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拓展陆海空,培育产业森林

南方日报 南方+

刚刚过去的2023年,中国经济在持续承压中走出一条回升向好的复苏曲线。大局之下,各地都努力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中寻找破局之道。其中,狠抓制造业,已经成为一项普遍共识。

最新引起关注的是珠海。在日前召开的珠海两会上,珠海交出2023年成绩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33.2亿元、增长3.8%,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增长5.7%。其中,工业投资近15年来首次超过房地产投资。

工业经济扛起大梁,成为珠海之变的关键,也成为其锚定的未来引擎。按照目标,2024年珠海地区生产总值要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

为了完成这一目标,今年,珠海为自己规划了“三件大事”——抓立柱项目快落地、抓盘根计划全铺开、抓产业空间大整合。这意味着珠海既要推动关键增量崛起,又要撬动存量变革,还要建立起护城河。

与GDP的进位相比,这是一个更具想象力的过程。构建万亿级现代化产业体系,这座城市的底气和优势在哪里?来势汹汹的珠海,到底有几分胜算?

向制造业出击

珠海,走出了一条怎样的路?多年来,这个问题被反复讨论。

作为全国首批经济特区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珠海的发展集聚着全球目光。

过去,有不少观点认为,珠海的发展太慢了——毕竟,从GDP表现来看,强手如林的广东,已经拥有深圳、广州两大3万亿级龙头城市,以及佛山、东莞两座万亿之城。刚刚迈过4000亿元关口的珠海,实在太不显眼。

但随着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近年来,也有观点提出,珠海不是太“慢”,而是太“超前”。

回望来路,珠海拒绝了“三来一补”产值低、污染大的企业进驻,摒弃粗放式的工业发展模式,转而将目光投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绿色环保的新兴产业。这样的选择,为珠海留住了宜居的生态环境,也留足了发展的潜力与空间。

如何让“后进”变“后劲”,如何既要质量又要效率?近年来,珠海选择向制造业全力出击。其背后,还响彻着整个广东的“冲锋号”。

2022年4月,珠海首次召开全市产业发展大会,提出了迈向万亿工业强市的重要目标;2023年,珠海更加坚定不移落实制造业当家战略,城市转型速度明显加快。

大力“种工厂”,托举中小型企业的产业梦——目前,珠海5.0产业新空间在建及建成项目达54个、总面积超1000万平方米。签约入驻项目269个、协议投资额591亿元。其中东部地区招商引资入驻率超八成、西部地区超七成。

瞄准重点项目,补齐产业链短板——过去一年,珠海招商引资签约产业立柱项目37个,已签署落地投资协议项目23个、总投资730.5亿元。

强势布局下,珠海产业偏科的情况得到极大扭转:2023年,珠海工业投资实现近15年来首次超过房地产投资,从过去每年300亿元左右提升至近两年每年600亿元左右,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2022年的30.1%提升至2023年的35.8%。

新兴的产业力量开始在珠江西岸强势崛起。2023年,珠海“4+3”产业集群全年产值4406.6亿元、增长6.6%。其中新能源增长27%、集成电路增长28.9%、智能家电增长13.9%。

破局起势,珠海到了面向未来的重要时刻。

重塑竞争优势

深圳提出“工业立市、制造强市”,苏州剑指“全球高端制造业基地”,成都加快“建设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武汉强力推进“制造业强市战略”……

当前,几乎所有的超特大城市,都将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目标预设在30%左右。可以说,发力制造业,珠海面临的竞争是十分残酷的。

珠海还有机会吗?答案是肯定的。

其一,在于珠海区位翻天覆地的改变。

摊开地图可见,珠江三角洲被珠江、狮子洋和伶仃洋一分为二,东西两岸遥遥相望。

2018年,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大桥架起了珠江东西两岸连通的大动脉,在珠江口形成闭环,重构了湾区的空间格局。而珠海,作为内地唯一与港澳同时陆桥相连的城市,真正意义上从地理上的末梢转而成为了大湾区的门户枢纽。

特别是“澳车北上”和“港车北上”政策的落地实施,让大湾区互联互通迈上了新台阶。截至今年1月16日,港珠澳大桥海关已累计验放“北上”的香港、澳门单牌车已达150万辆次。

