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机器换人之后,这家企业13个人可以干200人的活!

南方+ 记者 王宁 卢真伟  2016-04-04 19:04

机器换人将带来什么影响?今天走访的这家企业可能是最生动的例子。

在这家工厂里面,那种流水线上遍布工人的景象消失了。

在这家工厂里面,那种流水线上遍布工人的景象消失了。 南方日报 胡国球

机器换人曾走弯路,引入设备成本反而更高

首次进入劲胜精密位于东莞智能车间的人往往会被映入眼帘的景象所震撼:100多台加工中心(CNC)和数十台机械手形成了一个能够自动完成生产工序的机器方阵。机器轰鸣,动作整齐划一,产品被以同样的节奏生产出来。过去超过200人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要13人就能完成。

劲胜精密是一家专注于精密构建制造的企业,它的客户包括三星、亚马逊、索尼、中兴、华为、TCL、魅族等知名消费电子生产商。近年来,这家企业率先实现机器换人,正在推进智能化改造实现无人工厂。

在机器换人的这条道路上,劲胜精密走在了东莞众多制造企业的前列。然而,在机器换人的路途中,它也曾走了不少弯路。

在央视《对话》栏目中,劲胜精密副董事长兼执行总裁王建曾透露,早在2011年的时候,劲胜精密就花费100万元从韩国引进一套自动化生产线,准备在传统制造工厂率先启动机器换人。可设备买回来以后,劲胜精密的技术人员发现,要使用该自动化生产线,需要更换原有的物料,而物料更换后成本会显著提高,综合计算下来,整体成本不划算。为此,企业不得不搁置了自动化生产的上线时间表。

不过,这个挫折并没有改变劲胜精密向智能制造进军的步伐。劲胜精密总裁办主任曹豪杰告诉记者,在那之后,劲胜精密的技术团队将该自动化生产线作为研发项目,开始组建团队从事自动化设备核心技术模块研发攻坚,同时结合企业生产制造工艺的实际,对自动化生产线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进一步提高自动化生产线的生产效率。

这种坚持终于有了收获。几年下来,通过自己技术团队对自动化技术的攻坚,不仅让此前搁置的自动化生产线派上用场,劲胜精密在此基础上自主研发的自动化设备也在企业内部的生产线上使用上,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工艺及效率。而这几年人工等经营成本的上涨,让劲胜精密的管理者们意识到,自己这一步还是走对了。该公司总裁办主任曹豪杰算了笔帐:就一条生产线而言,普通人工投入,折算下来大约是1.6万元/月,而自动化机器折算下来是2500元/月,平均下来,可以节省13500元/月。

将投5亿打造智能工厂,走到产业链条更上方

在智能制造转型中发现机遇后,劲胜精密开始更为大刀阔斧的改革。

2015年7月,劲胜精密成为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2015年智能制造示范项目首批试点企业之一。公司的“移动终端金属加工智能制造新模式”项目被工信部确定为“移动终端配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也是手机精密组件行业唯一一家试点企业。

当年8月3日,劲胜精密发布重组方案。方案显示,公司将以24亿元收购深圳市创世纪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世纪”)。

创世纪是劲胜精密上游企业,主要从事智能装备制造业中高档数控机床(精密高速加工中心)、自动化生产线等的研发、应用及服务。

通过技术攻坚、收购上游企业,劲胜精密在机器换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其已经体现出了工业4.0的智能工厂初步的能力,可以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混线生产,比如,同一条生产线上生产9个不同工序的产品。通过这种柔性生产,即使面对变化剧烈的手机行业,也能实现个性化和订制化,生产出更高附加值而不是趋同化的产品——而这正迎合了当下供给侧改革的趋势。

按照劲胜精密的设想,未来数年,企业将相继投入超过5亿元进行智能工厂打造,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信息化和工业化相结合,将传统制造工厂转化成智能工厂,逐步成为传统制造企业智能制造技术设备及解决方案服务商。

据预测,整个项目正式投入运行后,生产效率将提高20%,运营成本将降低20%,产品研发周期将缩短30%,不良率将降低30%。

另外,在今年转型提供智能化生产线改造服务之后,劲胜精密预计收入结构会大幅优化。曹豪杰预计,未来,劲胜精密将实现精密结构件的营收占比将下降到60%,装备业占到35%,智能改造服务大约5%。通过此次向服务企业转型,劲胜精密在在产业链条上攀升至“更高”的位置,过去的竞争对手和供应商,现在都会成为劲胜精密的客户。

【采写】王宁 卢真伟 黄少宏 许合鹏

【摄影】胡国球

编辑 范思鼎

相关文章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