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槛低粘性也低,微信小程序想干掉APP还有很多问题

南方+  2016-09-23 09:05

9月21日深夜,微信“应用号”即将推出的消息不胫而走,几个小时后,微信官方正式宣布“应用号”开始内测,并暂定名为“小程序”。

小程序究竟是什么?根据微信创始人张小龙的解释,小程序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触手可及”、“用完即走”,应用将无处不在,随时可用,但又无需安装卸载。一个轻质化的产品,和朋友圈、公众号一样,内容很重看起来却很轻,符合微信一直以来举重若轻的特质。

小程序刚开始内测,就获得了诸如“掐死APP”等惊爆的“寄望”,或许与今年初张小龙对小程序的雏形应用号的初衷有关,“关注一个公众号就像安装了一个APP一样”。

即使不看各路技术分析,纯路人也能感受到小程序和APP之间有限的替代性,即便小程序能缓存,要做一个复杂手游也还是很难。况且,下决心打开APPstore下载一个APP很难,而关注一个公众号很容易,但下载了一个APP之后使用的频率却会比公众号的打开率高很多,毕竟,关注后只看了一眼连取关都忘了的公众号不是一个两个。进入门槛低,忠诚度和黏性也很低,怎么维护用户,是小程序基因自带的挑战。

这当然不是什么技术创新,有人对此嗤之以鼻,皆因Facebook早就做过开放应用平台,国内也有百度的轻应用和一度备受关注的豌豆荚,再往前,同样逻辑的还有浏览器插件和更早时期的widget。可是,上述的每一个产品都没有像微信一样的绝佳入口——7.6亿活跃用户和如此高的用户黏性,并身处碎片化占据人们全部生活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比起业界争论不休的宏大话题,对于一个普通用户而言,最关注的也许是,在微信、朋友圈、微信支付和公众号之后,小程序会为生活带来多少改变的可能?

不得不承认,微信已经全面占据甚至改变着现代中国都市人的生活方式。从一开始,微信的聊天工具+朋友圈设计,就不是人们以为的纯聊天软件,这让微信迅速占据人们的生活并完全改变了社交场景,纯粹的三次元社交已经不复存在了,“活在朋友圈里”和“点赞之交”开始重新定义社交模式。

在微信成为一个现象级产品之后,扫码支付兴起,微信支付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极大地推动了支付习惯的改变。现在,大到百货公司大型超市小到便利店报纸摊都可以使用手机支付,很多人的支付观念都从“钱包里没有500块就没有安全感”变成了“身上带了50元现金都觉得身怀巨款”。

2012年,公众号上线,自媒体火速崛起,大家获取信息的方式逐渐从电视、报纸、门户网站变成了公众号和朋友圈。基于此,连广告的方式也随之改变,即使传统的大企业也不得不改变营销策略,将部分甚至是全部的广告预算投放在KOL公众号的文章推广上。

微信已经从现象级产品变成了现象制造器。正如公众号的能量超乎了初始想象一样,这些现象都不只是微信的设计带来的,而是对用户赋权产生的共同创造。因此,有了公众号的珠玉在前,才让人对有着更高开放程度和可塑性的小程序有了同样甚至更高的期待。

“小程序”这个可爱的名字背后,是微信构建大世界的愿景。它会不会取代APP对普通人来讲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在社交场景、支付方式与信息获取方式被改变后,会为生活带来多少新鲜的可能性?

【来源】南方都市报

【原标题】小程序,大世界,生活还有多少改变的可能?

编辑 丁晓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