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楼市出新政:二套房首付不低于50%,暂停购房入户

现代金报  2016-09-28 07:31

27日下午,杭州又公布了新的楼市政策,这也是继9月19日杭州重启“限购令”、9月26日杭州土地出让规则作重大变化后的“第三拳”。

新政明确,杭州自9月28日起同步实施“暂停市区购房入户政策”、“调整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两项措施。同时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浙江银监局指导浙江省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调整杭州部分区域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三箭齐发”维护杭州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调整公积金贷款和商业贷款政策

在购房入户政策方面,明确自2016年9月28日起,在杭州市区范围内(含萧山、余杭、富阳、大江东)暂停实施购房入户政策。2016年9月27日前已在网签平台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或二手房转让合同的购房人,仍按原政策执行。

在公积金贷款政策方面,明确自2016年9月28日起,在市区限购范围内,职工家庭拥有一套住房但未结清相应商业性购房贷款,再次申请公积金贷款购买普通自住住房的,公积金贷款首付款比例由不低于40%调整为不低于50%。

在商业性住房贷款政策方面,明确自2016年9月28日起,在市区限购范围内,对拥有一套住房且相应购房贷款未结清的居民家庭,再次申请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购买普通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由不低于30%调整为不低于50%。

政策同时明确,公积金贷款和商业性住房贷款本次调整未涉及的其他事宜,继续按照现行差别化公积金及信贷政策相关规定执行。

新政是“限购重启”的一个补充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从操作层面来看,此次推行的购房入户政策调整,可视为对9月19日限购重启的一个补充。按照杭州现行购房入户政策,理论上来说,外地户籍购房者只需在下沙全款购买一套总价60万元的商品房住宅就可以入户,一旦入户杭州之后,便不受9月19日实施的限购政策影响,“又过上了想买多少买多少的日子,之前的‘限购’政策也就失去了意义。”

而暂停“购房入户”之后,杜绝了外地购房者通过以“买房、入户、再买房”方法增持杭州房产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楼市投机行为的限制力度。

消息一出,杭州几大本地论坛的房产板块炸开了锅,有网友表示:“我是来杭州打工的,想以后定居在杭州,如果买房也不能落户的话,以后怎么办?”昨天,记者也就此问题询问了相关部门,其实除了原先施行的购房入户政策之外,外地人想要在杭州落户还可以通过其他多种形式,包括人才引进落户、应届生毕业落户、纳税落户等等,并不是只有买房这一个办法。

除了对“买房入户”规定作了调整之外,此次楼市政策还对公积金贷款、商业性住房贷款政策作了调整,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杭州市目前出台的楼市政策,如二套房提高首付比例、限购政策主要是针对投资客,政策出发点是抑制投资客的投机需求。

土地出让政策调整,提高拿地门槛

记者了解到,就在前一天,杭州对土地出让政策也进行了调整。主要的变化为:当土地竞价溢价率超过100%(含)时,该地块竞得人应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起一个月内全额付清土地出让金;当溢价率超过120%(含)时,除需满足上述第一款条件外,该地块所建商品房屋还须在取得不动产登记证后方可销售;当溢价率达到150%时,不再接受更高报价,转为在此价格基础上通过现场投报配建养老设施面积的程序并按投报面积最高者确定竞得人,并需同时满足上述第一、二款条件。

有业内人士认为,与其他城市熔断、摇号等调控手段相比,杭州对土地市场的调控手段,最大特点是不人为地限定最高价,而是以市场手段“限高”。楼市分析专家丁建刚认为,土地新政提高了拿地门槛,对开发商的资金周转能力有了更高要求,“竞拍配建养老用房面积,理论上是一种威慑,但也符合市场需求,未来95%以上的中国人,应该是在社区或家庭养老。”但也有开发商比较坦然,认为这一调控对土地市场其实影响不大。

不过丁建刚也表示:“整个市场的降温,仍有赖于和一线城市特别是上海的落差不再继续加大,如果落差持续加大,仍会有巨大的溢出效应。”


●相关链接

杭州8月新建商品房

成交量近2万套

杭州楼市进入2016年后,不断升温。2016年8月底,杭州住宅去化周期仅5.3个月(月均去化1.2万套),均价连续17个月上涨后达到18547元/平方米,环比上涨11.6%。某房地产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杭州8月份新建商品房成交量接近2万套,今年全市新房累计成交量已高达15.4万套,为历史最高点。

为调控楼市,杭州市政府开始出台“组合拳”政策。9月18日,杭州市政府重启限购,宣布自9月19日起,在市区限购范围内暂停向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出售住房。

9月26日,杭州市发布土地拍卖新政,限定土地拍卖最高溢价为150%。业内人士指出,在密集出台政策,打出限购、限贷、入户调整、土地政策的组合拳之后,杭州楼市未来再出台核心政策的可能性不大,杭州市应该会观察未来三四个月市场的反应再做决定。

【记者】马佳丽

编辑 杨小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