方的 “匠人精神”。片里一直强调,顺德每30个人就有一个厨师,还是职业水平的。(怪不得一般有名粤菜酒店的大厨,都是顺德人。)

为此,导演甚至专门跑去了当地的厨艺学校,看想将来会成为厨师的年轻人是怎么学习的。

结果发现,他们每个人都在练习切黄瓜,考试考的也是切黄瓜蓑衣。

其中一个小伙子 ,因为考试不及格,放假回家还在练切黄瓜。放假完回学校,他毫无意外通过了补考。

但通过考试的他,还在不停地重复练着切黄瓜。

根据他自己的理由,他谦虚地说,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导演还让酒店里的厨师当场表演电影里非常玄幻的蒙眼在气球上切菜的特技。

厨师一边切,气球在针尖上颤动,并没有破。

最后切出来的萝卜丝,居然可以穿过针孔。

老少厨师对比,想象一下,要练成真正合格厨师练就绝活,需要下多少功夫。

这部片的导演曾在手记里写道,他最初的构思就是要讲30个人物故事。借人对待家常饭菜的态度,说“匠人精神”之外,还说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点虽然看起来就是延续了《舌尖上的中国》的思路,但导演显然拍出了和《舌尖》不一样的东西。这无疑给观众带来了新鲜感和反思空间,也给盐宝带来了一些疑问。

这部片并没有像《舌尖》那样一味煽情。豆瓣上一堆人就表示自己看舌尖看得半夜哭醒。

它在讲述人的故事时,明显有着相当的清醒和客观。

例如讲这个妹纸。在家里,她第一次接过厨师爸爸递来的刀,学习下厨。

这时,旁述人说的是,“顺德人全民皆厨,更多的传承是在家里”。

当观众以为她就要接过父亲手中的刀,从小被培养成一个好厨师时。却画风一转,她说,“父亲的菜已经做得很好了,自己更感兴趣的是武术”,然后跑去练拳去了。这个看起来温柔的妹纸,居然4岁始习咏春,拳法了得,目光如炬。

另外还讲了一个故事。有个本地男子喜欢吃鱼。但他的外地妻子偏偏讨厌鱼的腥味。这个熟悉鱼特性的男子,为妻子吃上营养丰富的鱼,费尽心机把鱼做得不腥。

这个妻子最后是否已经喜欢上吃鱼,片中没讲,我们也不得而知。

旁白只是出现了她的声音说:“我喜欢男人在家做饭的感觉。”

原来这个男子除了打拼外,还经常给全职在家带孩子的妻子下厨做饭。

在我们的认知中,小城镇里一般都是“男主外,女主内”。而纪录片里的这些容易忽略的情节,显得多么不寻常。无言沉默中,流露出了多少平等的价值观,和夫妻间的爱意。

还有,第二集里介绍顺德当地比较特色的一类老人:自梳女。

她们现在已经90多岁。但十几岁就自食其力,并自行盘发,宣誓终身不嫁。凭借母亲传承的厨艺和勤劳,去海外华人家庭做女佣。

这部片是通过白粥这种极简又极具代表性的食物来引出这群老人的。还特别指出白粥这种简单的东西,极考验火候和人把握食物的心智,用“不凡”等字眼,暗指这些老人勤劳和坚韧,画面点到即止,画面之外,却满满敬佩之意。

这部片做得好的一点,是没有强硬地给观众输入任何的价值观,没有站在高处俯视,一味煽情强调和插入各种家国乡土情怀、任何使命。而是以平等和平和的视角,让故事的意义,在故事最原本的语境上,自然运转。

在纪录片里,自梳女即使背离主流婚姻价值观,选择终身不嫁,但她离乡别井,靠自己努力打拼,仍然应该称她“荣归故里”。

尽管这个小城全民皆厨,但不喜欢做厨的,仍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东西,去成为想成为的人;

在外辛苦打拼的丈夫,明白妻子带孩子其实也同样辛苦费心,他会经常为妻子做菜;

它相信,最好的乡土,是包容一切人性和价值观的乡土,它的包容度是你永想象不到的柔软。任何人,都能在这片土地上自由地呼吸,自在地生长。

壹盐糖


编辑 李珩丹
点击展开全文
继续阅读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