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连研发人员都招不到的大学城,如何进化成创业梦工厂?

南方+ 记者 尹来 裘萍  2016-06-22 10:21

广州大学城科学中心。大学城位于番禺区小谷围街和新造镇,拥有12所高校,是广州市“智核”和广州国际创新城核心区。未来番禺将以大学城作为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打造国内一流的创新创业新高地。网络图片

6月19日,周日,21时,广州番禺青蓝街22号,今年刚刚投入使用的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的大楼静静矗立着,碧蓝的玻璃窗与夜色几乎融成了一体,可仍有一盏盏的灯光从小小的玻璃窗里照射出来。

走进大楼每一层,在大大小小的房间里,到处能看到穿着T恤的IT青年,他们安静地坐在电脑前,房间里响着的,只有啪啪啪的键盘声。

青蓝街22号,它更为耳熟能详的名字叫“创业楼”。总理座上宾王锐旭、有米传媒创始人陈第都从这里起步,8年来,入驻“创业楼”的160多家企业中,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估值逾50亿。企业CEO们多数是80后、90后。2015年“创业楼”总营收超过了15亿。

“创业楼”见证了无数大学生的梦想起航,称得上一座鲜活的创业博物馆,更是无数创客心中不可替代的创业朝圣地标。

从小学教室里蹒跚起步

庄敬晖,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运营管理公司总经理助理,他把自己最好的8年时光花在了创业楼里。

庄敬晖 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运营管理公司总经理助理

“2008年我们刚刚成立的时候,还是借的附近一个小学尚未启用的教室。”回忆起那段时光时,他脸上带着笑,丝毫不见艰辛。

那个时候,大学城刚刚有了第一批毕业生,不管是学生、企业、创业楼,还是这座“城”,一切都是刚起步。

“我们借用小学教室办公,就在青蓝街后面一点的地方。当时大学城交通、生活还很不方便,不要说吸引企业进来,就是我们自己中午想出去吃个工作餐都要费很大力气。”特别是夏天,庄敬晖调侃说,每次去附近的高校饭堂吃个午饭自己都要“湿身”两三次。“往往走过去就已经全身湿透了,吃了饭,衣服干了,然后走回来又全身湿透了。”

企业想招聘研发人员也招不到。“一听说工作地点在大学城,对方就不愿意来了。我们自己坐地铁,刚通车的时候,半个小时一班车。有同事晚上6点多下班,在外环路上等了一个多小时,等不到车。”庄敬晖说,当时的主要团队就3-5个人,都是从各个学校抽调过来的。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创业楼蹒跚着迈开了步伐。“最初我们的主要服务对象还真不是大学生,主要是希望服务于一些院士,将高校的大型科技项目与成熟的企业对接。”

“W”大楼里学生创客多了

转折发生在2010年前后,随着亚运会的召开,大学城的配套设施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改变,与此同时,庄敬晖明显感觉到,那段时间前来找场地的各类企业逐渐多了起来。“一方面是学生团队多了,很多学生创业公司来找场地,另一方面是外面来的企业多了。”庄敬晖口中的“外面”指的就是从大学城外进来的企业。

那时,因为发展的需要,基地已经租下了位于外环东路232号的一栋教学楼,初具“创业楼”的雏形。广州火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卢文登就是在那时把公司搬进这栋“创业楼”的,没想到,一呆就是六年。

“当时大学城还没有成型的写字楼,电商也刚刚起步,我们毕业就开始创业,一直都是打游击一样,租一间房子换一个地方。找到这个地方的时候,觉得不错,就想定下来。”

卢文登是大学城的第一届毕业生,他和同学还没毕业就开始创业,一直持续到今。可他并不爱粉饰自己的创业史,“我觉得创业就是个坑。”他坦言,自己和同伴其实一直是处于“被创业”的状态。“一直到2013年,可能我们才真正明白,创业究竟该怎么玩。”

卢文登 火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像卢文登这样的学生创业者开始越来越多地走进这栋大楼,给“创业楼”带来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原来我们的服务模式是只对少部分人的,比如说几个院士,或者大的企业;而逐渐地,我们发现走进创业楼的,可能更多是小型的企业,甚至是学生型的企业,我们的理念一样要转换。”庄敬晖说,最开始,基地与入场企业之间的关系还比较传统,更多像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逐渐发展到现在,企业只需要专心做好自己的东西,而其他服务,由基地帮忙来做。

创业楼里的豪车越来越多

“亚运会后,大学城大环境的变化很明显,周边商业氛围的带动作用很快。”卢文登说,从2010年后开始,大学城里很多设施开始逐渐成型,绿化、交通、生活、商业,很多东西都越来越成熟。“原来大学城的商圈像走马灯一样地换,商铺都扎不下根的,后来配套慢慢到位,越来越多的商家才落地,消费环境起来了。”

几乎是伴随着大学城的成长一起,“火点”的创业之路也越走越顺。“我们最开始创业就是6个技术男,搞的是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可谁都不知道商业运作是怎么回事。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做的最多的就是各类外包单,根本谈不上做自己的东西。”

