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男读博“开小差”,创建出估值过亿公司

南方+ 记者 尹来 陈坤荣  2016-06-24 12:10

夏昊强最近又在盘算着换办公室的事。2012年2月20日,广州基迪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当时全公司只有三个人,租了个25平方米的小办公室。

接下来的四年,公司在全速奔跑中,而今已经发展到一百多号人,租用了基地40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几乎每一年都在搬家。去年公司营业额做到2300万元,成功融资1000万,估值1.5个亿。“按照我们现在的发展计划,现有场地还是小了,恐怕还是要想办法。”这位技术男对于自己和公司的未来都有超级冷静的规划与视角。

广州基迪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夏昊强。

一次“开小差”成创业起点

广州基迪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的时间不长,但奔跑的速度很快。成立仅一年时间,就获得了广东“珠江天使杯”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成长企业组)百强企业称号,2014年认证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而创立这家公司的念头来源于夏昊强写博士论文时的一次“开小差”。夏昊强本科就读于武汉大学生物科技专业,后来到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读博士。“我是做科研出身,当我写毕业论文时,列举了很多文献。别人都觉得我能查阅到这些文献已经很厉害了,可我却突然意识到,这些文章也就是我把它挖出来,否则,它可能就一直默默地呆在那,对于很多人来说,一点用都没有。”夏昊强第一次感受到学术的失落,“科学家的重要性究竟在哪里?中国其实不缺科学家,但缺技术转换人才。”

这次“开小差”可以说成为夏昊强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位纯技术男决心要创业。“我的导师也很替我惋惜,他觉得我做科研一定能行。但他没有阻拦我,而是给我介绍了好几个商海沉浮已久的前辈,希望他们的经验能让我少走点弯路。”

就这样,技术男夏昊强飞快而坚定的转型,他果断选择了基因组测序、个体化医疗咨询、健康信息管理为创业方向,在去杭州某公司“见习”了两个月的创业后,就马不停蹄地飞来广州,找寻落脚点和合伙人,最终选择了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

盘活“烂尾项目”打响名声

这个孵化基地在创业项目入园前,会有一个特别的程序,即先要按照一个标准模式审视项目。基地建立了一个专家委员会,由他们对申请入园的创业项目进行调查与评估;专家给出的意见,对项目的可行性、能否入园起到决定作用。

夏昊强带着基因二代测序技术和项目计划书入园时,对往哪个细分市场走并没有想清楚。专家组看中了团队的技术实力,建议他们先做二代测序信息的解读与分析,找到市场的立足点;去年下半年,赶上国家批准二代测序技术应用于肿瘤检测的机会,夏昊强果断推进业务转型,专攻肿瘤的精准与个性化治疗方向。

不得不说,夏昊强是个十分冷静和思维缜密的人,他的创业历程几乎和他提前设想的一样,即便发现有不合适的地方他也能很快地调整方向,朝正确的路径走起来。但即便如此,创业路还是远比他想的要艰辛。

“我那时候约到了11位合适的合作对象来谈成立公司的事。”夏昊强说,11个人里,最终只有两人决定和他合作,“甚至有一个合伙人,原定是第二天去打款了,前一天晚上突然跟我说撤资,不合作了。”

三人,铁三角,基迪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这么终于组建起来了。可拉生意又成了第一个需要克服的难题。

“基因测序设备非常贵,所以我们只能做后续服务。”夏昊强说,他抓住的行业痛点是:科学界需要这个基因测序服务来做研究,而且这个行业非常缺人才。“我们要先把生物信息的品牌做起来,所以先做数据解读服务,专门找一些大公司不做或者没做好的烂尾项目,我们将它捡起来做。”夏昊强形容最初公司是赚一些又难做又辛苦的“小钱”,就是在这样一笔笔“小钱”中,公司的名声一点点打响了。

大学城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4楼,广州基迪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人员在做实验。

一路奔跑 今年要静下来

“第一年年底,我们公司是11个员工,然后开始接到一些大订单,小业务做得非常轻松,这个时候我们就确信,我们能活下来了。”

基迪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强项是为客户提供定制服务。“我们会通过远程手段,跟老师一对一沟通,服务做得很细致,所以很快被市场接受。”接下来的三年,公司迎来了第一个快速增长期。“就感觉一路在向前跑,不断开拓市场,西南、西北、北京……就是一个个点地去复制广州模式,也不需要怎么管理,只要赚钱就可以了。”

公司的业绩每年都在翻番,这种定制化服务一路走俏的同时,越来越多对手也在涌现。

而公司的一些问题也在快速奔跑中逐渐露头。“一些公司内部管理的问题,还有人才的问题。”公司开始有骨干被其他公司高薪挖走,商业模式被拷贝,夏昊强意识到,公司发展到了一个转型的关键期。

夏昊强说,而今公司的主题就是静下来。“把管理体系、技术储备体系、团队成长体系做好。一方面抓研发,一方面抓管理,抓研发就是把公司做强,抓管理就是把公司做大,而这一切最终依赖于人,所以,我们现在也在狠抓培训。”

不难看出,无论在何种境地之下,夏昊强依旧保持着一贯冷静的思考。

■对话

中国不缺科学家,但缺技术转换人才

记者: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到大学城落脚?

夏:广州大学城离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都很近,我们觉得很理想。

记者:你们刚刚入驻的时候大学城是什么样子?

夏:当时这个基地还没什么人气,还在拼命招商阶段,租金也很便宜。我们公司这几年发展很快,招人多,可以说是基地最具人气的公司了。(笑)

记:这两年广州大学城的变化是不是很大?

夏:(大声)变化太大了。比如这个孵化基地,现在想租个房间都租不到,全满了。还有住的地方,原来我们还可以租一些教师公寓,现在不仅租金翻倍,关键是还租不到。

记:听说你原来可以去斯坦福大学读博士后,为了创业就放弃了,现在会不会有些后悔?

夏:有位商界的前辈曾经跟我说过,你到了后来,一定会有所遗憾,但你一定不会后悔。我有很多同学,现在科研成绩都不错,我看到他们功成名就,但我觉得他们在走独木桥,我在走阳光大道。中国不缺科学家,但缺技术转换人才。

记:那你现在和那些同学见面时,会有失落吗?

夏:说实话,创业路我不觉得苦,我这个人,越难的事情,做起来越开心。我毕业后第一次见导师,坦白地说,我情绪很复杂。虽然我的公司没死,但还是情绪复杂。但是后来就没有了。

记:创业过程中最难的是什么?

夏:是人心吧。创业,领导者都不容易。没有足够的理性和胆识,是创不了业的。

记:你觉得广州大学城作为创新创业的孵化基地有哪些优势?

夏:我觉得大学城的定位很好,绝对是“硅谷”概念的集散地,如果能发挥好它的这种天然优势,前景无量。不过也要注意到,现有的几个孵化基地的容量基本已经趋于饱和,而这些创新创业公司都还在不断地发展扩大中,这种供需矛盾,可能要引起注意。


■提醒

首届广州大学城自媒体创作大赛喊你来报名。活动由南方都市报联合中共番禺区委宣传部、大学城管委会、番禺区科工商信局主办。扫码即可进入南都自媒体平台的报名注册通道,快来说说你与大学城的故事吧。


【记者】尹来

【摄影】陈坤荣

【来源】南方都市报,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编辑 张哲

相关文章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