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吗?有一种叫卖声,响彻潮汕几十年

南方+ 记者 张伟炜  2016-08-24 14:45

有谚语云:“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 

昨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处暑,尽管处暑已过,然而暑气仍然不退。在潮汕地区,有一种叫卖声,已经响彻了几十年时间,给炎炎夏日带来丝丝凉意,所卖何物?那就是可以解暑清热的“最佳搭档”小吃:豆花与草粿。

“夏日豆腐遍街头,串巷叫卖四方行。清口解渴适时令,呼卖声调如潮乐。” 这是潮汕民间曾经流行的一句民谣,形象地道出了潮汕城乡夏日民俗风情一景:潮汕的夏日,暑气逼人,潮汕人在村头巷尾纳凉时总会听到叫卖豆花(即豆腐花)之声,在暑气的“压迫”下,赶紧掏钱买一碗清香滑润的豆花打牙祭。

黄豆需浸泡几个小时后才能开始磨成生豆浆。

煮好了的豆浆加入适量的石膏搅拌均匀,稍待冷却凝固后就成为豆花了。

与豆花齐名的另外一种小吃是草粿,同属潮人世代相传的夏日清凉解渴传统小吃,为“姐妹品种”。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草粿、豆花这两种食品是许多人儿时记忆里的美味。草粿色泽黑亮,豆花则白净,一黑一白,构成潮汕人夏日解暑小吃的主色调。

白净无暇的豆花撒上白糖与少许芝麻粉即可食用。

“我二十多岁时就跟人学习怎么做豆花,学成之后在街上摆卖,当时一碗豆腐花才一毛钱,现在要四五块钱了。”有着三十多年老手艺的黄烈波对南方日报记者说。

年过六旬的黄烈波是土生土长的潮汕人,最开始是跟人学习做豆腐,然后自己摸索做豆花和草粿。黄烈波说,当时他用扁担挑着刚出炉的草粿、豆花沿街叫卖,很快就卖完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来才慢慢用自行车、摩托车代步叫卖。

“很早已经有人用喇叭代替人声叫卖了!”黄烈波说,叫卖方式多样,还有人喜欢用清脆的“咚、咚”的敲碗声,不过他还是喜欢扯大嗓门拉长腔调叫卖,“比较亲切有力!”

除了扯开嗓门叫卖,还有人喜欢用清脆的“咚、咚”的敲碗声。

在黄烈波自家的小食坊里,有两个柴火炉灶,一台机械榨汁机,一台案秤,还有其他制作工具,每一天,清香滑润的豆花和草粿就在这里出炉。

黄烈波向记者展示做好的草粿皮。

草粿的主要制作原料是草粿草(仙人草),是梅县一带地区的特产。制作草粿前,黄烈波的妻子黄少芬先把已经晒干的草粿草清洗干净,然后放入灶台的大锅里,再加水进行熬煮。

草粿的主要制作原料是草粿草(仙人草),是梅县一带地区的特产。

草粿草通常要用大火熬上6个小时,才能变成黏稠的黑色的草粿水。

“通常要用大火熬上6个小时,直到变成黏稠的黑色的草粿水,接着再过滤草粿水,去掉草粿草的残渣,然后把过滤好的草粿水继续熬煮,加入适量的地瓜粉,搅拌均匀起锅,等冷却到70℃左右的时候,草粿水和地瓜粉则会融合凝结成为晶莹的草粿,做好的草粿既有弹性也有韧性。”黄烈波娓娓道来,由于熬制草粿的工序烦琐一些,黄烈波也要协助妻子来共同完成。

过滤草粿水,去掉草粿草的残渣。

加多少薯粉或石膏粉,都需要放到案秤上称量。

在熬煮草粿水的同时,黄烈波把已经浸泡了三四个小时的黄豆慢慢放入机械豆浆机里,不断加水,把黄豆磨成生豆浆,接着再把生豆浆转移到另一个灶台大锅里。黄烈波说,豆浆在磨好后的一个小时内就要煮,在夏天时天气比较热的情况下时间还要缩短,不然煮出来的豆浆就会像豆腐渣泡在水里一样。豆浆煮好后,也要加入适量的石膏搅拌均匀,最后起锅,稍待冷却凝固后就成为豆花了。

黑得发亮的草粿撒上白糖即可食用。

黄烈波说,等到草粿或者豆花都呈果冻状后,用勺子“割”出几勺,入碗,再撒上白糖即可食用。

在黄烈波的记忆里,以前物资贫乏,家里又穷,极少情况下能够吃小吃,草粿和豆花倒是唯一的例外,它们不仅便宜,由于潮汕人讲究中药去火,因此草粿恰恰被认为是一种补益清热养生食品,尤其是那村头巷尾那“草粿、豆腐花”的叫卖声听来尤为亲切,已深深铭刻在每一位土生土长的潮汕人的心中。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张伟炜

校对/符如瑜

编辑 刘自如

相关文章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