再加上即将实施的“粤车南下”,大湾区任督二脉将被彻底打通。珠海也将真正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在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服务“一带一路”、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上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

除了港珠澳大桥,值得期待的还有深中通道和规划中的深珠通道。

作为连接深圳与中山两地的交通大动脉,深中通道开通后,将使两地之间的车程从现在的2小时缩短为不到半小时。而毗邻中山的珠海,也可经该通道前往深圳。届时,珠海高新区与深圳之间将实现1小时通达。

在两大经济特区的共同推动下,直接连接两地的跨海大桥项目——深珠通道也已被正式列入规划。《2023珠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抢抓深中通道、黄茅海大桥建成通车机遇,加快推动深珠通道前期研究工作,推进南珠(中)城际香山至拱北段建设,促进珠西都市圈与广州、深圳两大都市圈联动合作。

届时,三大都市圈的联动,也将给珠海带来不可估量的想象空间。

其二,在于珠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早在上世纪90年代起,珠海就首开国内科技重奖先河。科技创新的基因,奠定了这座特区之城的精神底色。

科技创新的最终指向是驱动产业变革,摆脱对传统增长路径的依赖。近年来,珠海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的赋能,创新要素不断升级,积蓄着新的发展势能。

仅2023年,珠海全年推动1272家企业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增长28.6%,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1家、超过前4批次累计总和。新增省重点实验室2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1家。全社会研发投入118亿元、增长3.8%,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47.7件、居全省第二,4项成果获省科技奖一等奖。

同时,珠海积极推动成立澳珠产学研创新联盟,与澳门、横琴合作区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进中国-葡语系国家科技交流合作中心建设,加速促进港澳以及国际高端科技资源在珠海落地转化。

国际化的创新生态和宜居环境,使得珠海成为不少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梦想之城。目前,珠海全市人才总量已突破90万人。

他们,是珠海重塑竞争优势的缩影,也将为珠海实现下一个目标贡献关键力量。

拼出个新未来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澳门回归25周年,也是珠海建市45周年。这一关键之年,被珠海定为“项目攻坚年”和“企业服务年”。

今年,珠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工业投资大幅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正增长。

从2023年的3.8%到2024年的6%,跳起摸高,是珠海的自我加压,也是珠海以新担当新作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当好示范的自觉。

如何实现这一增速?珠海的核心解题思路聚焦于三点。

一是抓立柱项目快落地。珠海提出,要以超常规速度在新能源上游、生物医药、全域无人系统、人工智能等领域推动一批立柱项目快速建设投产,迅速解决珠海产业体量偏小、能级量级不足这一核心问题。

二是盘根计划全铺开。在做大“增量”的同时,珠海将从项目审批、土地供给、政策扶持、新技术新产品创新应用场景、金融保险服务、就业培训、保障房配给、员工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政府服务,持续做优“存量”,让广大企业像“大树盘根”一样扎根珠海、做强做大。

三是抓产业空间大整合。继续建设标准化与定制式的5.0产业新空间,优化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布局,把珠海54个5.0产业新空间与现有的各园区建设成为“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的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当家”示范园区。

其中,在区域布局方面,东部片区将着力拓空间优空间,把香洲区、高新区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超级科创“孵化器”;西部片区着力优配套强园区,把金湾区、斗门区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型产业集聚区;鹤洲新区以海洋为重点,为珠海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主舞台提供有力支撑。

在拓展“陆海空”广阔空间的过程中,珠海对新质生产力的重视程度也溢于言表。

在产业体系建设方面,珠海明确,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向上游原材料延伸,加快新能源、新材料、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智能装备等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促进上下游产业集聚。

同时,突出强调,要从“给政策优惠”到“给场景机会”,给予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更多示范应用空间,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定位和路线已然十分清晰。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构建万亿级现代化产业体系,再出发的珠海,更需要勇争第一的魄力、久久为功的耐力。

■来论

敢当改革先锋  就有无限可能

【文字】南方+记者 沈梦怡

【图片】南方+记者 关铭荣


编辑 文秋仪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