在经历了若干次的失败之后,核心成员中有两人更是干脆退出了创业队伍,这才引起了卢文登等人的痛定思痛。“我们完全从头开始,分清了公司的股权关系,另起了名字。”重新来过的“火点”静下心来,主攻三维动画设计方向,推出了3D儿童识字卡片,VR全方位看房工具等。

在公司日益走向正轨的过程中,卢文登同样从创业楼里感受到了同伴们的成长。“我们刚进来的时候企业还不多,楼里很多地方都空荡荡的。现在这么多家企业,企业和企业之间甚至还形成了很好的联动。”卢文登说。

创业楼里开了这么多企业,究竟赚不赚钱?面对这个问题,卢文登笑了,“最直观的,大楼前面的停车场,原来几乎没有车,这两年,不仅停车位越来越难找,而且停在里面的豪车也越来越多了。保时捷、特斯拉、奔驰、宝马,甚至连法拉利我都见过一辆。”

而今,这栋貌不惊人的“W”形教学楼里聚集了120家高新科技和互联网企业,走出了受邀参加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座谈会的广州九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EO王锐旭;获1.6亿的融资,国内首个移动广告平台有米传媒创始人陈第等众多年轻的企业家。

新楼刚开张房间就满了

2016年,创业楼搬家了!

位于青蓝街22号的13层创业楼正式投入使用,整体面积达到2万多平方米,刚一开楼,就已经有160多家高新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入驻,包括有米、九尾科技、好易等多家原来在东区办公的公司。

“我们现在是一栋研发楼、一栋创业楼,再加上孵化器、众创空间和加速器,所有的创业产业链都可以在这里寻找到,我们的目标是把青蓝街打造成一个创业的小镇。”庄敬晖说。

比目科技CEO何少岳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挑中创业楼的。“我们之前的公司在深圳,决定搬到广州后,最终挑中了这里。”何少岳说,大学城的安静、高校氛围浓厚是吸引他的最大原因。

何少岳 比目科技CEO

和最初几年创业者的感受相反,何少岳没有感受到大学城的任何不便。“感觉比市区交通更好,起码不会遭遇塞车这件事。而且绿化环境很好,生活方便,我的员工几乎都住在大学城里面。”

更让何少岳满意的,是创业楼的服务。

“我们公司比较专注于技术这块,对政府的各类政策几乎是懵的。搬进来没多久,他们(基地团队)就主动给我们建议,可以申请一项广州市企业引入投资的补贴,直接就领到了80万的资金扶持。”

现在,何少岳满脑子想的是怎么能申请到更多的房间,好把自己在外面的分公司全部搬迁过来,方便交流。

何少岳的烦恼同样是庄敬晖的烦恼,现在每天都有相熟的“老租客”来找他,希望能租到更多的房间,可新楼刚刚启用,就几乎被各类企业一抢而空,剩下的空间少之又少。“我们还有第三期,原来是打算搞个纯展示厅,现在看这个架势,很有可能第三期也会有部分空间提供给企业用。”

如今,“创业楼”里的服务也是越做越完善。

除了物业、通信等基础服务,服务团队还会帮忙办理工商注册等服务。现在政府对科技型的企业扶持政策特别多,不同公司有不同扶持,企业却大多不了解。没关系,服务团队里会有专员帮你对接相应部门,进行政策解读;还有对接金融机构、产品交易会……新建的研发楼里甚至建了一个公共检验检测平台,所有企业都能在这里免费测试新出软件的功能和信能,可谓是功能一应俱全。

就连尚未建成的展厅,都已经为企业提前打好了算盘。“原来只是想展示我们公司的一些东西,现在思路已经完全扭转了。我们要配备投影仪、电子屏等一系列高尖端的配置,企业有什么新的产品推出,直接就可以在我们的展厅里开产品发布会。”庄敬晖说,自己已经是奔四的人了。可这么多年跟着创业楼,跟着创业楼里的这群年轻人一起,总觉得心还不老,“总是觉得,还能在创业楼里做出更多的事来。”


“创业楼”档案

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俗称“创业楼”),是由番禺区政府与中山大学合作共建,其管理机构是广东星海数字家庭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数字家庭基地共计7.2万平方米,共有入驻企业160家,员工2600人,研发2080人。

截至2015年底,数字家庭基地已经取得了418项国家技术专利和技术成果。已经有11家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出3家新三板挂牌上市企业(广州优密移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奥咨达医疗器械服务有限公司、广州艾媒数聚信息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IC基地1家(广州超音速自动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还有一家企业待挂牌上市(广州视声电子实业有限公司)。

2015年,数字家庭基地研发园营业总额为15亿元,实收税收为8000万元。

【原标题】大学城创客崛起,番禺变身梦工厂

【实习生】田韵

【摄影】南都记者 陈坤荣(除署名外)

【来源】南方都市报

编辑 杨小妍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