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长街,官窑这个盛极一时的码头如今只剩清幽

广州日报 2016-12-23 11:51

站在官窑的“十里长街”,往日的热闹交通要道如今已是一片静寂,趟栊门与青砖绿瓦的小屋散发出久远年代的气息。听着过来人的讲述,透过历史的时空隧道,当时盛极一时的码头,南来北往的客商……仿佛一一在眼前重现。

像“十里长街”这样的一些古驿道历史,在佛山市地方志办公室所组织的全市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中得到了展示。记者了解到,在历时5个月的普查中,工作人员基本摸清了现佛山市境内古驿道路线走向,查清了现存古驿道遗迹遗存情况,成为此次调查的一大亮点。

概况:佛山境内古时驿站驿道大都依水而建

驿道也被称为古驿道,是古代中国设置驿站的通途大道,古代陆地交通主通道。古时佛山境内驿站大都依水而建,而驿道的走向也大致沿着河流的方向绵延四方。旧时,凭借着西南涌与芦苞涌的相遇,官窑成了连接北江、西江两大水系的一个重要节点,造就了繁华一时的“十里长街”。

同样,在三水境内的两个驿站同样是依水而建。三水最早的驿站胥江驿就是位于北江上,直通清远、韶关,因而古时的胥江也是客商往来。而西南驿则经过了两次搬迁,明初设在驿岗附近,该处近西南涌;随后搬迁至河口地区,该处则近北江。西南驿往西通往肇庆、梧州等地,因而它与官窑一样成为广东省城连接粤西以及广西等地的关键节点,这同样带来了繁盛。

驿站、驿道今安在?

官窑:旧时“十里长街”

沿着官窑大道一直向北而走,在与驿园东路交界处时,几幢低矮陈旧的青砖小屋与周边的现代建筑有些格格不入。右拐进入驿园东路一探究竟,类似的青砖小屋沿着道路一字铺开,官窑旧时的街景,便藏身于城市的转角里。一打听,便知这里便是古时官窑“十里长街”的一部分。

官窑老街

长街呈东西走向,成“一”字形,坐落于沿河之南的堤基上。越往里走,巷陌越发幽静。分布在道路两边的小屋也越发古老,趟栊门与青砖绿瓦的小屋散发出年代的气息,历史的厚重感似乎就在外墙上斑驳的痕迹与风雨侵蚀后模糊不清的字迹中尽显。由于年代久远,不少老屋大门紧闭被空置,也有不少老屋被利用起来当作印刷厂、首饰加工店的门面。更有耐不住寂寞的居民在一旁建起现代风格的小楼,尽管显得特别的突兀,但似乎也在告诉世人“长街”在岁月的冲击下也在发生改变。“这里不变的是邻里间家长里短的聊天声。”小巷里一位老人发出这样的感慨。

官窑地方志的主编陈炳松告诉记者,官窑有条“十里长街”,街道是由三板青石铺就,大概就是现在官窑街头到七甫的位置,“由于地理位置重要,明清时期官窑便设有驿站和驿道。”陈炳松表示,而如今驿站已无迹可考,三板青石铺就的古驿道也埋在水泥铺就的道路底下。

三水:西南驿岗命运几经流变

位于芦苞中心城区北郊芦苞胥江祖庙面临北江,因其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800年的悠久历史被当地开发成旅游景区,吸引了不少游客到来。这样的场景早在千年前便已经出现,因为三水约千年的驿站史,最早或许可追溯到芦苞的胥江驿。三水地方志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尽管现在胥江驿站已难觅踪迹,但根据史料推测当时的胥江驿就在芦苞胥江祖庙靠北江大堤附近。

胥江祖庙

而在胥江驿的西南边与之相望的西南驿则是三水境内另一个古驿站。西南驿作为当时三水最重要的驿站,从明初的驿岗迁往明末的三水县城再到清乾隆时期的裁撤,命运几经流变。如今的驿岗仍存在,千百年来见证着西南古驿的变迁。据《三水地名志》记载:“驿岗在西南镇区北2.5公里处,海拔71.7米,明代曾在岗脚设驿站,即今云东海街道横涌村民委员会驿岗(陈、何)村。”

曾对三水古驿道进行研究的三水方志办工作人员雷韩杰表示,西南驿是三水最重要的驿站。

昔日繁华随“驿”而生

官窑:当年繁华码头今朝成公园

行走在驿园西路的马步头公园,三三两两的人群让这里显得有些冷清。殊不知,正是当年西南涌与芦苞涌在这交汇,形成了当时盛极一时的码头,南来北往的客商给官窑带来了繁华的“十里长街”。清代官窑鼎盛时期曾有经营杂货的店铺300余间、茶楼9间、织布厂5间、晒布场地8处。

历经沧桑的官窑老街。

陈炳松告诉记者,马步头驿园文化公园所在地,就是当年西南涌的码头,“当年在这里有五艘快船、五匹快马迎接南来北往的旅客。”今年70多岁的陈炳松讲述,20世纪50年代,马步头仍是人们坐船出行的码头,他在广州工作30多年,“以前还从官窑坐船到广州”。 当年“千年古驿”的商业鼎盛,现在的官窑老街仍有迹可循,当地的驿园社区,就体现了“驿文化”的影响。在官窑的驿园东路、驿园西路一带,特别是驿园东路,还保留着当年“十里长街”的旧貌,比如官窑旧公社、旧店铺、书室等建筑仍保留。

在官窑老街,如今还可以看到官窑生菜会馆和凤山古庙的遗址,遥想当年繁华的“十里长街”,遇上生菜会、凤山庙会等民间传统习俗,想必热闹非凡。

三水:古驿已难觅19驿铺见证繁华

前段时间,三水区方志办开展古驿道沿线自然村落实地调查。连续多日,工作人员同三水地情专家植伟森走访了6个镇街、20余条自然村落。据统计,三水立县以来各时期古驿道累计共有驿站、驿铺19个(含立县以前就已裁撤的胥江驿)。而正是这19驿站、驿铺见证着驿道沿线的繁华。

三水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人员调查走访发现,各相关自然村落古驿道、驿站、驿铺、驿亭、古桥等已无遗迹可寻,只有一些古驿道情况的反馈,其中乐平镇古灶有现今三江至乐平公路的三江旧圩至南宝树脂厂段为古驿道的反馈,现已改作公路,水泥硬底化,沥青路面。令人遗憾的是,三水全区已无古驿道现存遗迹。如今,三水旧时的驿站、驿铺虽已不存在,但一些地名仍然保留了下来,如白沙、鲁村、古灶、望楼岗、李坑、叶岗等。 

【来源】广州日报

【记者】刘鹏飞、黄健源

编辑 王虹丹
点击展开全文
继续阅读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