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有料|职称改革不知怎么改?先走一步的广东有这些经验

南方+  2016-11-07 18:37

说到职称,你会想到啥?

大概是,有了职称护体,升职加薪、福利待遇提高,论资排辈也不在话下。

但如果评不上职称呢?有教授曾吐槽,专注教学就是毁灭自己,言下之意就是:如果没有职称,工作再出色也是白干。

因为在咱们国家,职称评定素有“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有真才实干但受这几个条件限制的人才不在少数。

不过以后这种情况有望改善。在11月1日举行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多项改革方案新鲜出炉,其中一项就是深化职称制度改革。

职称制度改什么?对你有什么影响?有料哥今天要聊的这个话题,跟每个职场人息息相关。


职称究竟有啥用?

职称是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技术水平的标志,代表着一个人的学识水平和工作实绩,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同时也是对自身专业素质的一个被社会广泛接受、认可的评价。

人靠衣装,但对于部分职业的工作者来说,职称就是反映自己能力的直观指标。

这套标准更适用于专业技术人才集中的领域。在现行的职称制度中,对于医院、学校、出版社、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职称显得更为重要。

比如,有料哥去医院看病,选挂号的医生,第一眼看的不是脸,而是看他究竟是“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还是“主治医师”,这其实就是医生的职称。

主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分别是正高和副高职称,他们的号是专家号,而其他医生的则只能算普通号。

职称等级不同带来的待遇差异也显而易见,看病时先是挂号费这一项就差了不少。患者并不了解每个医生的情况,于是,职称变成了患者选择医生的第一标准。

同样的衡量标准差别也出现在教师行业。据有料哥了解,在大部分中小学中,职称直接与教师的工资待遇挂钩,高级和中级职称相差很大。评上和评不上,区别就在于工资多了还是少了。

职称评定的比例限制也广受吐槽。以中小学为例,示范性高中的高级职称比例是35%,一般高中是25%;初中的高级职称10%,中级40%,初级50%。小学教师没有高级职称,最高才达到中级职称,小学老师的头顶悬着一块“隐形天花板”。

而在研究院等科研单位,职称对于工资、退休金、补贴等都有影响。总的来说,职称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级别、职务晋升、人才流动、行业交流、承担科研项目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评上职称有多难?

有料哥用资深同事老王的故事,来告诉你评职称有多曲折。

老王在8年前评过中级职称,按理说早该评副高了,但他至今都没有参评。

不参评的原因就是流程太麻烦,要考英语,考计算机,考专业课,发论文,参加答辩,副高指标又有限。专业课还能应付,但像英语和计算机,考的内容大部分是自己平时用不上的东西,又看到其他同事评副高的艰难历程,老王索性就不再折腾了。

但很多人的心并没放得像老王那么宽,毕竟职称和钱途和前途都挂钩。而这也正是问题所在,当职称与利益挂钩,挖空心思评职称的“伎俩”也层出不穷。

在高校,职称评审“唯论文”模式已存在多年。大学时代,有料哥就曾私底下听到过老师的抱怨,为了评职称,赶论文,接项目,有时候真的连上课和学生都顾不上。

可想而知,这样的环境下,学术研究风气难免败坏,研究造假、付费刊登,出来的论文就像注水猪肉,没有一点嚼头。

各位看官看出问题了吧?与利益挂钩、评选标准单一、步骤繁杂,给有真才实干的人提高了门槛,又为不务正业的“专业人员”提供了便利。那显示从业者专业技术的职称头衔还有何意义?

职称改革,广东先行

在11月1日举行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上通过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就明确了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方向:

1.评价更为科学

2.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

3.政策要向基层倾斜

处于改革前沿的大广东,其实此前就意识到这些问题,开始在科研和教育行业试水职称改革,在克服“唯论文”、向基层倾斜的方向上努力。

深圳航天东方红海特卫星有限公司,科研人员检查开拓一号卫星装配情况。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科研

截至2014年年底,广东全省共有专业技术人员478万人,其中约七成为科技人才,而全省专技人才中获得高级职称的每年约新增2.2万人。相比之下,有职称和没职称的人比例的确悬殊。

早在2015年9月,广东就出台《关于进一步改革科技人员职称评价的若干意见》,将科技人才的职称评定从“重论文、重科研项目”向“重科技成果转化”转变。在这一次广东职称评定改革中,亮点也不仅仅是打破“唯论文”论。

亮点❶ 论文也有代替品!

以往:职称评价体系过多侧重科研项目和论文发表。

现在:只要研究开发了高新技术并实现了转化,申报最高为正高级的相应级别的职称就具有很大的机会,而以往连申报门槛都达不到

有料哥了解到,这样的做法在全国可是首创。

亮点❷ 论文质量很重要!

以往:看重论文发表数量。

现在:看重论文发表质量。《意见》提出,在Nature、Science、Cell发表论文或在专业领域影响因子30以上的科技期刊发表论文(第一作者或第一通讯作者)的,对论文的篇数不作要求。

亮点❸ 成果效益代替课题!

以往:课题至上。

现在:只要科技人员作为第一主持(责任)人研发具有市场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的高新技术并成功实现转化和产业化,单个技术转让项目技术交易额累计达到50万元或3年内多个技术转让项目技术交易额累计达到100万元的,在参与职称评审时每个项目或每100万元就可替代一项纵向课题要求。技术转让合同以地级以上市科技部门登记为准。技术作价入股可参照执行。

亮点❹ 职称评审权下放了!

以往:职称评审大权紧握在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手中。

现在: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进一步向广东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大型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下放职称评审权,探索自主评价机制,可自行制定不低于省通用标准的职称评价标准,自主展开职称评审、自主发放证书。

教育

在教育领域,面对优质教师队伍,广东也有动作。今年6月27日,广东省人社厅、教育厅联合下发通知,明确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评聘,可适当调整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原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

像有料哥刚才提到的职称评定的比例限制问题,现在广东也有解决办法了。在这次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中,教师高级、中级、初级之间的岗位结构比例将得到完善。

以往:职称评定岗位比例限制多多

现在:小学副高级和中级岗位比例分别上调不超过5%。还适当提高了评聘矛盾突出的中学高、中级岗位结构比例。


咱大广东,在职称改革上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而且走在全国的前头。

有人说,职称改革,是一个回归常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利益再平衡的过程。

而有料哥认为,让真正有德行、有能力、有成绩的职工获得公允的评价与待遇,才是职称改革的最终目的。

【策划】只偶

【撰文】洋晓

【校对】黄黎繁

【封面大图】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编辑 杨小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