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医院探索“去行政化”:有医生年薪达到200万

南方+  2016-08-01 07:47

长期以来,公立医院行政化色彩浓厚被认为是阻碍医改的一大问题,公立医院“管办不分”“政事不分”,编制管理带来“同工不同酬”“医疗资源如死水”等诸多怪象。近日,网上一则“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取消事业编制,医生年薪可达百万”的消息引起社会关注,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医生年薪百万不是梦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是“去编制化”最彻底的医院之一。在2012年开始投入使用的这家公立医院,没有行政级别,所有员工不具有事业编制。

说起当年放弃原编制来到这家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内科的张医生说:“我当时也有过犹豫。亲友都劝我,编制除掉就没有回头路了,我都副教授级了,再呆几年就是副院长了,大家都劝我不要走。现在在港大深圳医院虽然累一点,压力大一点,但是靠能力吃饭,幸福感挺强的,我希望市场能够成熟起来,让医生的专业价值得到合理回报。”

2015年5月底,《深圳市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到2017年底,深圳的公立医院不再实行编制管理,取消行政级别。随着方案逐步推进,深圳罗湖区整合区内5家医院和35家社康中心建成罗湖医院集团,以法人结构为载体率先试水改革,尝试全员聘用,取消医院集团行政级别和领导职数,打破终身制,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在深圳,“去行政化”的努力正引发一些新变化。记者了解到,在薪酬待遇上,有些没编制的医生,薪资水平甚至高于有编制的医生。深圳市卫计委主任罗乐宣介绍,在深圳一些医院,引进个别特聘岗位,年薪100万、200万元也有。

“70万年薪,是以往公立医院医生不敢想的一个数字。”张医生现在在港大医院是副顾问医生,相当于其他医院中的副主任医师,年薪约70万元。

不仅仅是大医院,对于很难留住人才的基层医院,深圳也想出了“高年薪制”的办法。罗乐宣说,罗湖医院集团试点向全国招聘30名年薪30万元的全科医生。目前全市医务人员年平均工资是21万元,全科医生年平均17 .5万元。这是罗湖区分级诊疗吸引优秀医疗人才下沉基层的一项重要措施。

编制造怪象是时候取消

业内专家认为,很长一段时间内,编制客观上造成“同工不同酬”“把医生当私有财产”等怪现象。在现有利益格局之下,不去编制,医改难以推进。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巡视员廖新波说:“医院发展需要在没有编制的情况下自主招人,编制的存在人为制造了一些政策歧视,比如在福利、奖金、劳动时间等方面,对于付出同样劳动价值的医生,并没有一视同仁,‘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不少,我做医政管理多年来收到很多这方面的投诉。”

此外,“编制管理”限制了医生自由流动,也阻碍了分级诊疗。廖新波说,“医生多点执业”难以推下去,就是因为编制的枷锁,把医生紧紧锁在单位里面,单位又把编制医生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不放出去,优质资源无法自动通过市场来调节、支配。如果不废除医生的事业单位编制身份,优秀医生下沉到社区就始终是一句空话。

然而,深圳在试水“去行政化”改革的过程中也遭遇不少阻力。据深圳一位公立医院院长透露,2015年上半年,该医院曾试点全面取消编制,但短短几个月后又恢复了编制。“单位人”背后捆绑着诸多利益。一位医生告诉记者,之所以深圳实行“去编制”几个月就停了,是因为老职工闹得太厉害。港大医院是新的医院,全都是增量,所以改革起来难度小很多。

深圳罗湖区妇幼保健院一位外科医生告诉记者,职务晋升、评职称这些东西都绑在编制上,宣布取消编制容易,但是首先配套政策要跟得上。

罗乐宣坦言,客观来讲,在全国编制都还没有完全取消的情况下,大家对取消编制还会有一些顾虑,特别是深圳引进人才的时候,编制里最核心的就是待遇,这也是最大的阻力。

罗乐宣说:“去编制以后,首先要保障待遇,特别是离退休待遇。我们现在取消了编制,但新增了职业年金,通过年金机制保障待遇。”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促进医生成为社会人,能让医生的积极性更好发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医生的价值就能得到充分体现,这就是“去行政化”的力量,也是盘活医改“这盘棋”的关键。

据新华社电

【来源】南方都市报

编辑 刘自如

相关文章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